摆脱“手术”科主任变身职业化管理者
2018-06-23
摆脱手术羁绊,化身职业化管理者,科室主任将获得更加自由的状态和思考的时间。
China Hospital CEO中国医院院长
近日有消息称,四川省某医院眼科病区主任在接连完成4台高龄老人白内障手术后晕倒,大出血,情况危急。在紧急救治之后,该主任转危为安,但此事已引发业内众议。
近年来,医护人员在高强度手术中劳累过度、晕倒,甚至引发生命危险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事件反映了广大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暴露出部分医院在科室建设和职业化管理方面存在短板。
在笔者看来,科主任手术任务重与当前医院面临的内外环境有关。
一是与患者需求有关。每位患者总想让最权威的医生为其进行手术。无疑,在每个患者眼中,科主任都是该医院该科室最好的手术医生。
二是与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相关联。科主任技术出身,多种经验在握。亲自做手术,质量和安全更好把控。而安排其他医生做手术,特别是面对本案例中的高龄老人,科主任本人放心不下。
三是与科室绩效分配机制有所关联。目前,许多医院实行院科二级目标管理制,科室为单独的绩效单元。此架构下,科主任如不进行手术而只拿职务津贴,绩效与心理预期间将产生巨大落差。
笔者此前曾为某医院制定过新型绩效方案。前期调研中便发现,热衷于做手术、手术量较大的科主任,绩效确实较高。在新型绩效方案出台后,“做不做手术都有相应绩效,在整个科室手术患者的安全与质量负责”核心宗旨下,科主任成为指导手术、管理手术者,而非亲自进行手术的职业化管理者。
事实也证明,新方案运行一段时间后,该医院骨干医务人员流失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
成熟的人才梯队,一直是科室获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仍以白内障手术为例,其属于一类手术,难度并不高。整个手术链条中,科主任应成为质量的最后把关者,放手让适合的医生主刀。唯此,才更符合人才梯队培养与使用规律。
医务人员是易患心身疾病的高危人群,长期的职业压力、较差的医疗环境、难以处理的医患关系等,都让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不断恶化。
遗憾的是,多数医院至今尚缺乏有效的职业健康维护与管理措施,组织职业化、团队职业化和个人职业化管理体系仍未建立。
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中,最忙碌的不应是管理者。唯有依托于高效的职业化管理,团队管理者才能处于更加自由的状态,也才有进行思维前瞻的空间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