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62例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18-06-23夏美玲
夏美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10014)
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风患者及家属更加重视康复训练。尤其到了后遗症期,患者因瘫痪长期卧床,缺乏语言环境,易产生悲观、消极等不利治疗的因素,为了使中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必须正确而有效地制定各种健康教育措施,这对恢复患者的健康将会很有帮助。首先对患者常见的后遗症,要从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功能锻炼等几个方面,结合患者自身症状,认真收集资料,进行评价分析,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制订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列出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指导训练。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是根据生物电药导理论、仿生学、热敷医学、中国古典中医医学及现代微电脑技术,引用了先进的中频技术,成功的把药物定向导入和中频仿生按摩治疗技术及热治疗技术融为一体,因而该机具有定向药物导入和中频仿生按摩及热治疗的多重功能,调制的中频电流能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比低频电流更能到达人体组织的深部,靶向作用于患者病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中风后遗症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半身不遂46例,上肢不遂7例,下肢不遂9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8岁。
1.2 方法
主要的康复训练方式有针灸、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中频脉冲等被动运动和患者自己参与的主动运动。6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医中药对照组30例,其中半身不遂23例,上肢不遂3例,下肢不遂4例:中医定向导入加西药中药治疗组32例,其中半身不遂23例,上肢不遂4例,下肢不遂5例。两组患者均为中风后遗症偏瘫恢复期,西医治疗以降脂抗凝、营养神经、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中医定向导入是将中药制剂通过相应的穴位贴敷,通过离子导入的方式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治疗,选取的穴位为上肢不遂: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不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环跳穴等,使用时,均为先清洁皮肤,将沾有中药的理疗片贴于相应穴位,中医定向透药治疗20 min后,撤去中医定向治疗仪,理疗贴片在原来穴位上保留40 min,1次/d,7天为一疗程。
1.3 治疗模式
建立康复治疗小组,由内科医生、护士及康复治疗师组成。患者入院先到内科进行治疗,待病情不再进展48 h后,由内科医生通知康复医生到病房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研究也认为,尽管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令人兴奋,但此领域最大的进展仍是卒中单元即多学科卒中康复治疗,使患者更有可能存活、康复出院回家、重获功能性独立。康复应尽早进行。原则上是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就进行康复治疗,尤其对于进展性卒中,神经康复效果主要取决: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但是患者和家属往往还是对早期功能训练顾虑重重,特别是脑出血和脑梗死后经过溶栓治疗的患者,更是担心早期活动会引起再出血和再灌注损伤。其实,康复锻炼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很小。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
1.4 疗效判定标准(见表1)
表1 疗效标准Barthal指数评分
2 结 果
2.1 治疗前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见表2)
表2 治疗前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
2.2 治疗后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
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Barthal指数评分分数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轻、中度依赖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自主行动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见表3。
表3 治疗后参照Barthal指数(BI)评分
2.3 有效率
显效41例,好转I2例,稍有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5%。
3 讨 论
中风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之处。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中风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而且由于中风病残率高,因此要注意康复训练。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可以持续不间断的作用于相应穴位,达到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使用时无疼痛,方便安全,对中风后半身不遂能够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恢复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研制而成。它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穴位敷贴贴敷于人体穴位后,可发射出生物波,该波作用于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肌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当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我院近年来通过对中风患者进行辩证施护的临床治疗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降低残障率。
[1] 任雪梅.脑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杂志,2011,(14).
[2] 佟小霞,肖艳灿.护理干预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3.
[3] 刘月薇.老年中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