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
2018-06-22陈丽
陈丽
内容摘要: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零售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零售业还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零售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立足于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模型,分析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研究发现,我国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梯度递减趋势,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零售业 区域经济 协调度 评价 优化
零售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
零售业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内容,鉴于零售业系统较零散,不便进行整体数据分析,而商贸流通业相关数据易获取,因此选取商贸流通业中与零售业有关的指标进行研究;商贸流通产业和区域经济间关系紧密且复杂,故客观选择其相互之间存在可比性、关联性及可操作性的指标进行系统性评价。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两大系统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文研究所选取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市统计公报。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诸多学者对协调度进行模型构建和计算研究,建立了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本文以廖重斌耦合度模型当作基础,凭借对若干商贸流通业及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指标的计算及分析,进行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如下所示:
其中,C 表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函数,F(x)为零售业发展水平的函数,G(y)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在F(x)和G(y)中,ai、bj是函数模型权重,具体见表1;xi为零售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潜力等方面的6项指标,而yj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商品零售、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且都是无量纲化值。由于零售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的衡量和计算所涉及的方面及要素较多,难以进行详细全面地衡量,故难以真正反映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状态,因此为了让零售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系统协调度能得到更符合实际的体现,实现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以上的耦合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模型体系,得到更加准确表现零售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具体如下所示:
其中,D表示耦合协调度,C表示耦合度,而T则表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出零售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根据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客观实际,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赋予模型中的α为0.6,β为0.4。通过模型研究和数据分析,根据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对比关系,可得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换言之:若F(x)
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分析
根据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系统模型研究的需求,选取2016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商贸流通业增长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锁零售企业销售值、GDP生产值、第三产业、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交通客运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将31个省(区)市按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
根据上文模型构建,通过分析发现,按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协调类型分类和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的失调类型分类,发现我国三大地区的零售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及其相互关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016年我国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范围在0.65-0.88之间,东部地区为良好协调,耦合协调度为0.88;中部地区为中级协调,耦合协调度为0.76;西部地区为初级协调,耦合协调度为0.65。总体来看,我国整体上都实现了零售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東部地区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快速发展日渐成熟的零售业体系构建了相当和谐的协调发展基础。
对比零售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协调发展中的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型,即零售业发展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因而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实力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两者协调程度的优化。由于东部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往往集聚更多资源和技术、资金及人才,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对完善,零售业拉动作用的提升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强大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大大刺激了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属于零售业发展相对滞后型,即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部地区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中部地区虽然具有较为深厚的经济发展基础,但该区域零售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因此需不断促使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零售业发展层次,进一步发挥出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西部地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快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实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投入,加快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了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从而最大化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西部区域零售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高。
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优化策略
综上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而中部地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水平更是有待优化,亟需提高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优化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水平。
(一)关联度分析步骤
同样将代表零售业的商贸流通业指标作为参考数列,而将商贸流通业增长值、商贸流通业净利润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贸流通业从业人数、连锁零售企业销售、人均GDP水平作为影响零售业的6项影响因素,构成6个比较序列;同时将GDP、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当成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5种关键指标,得到5个比较序列,分别计算出零售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均通过《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
(二)零售产业关联度分析
由上文得知,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有所差异,而对于商贸流通产业而言,商贸流通业增长值、商贸流通业净利润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贸流通业从业人数、连锁零售企业销售、人均GDP水平这些影响因素都将会不同程度地制约零售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6大影响因素与零售业之间的关联度及其对零售产业影响程度,便于发现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促进我国零售业的不断优化,具体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相关因素里对零售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是:商贸流通业增长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水平>商贸流通业净利润值﹥连锁零售企业销售>商贸流通业从业人数。首先,商贸流通业增长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指标对于零售业发展水平构成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较明显制约,因此要促进我国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业水平的提高,需加大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刺激市场消费需求;而商贸流通业从业人数关联度最低,对零售业及商贸流通发展的影响较小,因此加强对商贸流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于零售业和商贸流通业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区域经济关联度分析
由上文得知,不同地区零售业及商贸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有所差异,东部地区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而对于区域经济而言,GDP、第三产业产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交通客运量、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些影响因素都将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相关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下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5大影响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以期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与目标,具体分析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各项因素中对区域经济影响最大的是GDP生产总值,然后依次是第三产业产值、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交通客运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区域经济生产总值关系到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发展前景,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尤其体现在商品零售额上,充分显示区域市场经济的活跃和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交通客运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联度相对较低,然而这也是两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联系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则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加快繁荣市场,区域经济发展需重视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制定完善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就业创业,持续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其中我国零售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基本处于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东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分别表现为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从零售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关系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属于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型、零售业发展相对滞后型、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此外,零售业增长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零售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GDP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财政收入及商品零售额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大。因此要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不同,不断优化零售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因地制宜地实施发展策略,促进零售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互相协调的产出优化效应。
第一,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本区域各项产业政策,强化統筹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整合配置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各类发展要素,打通跨领域融合的关键性环节,进一步实现产业组织之间的融合。
第二,加快零售业改革,优化转型升级。积极采用现代流通技术、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零售业可持续发展,并积极挖掘消费市场,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等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地区延伸,促进符合居民消费实情的新型业态经济的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零售业发展程度及经济效应也不同,所以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等制定不同的零售业发展战略。比如对于经济较发达且零售业水平较高的区域,要加快升级该区域零售业结构模式,形成新的创新点,促进区域经济和零售业的突破性发展;而经济欠发达且零售业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要加快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新的零售经济发展点,同时推进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高原,周诗.发达省份区域不平衡发展动因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4,30(6)
2.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
3.尚传福.消费型社会视域下农村零售业的生存困境与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14(9)
4.李雪松,孙博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市场整合测度——基于湘鄂赣皖四省面板数据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3)
5.杜娟.西南民族地区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5)
6.孙平军,修春亮,董超.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1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