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2018-06-22王小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9期

王小艳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5年省級面板数据,基于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并利用脉冲响应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论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显著降低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差,提高了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文章认为需要不断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同时加快商贸流通业技术进步,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资源配置效率 PVAR模型

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由近三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急需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经济增长各因素中,资源要素的积累和配置占有最基础性的地位。其中,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对提高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因素,对中国经济寻找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经济体维持持续增长的源泉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实现经济增长具有根本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不可持续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质量增长。其中,在这粗放型增长模式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资源配置效率会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面临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众多学者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了研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唐未兵、伍敏敏,2017;甘家武、刘尔思,2016)、贸易自由化(杜艳等,2016)、城市规模(丁从明、聂军,2016)、信贷扩张(罗知、张川川,2015)、外商直接投资(杨振,2014)、会计信息(张淑惠等,2015)等都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已有研究较少关注中国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商贸流通业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随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驱动下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在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降本减负增效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而商贸流通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先导性、基础性的产业,其运行效率对中国经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扶持措施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包括《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物流“国九条”等政策的出台,商贸流通业由此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年均增长接近14%,其销售总额超过30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更加频繁,年均增长35.8%,总额高达20.8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4.6万亿元,年均增长4%;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达5078亿元,年均增长20.8%;快递业务量达206.7亿件,年均增长54.61%;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57.9万亿元,年均增长10.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货物贸易迅速发展,对商贸物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同时,物流运行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十二五”期间,商贸企业物流费用不断降低。2011-2015年,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由63.4%提高到76.6%。而商贸流通业规模和效率的不断提升,会带来原材料、产品、劳动力以及企业等流动成本的显著降低,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物流效率的极大提升,加快原材料、半成品以及产成品等的流动与配置速度,进而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商贸流通业能否带动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进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主要从消费(郭崇、李晓梅,2017;孙文娟,2017)、全要素生产率(汪艳,2017)、产业结构升级(于桂宾,2017)、空间溢出(俞超、任阳军,2017)、区域经济增长(熊玲,2017)等角度研究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但是还没有文献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此,本文是首篇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中国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文献。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首次实证研究了商贸流通业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丰富了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其次,研究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应,丰富了关于商贸流通业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文献。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PVAR模型主要是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它不仅具有时间序列VAR模型的所有优点,还具有面板数据独有的优势,因而对分析本文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可行性。PVAR模型具有如下优点,它事先假定模型中所有变量均为内生变量,利用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去识别模型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冲击的反应程度大小,从而分析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同时,PVAR模型由于其面板数据结构特征,还可以对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进行识别,从而分析个体差异和截面异质性的共同冲击对模型系统的影响。在构建PVAR模型前,首先要确定该模型的滞后期。本文根据AIC、BIC、HQIC准则确定PVAR模型的滞后期,这是建立PVAR模型的基础。如表1所示,根据上述三个检验准则,滞后2期的检验值显著最小,因而应该选择滞后2期的PVAR(2)模型。

基于上述检验结果,本文构建PVAR(2)模型如下:

yit=αi+βt+Ayit-1+μit (1)

式(1)中,yit中的i表示省份,t代表年份。A是2阶的系数矩阵,αi是地区固定效应,用以表示模型中可能遗漏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地区特征相关的固定效应。βt表示变量的时间趋势,yit=(wlb,pz),yit-1是yit的一阶滞后项。扰动项μit满足E(μit|αi,βt,yit-1)=0。

(二)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变量包括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变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变量。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变量(wlb)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衡量,资源配置效率变量(pz)参考Hsieh和Klenow(2009)的方法,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衡量,标准差越大表示资源配置效率越低,反之配置效率越高。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生产函数法利用随机前沿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面板数据样本期间为1997-2015年31个省,所有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如表2所示。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正式的PVAR模型估计前需要检验各变量是否平稳,如果变量是平稳的则进行协整分析,如果变量是单整的则使用PVAR模型分析,因此本文需要验证各变量是平稳还是单整的。基于LLC和IPS准则联合检验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拒绝原假设,则为平稳,反之为不平稳。表3结果表明,原始变量平稳性检验是显著的,即变量为平稳变量。因此,可以进行PVAR(2)模型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图1为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冲击的脉冲响应图,表示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下的变动,反应的是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表4为各期脉冲響应值。从脉冲响应结果来看,第1期到第4期,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受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没有明显变动,脉冲响应值为0;从第5期开始,商贸流通业发展开始降低地区资源配置的标准差,表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即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期;第5期之后,商贸流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逐渐增强,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偏小。对于这一结果,本文认为商贸流通业发展通过加快人流、物资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促进了地区之间资源和要素的交流。并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源和要素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推动下,从边际报酬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报酬高的地区,从而实现地区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一方面由于商贸流通业作用的发挥需要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支撑,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耗费一定的周期,因而商贸流通业促进资源和要素流通的作用存在滞后期。另一方面,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商贸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较慢,导致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较低,从而制约了其配置资源和要素的作用。因而,商贸流通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较小。

(三)方差分解分析

在上述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进行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可以分解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从而分析冲击变量对响应变量作用的大小。表5为资源配置效率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方差分解结果,表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贡献度。从资源配置效率贡献度变动趋势来看,随着商贸流通资源配置效率变动,解释力度越来越强。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31省1997-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结论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可以显著降低地区资源配置标准差,从而提高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商贸流通业发展赖以生存的硬件基础。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尤其是落后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且要在已有基础设施规模建设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城制宜,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效益递减。另一方面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已有研究均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最优规模,当基础设施建设超过一定规模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递减,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商贸流通业发展。为避免这一规律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着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才能发挥商贸流通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宽度和深度,且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的要求。

第二,商贸流通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离不开商贸流通业本身的技术进步,因此需要加快商贸流通业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商贸流通发展经验,充分结合本土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吸收国外企业发展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型,以更好地为本土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本土商贸流通业自身造血技术创新的水平,加快自身技术进步能力。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行业运行标准,提高标准化运营水平,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商贸流通业配置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未兵,伍敏敏.财政分权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7(4)

2.甘家武,刘尔思.财政分权对社会纠纷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6)

3.杜艳,周茂,李雨浓.贸易自由化能否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资源再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加入WTO的倍差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9)

4.丁从明,聂军.城市规模分布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3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6(10)

5.罗知,张川川.信贷扩张、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J].金融研究,2015(7)

6.杨振.外资进入的技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6)

7.张淑惠,文雷,李金强.环境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3)

8.郭崇,李晓梅.基于“互联网+”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0)

9.孙文娟.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2001-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

10.熊玲.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性分析—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

11.于桂宾.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

12.俞超,任阳军.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