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2018-06-22龚紫娟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产业集聚效率

龚紫娟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5年的省级层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利用总体数据进行的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有利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提升。由于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水平和效率差异较大,所以本文又分地区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集聚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提升,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金融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外资流入规模和交通状况等因素,也对商贸流通业的效率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产业集聚 商贸流通业 效率

引言及文献综述

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及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广受学者们的关注。当前大量产业出现集聚现象,并对效率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诸多学者就这种现象展开了分析。

Moreno和Carrasco(2015)在测算西班牙零售业生产效率时采用了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零售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市场集聚和劳动者素质等因素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于斌斌和杨宏翔等(2015)利用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集聚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但是分地区来看,集聚对经济发达地区效率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其他地区。李剑和姜宝(2016)利用我国省级层面数据就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物流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升,而且物流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要高于其他产业。舒辉和周熙登等(2014)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物流产业集聚通过专业化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此外物流产业集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生产效率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就商贸流通业的生产效率展开了分析。陈宇峰和章武滨(2015)使用我国1997-2010年间的省际数据,测算了商贸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就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结果发现经济越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董誉文和徐从才(2017)利用我国省级层面1993-2014年的数据测算了批发和零售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当前商贸流通业越来越呈现集聚的趋势,其是否会对商贸流通业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目前还未有学者就此具体分析,为此本文将利用我国省级层面数据展开分析。

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为了科学分析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tfpit=α+β1aggloit+Σβcontrolscontrolsit+εit

其中tfp代表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的商贸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agglo代表商贸流通业的集聚水平,controls代表其他影响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下标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ε代表误差项。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本文将批发和零售业作为商贸流通业的代表。

被解释变量。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批发和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用来衡量商贸流通业的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需要选择好投入和产出指标。本文选择的投入指标分别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产出指标为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其中基期资本存量(即2003年的资本存量)=200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2003-2015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折旧率),其中折旧率为7%,其他年份的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即Kt=It+(1-δ)Kt-1。将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指标。

核心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商贸流通业集聚(agglo)。商贸流通业集聚(agglo)=(某地区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该地区的GDP)÷(全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全国的GDP)。

控制变量。影响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本文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控制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a):采用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系统越完善发展水平越高,商贸流通业的企业越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资金,并用于扩大生产和技术改造,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外资流入规模(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表示。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较高的生产率,在我国经营过程中会通过竞争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方式,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城镇化(city):采用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城镇化高意味着市场需求规模大、市场竞争激烈,会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交通状况(traff):采用单位面积上交通总里程的对数值表示,其中交通总里程=内河航道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商贸流通业企业的物流成本越低,产品配送效率越高。政府干预(gov):采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表示。各个地区政府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程度的高低,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产生较大影响。通货膨胀率(inflat):通货膨胀率=(本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越低,经济运行环境越平稳,商贸流通业企业越容易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通过不断改进技术进而影响生产效率。教育水平(edu):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对数值来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教育人口占比*6+初中教育人口占比*9+高中教育人口占比*12+大学及以上教育人口占比*16。人均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进而影响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科技发展水平(patent):采用专利授权数的对数值表示。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本地区商贸流通企业是否具有改进技术并提升生产效率的能力。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本文数据来自2003-2015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中经网数据库。表1显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利用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总体回归,并使用固定、随机和混合效应三种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Hausman和F检验显示固定效应方法最优,因此下文将对表2第(1)列中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展开分析。由表2第(1)列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其生产效率的提升。集聚对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地方,同类企业间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的压力迫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第二,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地方,集聚着大量优秀的商贸流通人才,这些人才已经在别的商贸流通企业受过专业并严格的培训,因此商贸流通企业可以迅速的雇佣到这些优秀人才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培训。第三,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地方,政府提供的相关配套设施往往较为完善,因而企业能够较为便利的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控制变量中金融发展水平(fina)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金融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越强,商贸流通业越容易得到金融资金的支持,进而利用这些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和改进技术水平。外资流入规模(fdi)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已经在国外市场经营多年,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我国后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交通发展水平(traff)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显著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商贸流通业经营过程中,产品配送需要完善的交通基础設施,来有效提升产品的配送效率。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效率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因而本文分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回归分析,有利于科学合理分析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由表3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当前东部地区已率先开始经济转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他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因此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集聚,进而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当前更多的是追求经济规模增长,商贸流通业技术和资本的需求量较少,较容易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东部地区的部分商贸流通业也转移到了中部地区,这都促进了商贸流通业在中部地区的有效集聚,而集聚又通过竞争效应、人力资本溢出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共享效应促进了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小,相关配套设施落后,商贸流通业在该地区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有效集聚,进而对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控制变量中金融发展水平(fina)的系数在第(3)列中为正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要远高于西部地区,加之这些地区还存在很多比商贸流通业盈利性高的行业,因而其金融发展流入商贸流通业的资金较少,进而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金融资金供给能力会增强,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商贸流通业,促进了该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科技发展水平(patent)的提升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且抑制了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随着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员转移到其他新兴产业,从而对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外资流入规模(fdi)的提升对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效率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产生了抑制作用。当前东部地区已经对落后行业加紧淘汰和转移,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使得流入东部地区的FDI都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进而对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西部地区依然追求经济规模扩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外资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低端的产业,固化了西部地区落后的技术模式,进而不利于该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traff)的完善对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效率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早、时间长,已经较为完善,因而其当前不是提升商贸流通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崛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基础设施迅速得到完善,而使物流成本降低,进而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西部地区人口少、经济总量小、交通网络密度低,因而还难以对商贸流通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5年期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就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其本身效率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结果发现,从中国总体层面上看,集聚有利于促进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从区域层面进行的回归发现:集聚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效率的提升,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此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对商贸流通业的效率产生了影响。

根据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政府应当适当支持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就业人员技能培训、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有利于促进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并充分发挥集聚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斌斌,杨宏翔,金刚.产业集聚能提高地区经济效率吗?—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10(3)

2.李剑,姜宝.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4)

3.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3)

4.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5.董誉文,徐从才.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研究: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1)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产业集聚效率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