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信共生的家校社关系
2018-06-22万霞
万霞
学校需要建立学校教育共同体,即: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管理者、社区以及其他关联方形成良性互动。教育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或可能成为知识、技能和品质的发起者、实现者和接受者。
基于以上思考,中关村第三小学于2016年5月成立了“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实行轮值主席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轮值主席主要负责委员会的发展战略和制度建设,不具有独立决策权,在履行最高管理者职责的同时,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促进委员会和学校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通过“家庭教育实践研究中心”“邻家孩子”“家校事务协作中心”“家长志工团”四个平台开展工作。
1.家庭教育实践研究中心:家长课程让家长们学习做家长
为了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实践研究中心为家长们量身打造家长课程。学校从全校不同年级、不同校区的5000多名家长中选取了51个样本进行深度访谈。结合访谈的情况,学校完成了调查问卷的编写,并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学校制定了家长课程。于是,“家长沙龙”“家长论坛”“好老师进社区”“周末艺术课”“邻家孩子住家活动”等一系列与社区深度互动的教育活动在“大家三小”的土地上生长起来。其中,“会说话的‘小纸条”“我想和你交朋友”“我为中学做准备”“‘爱动手的孩子怎么办?”等一个个鲜活的主题受到家长的喜爱。家长课程旨在把比较棘手的教育问题抛出来,和家长共同探讨、制定公约,从而共同遵守。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的公约更有说服力,更易被家长们接受,推行起来更方便。
2.家长志工:从服务自家孩子到服务“大家”的孩子
在中关村三小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长志工团”。“家长志工团”结合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需求,整合家长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库,支持学校教育,为协调教育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目前,学校家长志工有400多名,全面参与学校安全疏导、安全巡查、选修课、工匠坊课程、项目招标、资料翻译、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设计、三小老师进社区等工作。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互补,并深度参与学校各项教育设计,为学校工作建言献策。
3.邻家孩子:从我们学校的孩子到邻家学校的孩子
儿童最容易和谁成为伙伴?自然还是儿童。儿童最好的老师是谁?其实是他们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间,很容易突破语言、种族、地域的限制成为朋友,并成为彼此间最好的老师。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探究、一起交往的乐趣是成年人无法给予的。
“邻家孩子”团队的家长志工策划尝试一种新的陪伴模式,即结合小学课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学期的亲子陪伴活动课程。家长志工们在社区家长群中发布活动消息,家长和孩子一起报名参加,一些活动模板和收获还会同步发布到网上供家长们学习和实践。有的活动还走出班级,发展成校际间的交流,拓展了孩子多元交往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家长和孩子还收获了很多粉丝,如首都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郑娟老师,每次发布活动信息,都会吸引海淀、西城、丰台、东城等很多家庭参与。这个活动让一些家长把孩子从课外班中“解救”出来,与“邻家孩子”一起探访大自然、走进博物馆,使学生提高了交往能力、拓展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形成了系列博物馆课程、节日课程、天文课程、自然课程等。
4.家校事务协作中心:建立危机处理社区联动机制
为了及时高效地服务于学校和家庭,第一时间向学校传递家长的声音,将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必要的法律、心理、保险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更好地化解家校矛盾,除了家长志工团队,还成立了“家校事务协作中心”。
学校周边有11个社区,每个社区的家长都会自发组建一个社区群,便于家长之间沟通。学校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声音,同时能够传递学校的一些理念,就在每个社区招募1名家长志工作为社区联络员,组建社区联络志工群。他们负责对接社区居委会、物业,同时联络社区群中的家长,建立紧急事件社区联动机制。
在2016年6月,北京出現“毒操场”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关注。这也引起了家长对学校刚刚翻修一新的小操场的关注,家长们开始在社区群里议论。此现象迅速被群内的社区联络员发现,并第一时间与学校进行了沟通。
学校得知消息后非常重视,立即启动了中关村三小家校事务协调中心的有关协调机制,立即协调厂家、质检部门、教委相关科室、学校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委员,邀请社区群的群主、家长代表一起勘查现场,并与各方代表一起聆听质检部门的报告。为打消家长疑虑,学校同时又邀请了另一家质检部门现场采集样本进行检测。学校做出的一系列应急解决措施,终于让家长们放了心。
从理念到实践,是从一到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互信共生的绿色教育生态的形成,看到了来自社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对促进教育协同发展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