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学生实际获得, 保障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

2018-06-22徐建姝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残疾教研

徐建姝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让首都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残疾人。近日,北京市教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二期计划”),努力使北京市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优化特殊教育供给,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期计划”出台的背景

2013年3月,北京市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一期计划”),通过四年多的努力,特殊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 融合教育比例达到70%,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系基本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任务仍然艰巨,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依然不足,自闭症等高发障碍类别儿童少年个别化教育支持有待深入,专业师资不足,水平亟待提升,课程、教研等工作亟需加强。

“二期计划”的重点和亮点

1.工作原则与目标

在工作原则上,“二期计划”和“一期计划”一脉相承,继续坚持融合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突出特殊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以及“坚持市级统筹”和“坚持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

在总体目标方面,“一期计划”着重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二期计划”聚焦学生实际获得,“保障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以人为本,将学生的实际获得作为衡量特殊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

2.发展机制

与“一期计划”相比,“二期计划”从两大方面提出新的发展机制。

变革和创新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二期计划”将机制创新作为保障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重点提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五个关键保障机制:一是实施以专家委员会制度和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制度为主的特殊教育责任落实机制;二是推动完善经费持续投入保障机制和学生资助体系;三是推动专业服务由一元向多元供给方式变革和机制建设;四是探索多元合作联动机制,包括医教、康教、科教、社教、家校合作及对外交流合作机制。

特殊教育专业队伍发展机制。“二期计划”将特殊教育师资体系建设和保障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从市区两级特殊教育中心组织与人才建设、融合教育专业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等角度构建特殊教育专业队伍发展机制。一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市级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协同创新研究和指导能力建设;二是构建融合教育专业教师人才库,加强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专业支持与辅导;三是提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继续教育、教研工作、编制待遇、交流创新、人员补给等方面的系列措施。

“二期计划”的重要政策点

1.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同样要依法依规接受义务教育。一是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要求,保障“就近”入学。二是要“优先”,当片区内学校学位紧张时,优先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三是对距离特教学校较远且到校就读困难残疾学生集中区域,就近在普通中小学布点建设特教班。四是各区要严格按照“确实无法入校”和“确实严重”这两个底线确定送教上门对象,在政策范围内最大化地保障残疾学生的实际教育获得。

2.全面开展学前三年基本教育康复服务

文件提出:“到2020年,学前三年基本教育康复服务覆盖全市所有3-6岁残疾儿童。”各区要积极作为,克服困难,一是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学位,特教学校要附设幼儿园或增加学前部,每个学区至少要设有1-2所幼儿园拿出部分学位接收残疾儿童,保障残疾儿童到园接受教育康复服务;二是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不能入园的学前残疾儿童提供基本教育康复服务。

3.以“就近适宜”“安置入学”方式普及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残疾人受教育年限的迫切需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本期提升计划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对有能力就读的学生按照“就近”的原则,通过评估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安置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二是稳步扩大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供给,提供更多机会;三是加大对支持性就业教育服务的支持力度。各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高中阶段教育规划,满足残疾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

4.促进特殊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着力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学校,促进每一名特教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每一名残疾学生健康成长。主要政策包括:一是统筹办好一批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特殊教育学校;二是在自闭症及特殊儿童高发地区建设示范性自闭症教育康复基地以及示范性學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三是建立城乡、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将特殊教育纳入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机制,扩大优质特殊教育资源覆盖面,让特殊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5.加大直接惠及所有残疾学生的投入力度

保障学生实际获得,在投入方面:一是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列支范围,扩支部分可为残疾学生购买专业助教、康复训练、生活保育、就业辅导等基本服务;二是逐步对学前至高中阶段的残疾儿童少年在现有“三免两补”的基础上增加至“四免多补”,即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生的住宿费、免伙食费,补交通费、特殊学习用品费和校服费等内容;三是为各学段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各区要根据区情,做好预算,按照政策要求足额按时拨付到位。

6.建立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推行制度

该制度强化了普通学校保障残疾学生优质教育权益的主体责任,是保障残疾学生在平等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教育的重要举措。

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由校长担任负责人,设立干部、班主任、资源教师、家长代表等为组员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融合教育推行计划、协调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整合专业资源等。各区需要监督指导各校真正建起来、用起来,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7.认真做好筛查评估,高质量落实“一人一案”

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教育信息管理体系,建立教育、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协同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重视残疾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对残疾学生入学实行专业筛查,科学评估,合理安置,高质量落实“一人一案”,确保残疾学生接受更精准的教育康复服务,切实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8.将特殊学生需求纳入普通教育教研体系

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在普通教研体系中得到关注并加以研究,只有真正满足特殊学生需求,才能算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北京教科院建立市级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就是要加强普特教研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支撑。希望各区教研部门尽快落实让普通教育教研关注到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

9.鼓励市属高校增设特殊教育相关专业课程

鼓励市属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增加特殊教育课程,支持师范生在实习期内安排一定时间到特殊教育学校实习;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扩大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招生规模,支持市属高校增设特殊教育相关专业。

这些措施一是要解决特教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要增强未来教师普遍的特殊教育能力,在源头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希望各市属高校回应现实需求,把握政策机遇,做好相关工作。

10.在城市副中心建立现代化市级特殊教育中心

未来,市教委将牵头在通州区规划建设一所集教育教学、医疗康复、人才培养、科创研发和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水平的现代化特殊教育中心,通過高端引领整体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品质。中心规划聚焦现代人文理念,将打造成为首都北京现代化融合教育中心、综合性教育康复研究中心、前瞻性特殊教育辅助技术研发应用中心,为教科研成果快速进入教育教学应用领域提供便利条件。

编辑 _ 王雪莉 于萍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残疾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