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秘方神不神
2018-06-22侯中伟
○侯中伟
儿时生长在山西的乡间,免不了要受伤,或是磕破了皮,或是瘀血了,更有甚者连日不消化,有时还会发起高烧。每当这时,奶奶就忙着走街串巷,看看有没有叫卖的神奇药丸。看到了就不禁欣喜,说道:“那是祖传秘方,很管用的。”说也奇怪,黑黑的小丸,吃在肚子里,居然没多久我的身体就壮实起来。那时就知道,“祖传秘方”很神,也隐隐地感觉到那些卖药人的祖先很厉害。
那年,外婆得了中风病,家里采用针灸、按摩还有中药慢慢治疗,可是也不见太好的效果。最后还是求助于“祖传秘方”,从省城寄回来很多封着蜡的大药丸。服用到最后,慈祥的外婆还是离开了人世。至此,我对“祖传秘方”怀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
1996年,我来到北京,走进了中医的殿堂,突然发现图书馆里有更多的“秘方”,但大多数是现代人编的。这到底这算不算祖传的呢?后来我渐渐发现,“祖传秘方”中很多药物和中药书、方剂书上的方子有相似之处。“神秘的面纱”悄悄被撩起了一角。直到有一天,白发苍苍的医古文老师引用孙思邈感慨的一句话时,我多年提着的心,才开始松落——“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哦,当年就连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成了秘方!原来秘方只是由于秘而不传才成为秘方,并不是都像鲁迅说的那样,都要成对的蟋蟀还有什么无根之水。如此说来,这秘方确实可能是有效的。
中国古人对于传承总有关于性别和宗族的考虑,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医家似乎也不例外。祖宗的医术是高明的,可是到了后来难免有些不肖子孙,得不到祖辈的医术。仅仅传下来方子,为了不丢饭碗,也不外传,于是就成了“祖传”的秘方。失去了灵活的应用,或效或不效,加上不明就里,方子更加由“秘”变“神”了。不管怎样,确是先祖所传,确有疗效,传到当世,也算造福一方。
还有一些方子来自于道家,它们散落到民间,久之也成为“祖传秘方”。这些“祖传秘方”与众不同,上溯其源,我们往往能够寻找到它们明确的传承来源和理论依据。可是不管哪种,它们确有疗效。
还有一些“祖传秘方”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点。例如,瑶族是一个古老封闭的高山民族,它有着秘不示人,一直以口授相传的医药知识。它使用的浴足药物,就是瑶族人民利用当地天然原始的植被,和祖传秘方配制而成的。
早些时候,我曾和同学到保定去拜访一位当地颇有经验的老中医。老先生年过八旬,治疗红斑狠疮、梅毒颇有疗效。攀谈到兴处,老人感慨地说:“手里有几张疗效特殊的方子,当然是很好的,可是看中医还是要辫证论治,同一种病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如果辫证不准,就会贻误病家。”我从恍惚中猛醒。祖传秘方,可遇而不可求!作为中医,更重要的还是辫证论治的功夫。
流行于民间的祖传秘方,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宝藏,然而好多人却拿祖传秘方骗人。面对患者的求医心切,拥有“祖传秘方”的人多了起来。不少广告披着“祖传秘方”的外衣,说什么可以治疗“子宫颈癌”、“鼻咽癌”等,恐怕他们祖上还没有这些病名吧。钱也花了,病还没好,“祖传秘方”此时又落得人人喊打,其实兴风作浪的是那些药贩子。
《思考中医》一书的作者刘力红教授,曾经在讲座中间接谈到了“秘方”之秘。一个是披露了民间医生廖老治疗骨癌止痛的“祖传秘方”——棺材底上的腐烂物质,另一个则是提到用“祖传秘方”治蛇伤的民间医生。疗效近乎神奇,骨癌患者疼痛大减,蛇伤也能够很快痊愈。
然而,刘教授强调的却是如何破解“祖传秘方”的方法——利用中医经典。秘方在揭秘之前,其“神”是由于疗效,“秘”却是由于不了解。一旦经过挖掘和阐发,就不再那么难以理解。刘教授利用《黄帝内经》的原理来解释:“肾主骨,其臭为腐”,腐物能够治疗骨癌也就言之有据了。
其实,祖传秘方是个大宝库。它是中医传承的一种特殊形式,承自先祖,秘而不宣。但是有些人因为不明其理,而且要穿衣吃饭,于是放心地吃“祖传秘方”这碗饭。上面提到的民间蛇医就是如此,在秘药中加入盐,可以让病家的蛇伤逐渐好转而总不收口。“窗户纸一捅就破”,“秘方”原来有这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