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金融、新科技: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2018-06-21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金融的深层融合不断打破现有金融行业的边界,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的运作方式。这是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金融创新的方向务必要和科技相结合,“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金融机构必须紧紧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只有围绕服务与助推实体经济这一核心命题,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的竞争能力。
为全面审视中国银行业在新时代金融科技助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发展与创新成果,研讨未来转型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18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于2018年6月2日在北京永泰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新时代 新金融 新科技——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新金融、新科技背景下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本刊将这些思想的火花摘登在本期“银行家论坛”栏目,以飨读者。文章根据专家发言整理,部分内容未与本人确认。
盛松成: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更取代不了货币
数字货币究竟能不能成为人类货币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电子货币究竟有何区别?我们有没有必要发行数字货币?今天,我将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数字货币能否成为人类货币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价值储藏的手段,几千年的人类货币发展史,实际上只有两个真正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实物货币。它本身具有价值,自身就是一种商品,能够以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从而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历史上很多商品都充当过货币,如贝壳、白银、黄金等等。不管它的形态如何变换,实物货币本身的价值,以及贮藏手段、流通手段的价值没有改变。第二个里程碑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发展历史比较长,如果从宋朝的交子算起,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真正在全世界广泛流通已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信用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是由国家信用支撑和强制流通的货币。因此,现代信用货币将国家的形态和经济的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所谓的本位币,就是由国家货币当局发行,具有无限法偿性和强制性的货币。它的背后是整个国家流通的商品和财富。
此外,现代货币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的手段。因此,国家需要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即使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从单一的纸币发展到现在纸币和电子货币同时流通的阶段,但是,它的背后仍然是国家信用,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是一回事吗?
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实际上,目前电子货币已经十分普遍,比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等。由于在用户体验上,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相接近,所以很多人会产生误解,认为电子货币就是数字货币。然而,本质上,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完全不同,电子货币实际上只是国家信用货币的一种实现形式,不管是纸币还是电子货币,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形式发生变化而已。所以,电子货币并不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它作为货币的本质是不变的,它和纸币一样,也是国家信用支撑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
对于数字货币,人们会直接联想到的可能就是比特币。2014年年初,比特币引起大家廣泛热议和追捧,我发表了《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和《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与比特币的乌托邦》两篇文章,从货币的本质出发,论述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必须能够满足货币最基本的条件,然而比特币无法满足。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离得开货币的调节。货币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由此国家才能够调节利润、汇率、物价、就业、经济增长,等等。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都不会放弃货币政策,而只会加强货币政策。因此,即便是发行数字货币,也只能由央行来发行,这也是我几年前提出的一个观点。
央行会不会发行数字货币?
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更取代不了货币,现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事实上,目前的支付系统已经很安全,可以支持大额交易。也有研究指出,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货币上,可能并不能促进货币的顺利流通,甚至于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此外,对于跟踪资金走向,电子货币也完全能够实现这一点,并不需要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来实现。
数字货币该如何发行,如何流通,采用怎样的框架,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有些观点认为,技术能够取代制度,技术能够取代货币。而我的观点是,技术能够推动和促进货币的发展,但是技术绝对取代不了货币,技术绝对取代不了制度。如何发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币值如何确定,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如何实施,利率、汇率如何决定,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就业、物价、经济增长等等,这些问题无法单纯地依靠技术解决。
最后,如果要在全社会推广数字货币,首先要实现无现金社会。无现金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难以跨越的区域,不单单是一个金融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已经涉及到整个社会。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实现无现金化的国家或地区,这也是数字货币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我认为,我们对于数字货币的研究要深思熟虑,发行数字货币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极高,不单属于金融范畴,更涉及到整个社会,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盛松成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 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何德旭: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现代化金融体系与之匹配
新时代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判断,为我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也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新阶段,金融业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有几个基本标志:一是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二是在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防控风险,三是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以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与之匹配。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九部委出台《“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提出了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优化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筑牢金融风险防控处置体系等八大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金融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建设一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金融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需要我们解决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讲,金融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其核心就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其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仅要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更要创新服务手段。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把新的技术运用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之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金融创新应严守风险底。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规避金融监管、过度追求盈利等现象在过去几年里大范围、大面积存在。很多所谓的通道业务、非标资产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打着金融创新之名行规避监管之实,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根本。在新形势下,金融创新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核心。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区块联动、市场化债转股等。在服务方式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通过科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为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何德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青松:为传统银行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迈入以开发、融合、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新兴技术的频繁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着全球社会形态、经济格局和竞争态势发生深层次变革。作为传统银行的从业者,我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三点对金融科技的认识与判断:其一,金融科技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融合,包括各种新技术之间的融合,技术与金融的融合,以及金融和其它商业生态的融合。其二,运用金融科技的前提是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渐进式发展将成为主流,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数据驱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将是大势所趋。其三,在金融科技的世界里,金融本质未变,金融业态已变。任凭时代变迁,金融机构经营信用、定价风险、管理财富的核心地位没变,支付、中介、资产配置、效率与风控的基本功能没变。但是作为传统银行的从业者,我们日益感觉到:金融业态正在迅速改变,“获客不易、活客更难”。突出表现在传统服务方式难以获客、互联网流量入口被瓜分,以及传统银行互联网产品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
基于对时代大势的认识,基于对金融行业的理解,作为有106年持续经营历史的中国银行来讲,我们明确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战略,拉开了集团数字化发展的大幕。我们要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流程全领域,给传统银行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用户体验极致、场景生态丰富、线上线下协同、以技术为驱动的新型银行业态,让百年中行以崭新的面目,向海内外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作为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中国银行的数字化发展将着力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价值創造,促进业务发展。中国银行要以手机银行为载体,打造综合金融移动门户,让每个客户“一机在手、走遍全球,一机在手、共享所有”。目前,我行电子渠道业务替代率已达到94%,并广泛应用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OCR和二维码等技术。我们新近上线的智能投顾产品“中银慧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表现远远好于大市。我们与腾讯公司合作建立的新一代网络金融事中风控系统,有效拦截了大量可疑交易。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快推动物理网点等线下渠道的改造,推出了以智能柜台为核心的线下智能服务体系,助力网点从传统的交易操作,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我们积极拥抱互联网,主动跟踪金融业态发展趋势,通过整合场景、融合场景、自建场景等方式,力求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产业边界,实现业务扩展与价值重构。近期推出的东方财富网积利金产品对接,微信平台“外汇零钞预约”与“存款证明”,去哪网、途牛网与中银e贷对接等多个外部合作项目,都是场景生态建设的有益尝试。
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科技能力。2018年,中国银行将完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技术平台建设,为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智能化、生态化奠定基础。我们正在持续开展主机和小型机平台上的应用向x86平台迁移,以推动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战略转型。与此同时,我们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寻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目前,有12个项目正在试点使用区块链技术,我行已拥有11项区块链专利,位居国内银行业第一名。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金融科技发展新路径。中国银行将大幅度加大集团创新研发的科技投入与财务投入,着力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在3~5年内实现集团具备科技背景的人才占比达到10%,重点培养、引入中高端数字化人才,重点加强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客户体验师、互联网安全专家等专业人才储备,并在集团范围内打造三级创新管理体系,在海内外重点地区建立总行级创新研发基地,通过引入新的机制开辟中国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全新道路。
2018年是中国银行“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全方位推进数字化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通过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穿透全流程,整合全集团,覆盖全领域,打通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真正做到新时代、新金融、新中行!
(张青松系中国银行副行长)
牟乃密:抢抓金融科技机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金融科技正在加速改变传统银行的金融生态和经营模式。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正在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加速改变银行的金融生态和应用模式,在银行业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全球来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科技,已经逐步在众多场景落地。从国内来看,国家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高度,全面布局金融科技。银行业对金融科技越发重视,积极应对,抢抓金融科技机遇。一些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投入,深化与金融行业的合作。可以预见,金融科技必将继续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中國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一方面加大金融科技对电子银行的影响,主动变革应对;另一方面以回归本原主业为导向,以服务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成长为自身的使命,在巩固好传统的同时,面向蓝海,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着力推动金融科技、住房租赁和普惠金融,着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中国建设银行以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开放的金融共享平台、普惠的金融发展模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2017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耗时六年时间打造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全面竣工并成功上线,为全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18年4月,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挂牌,引领了新一轮金融科技创新。中国建设银行积极响应党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号召,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技术优势,着力打造住房租赁服务平台系统,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普惠金融业务是落实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务,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民生的责任担当,也是建设银行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赢得未来市场的重要战略调整安排。普惠金融的落脚点和实施核心是平台金融,同样需要以金融科技应用为支撑,通过客户聚合、场景介入、数据集成,提升普惠金融的效果和水平。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建行将重点推动住房租赁、金融科技等战略,用“双小”连接和承接“双大”,用住房租赁连接和承接住房按揭,用金融科技连接和承接对公对私业务,紧密联合外部市场,造就建行差异性和综合性的竞争优势。
服务国家建设、支持实体经济是建行作为国有大行的天然使命。随着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在新的背景和互联网的高科技推动之下,建设银行将不忘初心,下沉经营重心,扩展业务边界,将客户需求和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打造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的现代银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实体经济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牟乃密系中国建设银行营运业务总监)
罗勇:科技改变世界,创新成就伟业
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我认为科技对金融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遵循以下发展路径。
首先,科技发展推动我国产业数字化时代到来,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升级。从人类发展规律看,科技也要经历快速膨胀期和泡沫式的低谷期,之后才能进入稳定发展的生长期,从而真正创造价值,有效提升社会生产力。其次,不断迭代升级的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经济信息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由规模化生产向科技化改造,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强化内外部管理,进一步提升效率和服务。二是渠道化经营阶段。随着平台类企业出现,企业经营强化渠道分销能力,采取渠道直销模式,采购和销售将更加扁平化。三是平台生态化阶段。为适应平台化服务模式,企业通过引入“合伙人制度”,将内部组织架构演变为“平台+内创”的扁平化、移动化组织模式,来完成整个的平台生态化建设。最后,产业数字化趋势使企业呈现出云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特点。随着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平台、新经济模式下,企业将朝着云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而金融服务转型的根源和未来的产品特征都必须去满足企业进化衍生的新需求,所有的新金融服务都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未来,商业银行新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从线上银行、直销银行逐渐发展为开放银行的新金融模式。
新时代呼唤新经济,新经济要有新金融。中国民生银行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己任,秉持“专业创造价值”的理念,积极顺应科技金融浪潮,加大自身供给侧改革,着力以全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助推我国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致力于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领先优势,再造一个数字化的线上民生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线上化金融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民生银行正在集全行之力构建数字化线上银行,在这个大平台上支持各类不同的应用,如零售网金、公司网金、供应链金融、金融市场等,未来还会有网络支付和数据银行,这也将是银行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二是致力于打造行业第一直销银行品牌,为客户提供敏捷直达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中国民生银行运用“平台合作”“流量经营”“公私联动”和“平台裂变”四大网络金融生态范式,通过开放金融云服务,以B2B2C模式实现平台裂变式获客。建设以“财富云”“网贷云”“支付云”和“数据云”四大云平台为支柱的产品体系,为长尾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实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和增长模式转型,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致力于构建开放式金融平台,通过提供开放智慧式贴身金融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民生银行正在积极规划和构建开放式智慧金融服务云平台,着力推动由孤立的产品服务功能向嵌入场景的服务模式转型。一方面,基于行业特性将金融服务嵌入到企业设计、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业务场景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入ISV开发者,打造供应链生态圈,形成多层次、跨界融合的服务能力,围绕企业自身价值链和生命周期,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智慧贴身的金融云服务;同时,将进一步基于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和生态网络的各类场景提供交易服务,以“产业+金融”的服务模式,实现由服务单体客户向整体产业链金融拓展,助力企业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融结合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充分应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AR/VR、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与各类场景的ERP供应商、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生态开发者合作,有效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小微线上微贷,并融合个人金融及非金融协同服务能力,打造个人网络金融生态圈,提供智慧零售金融云服务。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现科技驱动业务发展,优化实体经济服务效能。2018年5月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立,下一步将发挥体制优势,用价值驱动业务创新和管理,持续打造我行科技领先优势,在十年内把中国民生银行建成一家数据化的智能银行。同时,我们将加快金融与科技产业的融合,通过与小米、华为、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加速构建内外联动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云计算平台,加大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储备、培育,实现向轻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面向未来,中国民生银行将一如既往地植根于中国经济的肥厚土壤,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继续站在科技金融风口,积极探索和实践产业“数字化”时代下的新金融服务模式。
(罗勇系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兼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
范大路:金融科技助推郑州银行商贸银行战略
郑州银行和大多数城商行一样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2009年12月,我们正式更名为郑州银行。2015年12月,郑州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截至2017年年底,郑州银行资产规模达到了4358亿元,实现净利润43亿元。在将近22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断探索郑州银行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策略,围绕“商贸物流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专家、精品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大力开展特色金融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初步打造了特有独创的商贸物流银行服务体系,专业专属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以及广受好评的市民银行产品系列。
商贸物流行业发展潜力非常大,从商贸银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商贸物流银行并没有达到一个闭环,企业的痛点难点并没有得到解决,有很强的服务需求,值得银行深耕。如何进行深耕?我们认为主要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闭环。郑州银行结合河南郑州交通物流的独特优势,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全力打造全国商贸物流领域的标杆银行。锁定交通物流、商贸大消费、食品农业、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政府事业六大行业,研制全链条、全方位解决方案,上线资金存管、云融资、银企直联等系统,为行业企业上下游、交易对手和合作伙伴设计全方位解决方案,提升商贸金融占比。
依据商贸物流领域客户的特点,通过对产品体系、科技体系和组织架构等子规划进行深层次梳理,郑州银行確立了“两条线两条链”“三个平台”,建立了涵盖“云物流”“云交易”“云融资”“云商”和“云服务”的“五朵云”技术框架,推进云仓储、云物流、供应链融资、现金管理系统建设。2018年4月1日,由郑州银行发起的全国首个商贸物流银行联盟正式成立,构建“金融+物流+电商”强强联合的跨界合作,共享发展新型业态。郑州银行作为联盟发起人,在商贸物流金融领域的领跑姿态再获聚焦。
(范大路系郑州银行金融研究院院长)
王伟文:中小银行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首先,在谈到大数据时,大家可能更关注一些宏观的、宏伟的目标。而我们认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应更重视小目标、小任务。一方面,银行业为大、中型客户提供的服务相对比较充分,而对小企业、小客户提供的服务还不够充分。可以说,小客户是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的重要细分市场。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方面前景广阔,大数据的应用往往缺少具体目标,中小银行借助大数据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其次,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在提效方面的重要性优于获客方面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在实践中,大家可能更侧重于获客,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过程非常艰辛。而回到提高存量客户的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反而能够做得有声有色。
再次,金融科技应用要落地到人,落实到产品。台州银行实行社区银行的商业模式,社区银行商业模式的本质特点就是要落地到人。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把金融科技用于强化、辅助、支撑一线人员能力的提升,这是跟我们与其他银行方向的一大区别。在以金融科技武装一线人员的过程中,我们植入了新的风控模型、筛选模型、检查模型等等,提高了客户经理的工作效率,更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所以,金融科技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产品。
最后,金融科技是一片蓝海,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小银行在应用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要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严守风险底线。
(王伟文系台州银行市场总监)
闫敏:互联网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的理解是通过互联网手段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腾讯的互联网金融由腾讯FIT事业群进行管理,不仅连接亿万金融用户,还连接银行、基金、保险、投顾等等。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洞悉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服务的习惯,把这些习惯与金融服务连接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基于社交的关系链让金融更有温度。从用户层面讲,金融不是一件冰冷严肃的事情,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我们会通过各种活动和运营,让用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接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并给予用户帮助和指导。我们通过这些暖心的细节赢得了亿万用户的信赖。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强和行业内优秀伙伴的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从公司层面来讲,我们通过大数据风控、多维度行为刻划、多层次身份分析,目前服务的客户超过十亿。我们联合“腾讯云”积极探索金融云服务,我们的合作伙伴和腾讯一起通过“腾讯云”和“金融云”两层分级的服务体系,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开展了生态圈的构造,为企业打造了更好的金融服务生态,实现了流量和技术的共享。我们成功通过自己的平台将腾讯知识产权的区块链进行了连接。
作为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断强化“AI+互联网”的探索。比较成熟的有大数据、深度学习、精准推荐、指纹识别、面部识别、智能客服等等。在投资决策板块,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优势联合AI等手段,更好地推动投资决策。以用户的个人投资决策行为为例,我们一是通过AI算法进行推荐,二是通过分析用户的资产能力、消费模式、风险偏好等信息,三是结合行业金融专家的判断,将这三点整合到一起,最终提供让客户满意的服务。通过这些整合多维度的数据,我们构建成相对完整的大数据平台,包括PC数据、手机数据、公司内外来源的数据、线上线下的合作数据等等,将这些数据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画像,并且在能够保证客户隐私安全的情况下提供专属制订服务。这些服务未来可以成为连接用户大数据和业务大数据的枢纽,可以将金融知识、金融资产重新包装起来提供给用户,这是整个腾讯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数据技术方面,我们将技术融入到金融应用的场景中,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科技生态,以大数据为中心,结合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等一些基础数据和信息,凝结成的一个应用场景组合,而这所有的组合构建出腾讯的金融互联网链条。腾讯也希望所有的合作伙伴能够一起加入到这个场景当中去。
(闫敏系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裁)
娄恒:科技让金融服务更加安全快捷
螞蚁金服的前身是支付宝,支付宝原本只是一种支付手段,但我们通过对支付宝进行一系列技术引领的业务创新,向其中加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在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创新的时效性,还要思考如何保证业务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同时控制整体成本。
十四年来,从最初的商业产品,到自研、自控,再如今逐步对金融机构完全开放,蚂蚁金服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从业务创新角度看,互联网飞速发展,我们的业务创新同样要非常敏捷。支付宝体系、网上银行体系能做到以日为单位的创新、以日为单位的产品发布和以日为单位的更新。每发布一个版本,一旦发现故障,都要求在一小时内完成故障处理;一旦发现版本存在问题,也要求一小时内实现漏洞更新。在构建迅捷研发体系的同时,也应建立起金融安全的保障体系。我们实现了世界级的风控水平,支付宝的每一笔支付都会进行在线风险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欺诈。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设了账户险服务,进一步保障了用户的资金安全。
我们把AI大数据在很多应用中付诸实践,在2017年年底,我们已经开始对蚂蚁金服的整个战略方向进行思考。第一是完善以支付业务、个人信贷、城市服务等为代表的普惠金融。第二是实现科技技术的输出,我们把已经相对成熟的软件产品开源开放。第三是随着“一带一路”,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开始走出去,我们要向他们提供贴身的金融服务,以及接轨其他国家的本地化服务。在整个科技输出的过程中,蚂蚁金服提出了一个概念,我们通过区块链、风险控制、计算服务能力,把我们的科技能力和业务能力输出到各个金融机构。我们希望能与金融机构联手,打造更好的普惠金融,通过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娄恒系蚂蚁金服蚂蚁金融云总监)
唐彬:“支付+”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金融业不仅要形成产业,还要更加开放,实现普惠。传统行业离不开支付,在传统行业面临变革的今天,支付也进入了新时代,我把它称为“支付+”。“支付+”拥有几大特征:一是移动化,移动化已经无处不在。二是产业化,以前支付只是一种工具,和产业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而如今,支付已经深深嵌入产业之中。三是聚合化。不管是手机、二维码,还是POS机,支付帮助产业升级,创造了新的模式。
支付的潜力正在逐步展现。支付是一个闭环,是数据的沉淀,既是能力,又成为一个新的交易的开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支付将发挥更大的力量,把数据挖掘和积累、营销服务、风险管控联系起来。支付企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许多场景公司希望进入支付行业,或是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或是自身进行探索。近年来,银行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支付行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支付公司灵活应对,一方面与传统行业如航空领域深度合作,从支付的底层开始往上渗透。另一方面,围绕传统大客户、传统大行业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让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黏性变得更加丰富。通过三方融合,一起面向商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金融机构最大的问题是获客。如果可以将互联网的获客能力与金融机构的账户结合起来,与账户的用户行为结合起来,相较于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的传统模式,将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价值。以航空业为例,航空业是一个传统行业,许多服务,如在柜台买机票,通过线上、线下、手机、代理人等各种方式,我们都可以根据客户的支付方式建立统一的支付平台,把后台的各种渠道打通,围绕航空领域的需要提供各种定制服务,帮助航空业转型升级。通过支付将金融机构和银行、资金方结合起来,将银行和公司结合起来,这是未来 “支付+”的重要发展方向。
(唐彬系易宝支付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盛佳:区块链助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
网信集团是一家综合金融科技服务集团,基于多年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服务的经验积累与客户积淀,在原有一对一交易撮合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和服务升级打造综合金融资产交易體系。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经历了相对快速甚至无秩序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密集的整改过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将更加规范。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服务好实体经济是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大前提。
网信从2017年开始布局,2018年成立了丰收科技,主攻供应链金融,立足实体经济,为上下游合作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丰收科技基于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技术、以交易大数据融资为突破口为创新理念,打造了“丰收E链”,以产业链核心企业确认兑付的针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生成E单,同时接入多方资金,借助平台的完善系统,轻松实现电子凭证的流转、拆分、持有、融资,为产业链条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实现了金融科技为全链条企业服务并在融资业务全流程的应用,提供穿透全产业链条的金融服务,全方位覆盖产业链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银行的角度看,以传统模式支持中小企业,会存在主体信用模糊等问题。为此,我们以真实交易场景为依托,基于合同或合作企业的信用,借助区块链技术,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的定制服务,基于多维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增强资产透明度,解决中小、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乱问题。借助“丰收E链”,中小企业能够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改善其财务报表,加强其对风险的掌控。除此之外,我们还与银行进行了深度合作,基于区块链技术,提供灵活的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盛佳系网信集团CEO、丰收科技集团董长)
范华:科技将成为财富管理的信任基石
随着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规模迅速增长,二是私人财富、家族财富发展迅速,三是财富管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四是通过科技驱动数字财富,让财富管理更系统、更专业。科技让财富管理更系统更专业,数字资产将是未来财富管理的主要资产之一。
科技让信用的基石更加牢固。客户的需求既包括保障的需求、理财的需求,又包括投行的需求、传承的需求。财富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活动,其目标包括财富安全、财富增值、财富和谐和财富久远,基于这四大目标的财富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财富管理需要画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是为了为客户的需求“把脉”。财富管理是基于对一个机构专业能力的信任,如何保证专业能力,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三个要点:一是比客户更懂客户,二是真正为客户考虑,三是真正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要做到这三点,不是简单地填几张表就可以做到的。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客户的画像、分析、规划、投资、交易的执行、组合的配置,都要用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科技深度改造了财富管理的各个链条。
数字资产将成为新时代财富管理的重要资产之一。数字经济将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随着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改造,必然产生基于各类场景的数字资产,包括资产的数字化和数字的资产化,数字资产有别于有形的物理资产和无形的权益资产,我们将其称作第三类资产。由于信托可以把使用权和拥有权剥离出来,可以作为管理数字资产的有效工具。未来的十到二十年,财富管理将从简单的财富管理向更加系统的财富管理转变,科技将成为财富管理的信任基石,让财富管理变得更专业、更开放,在新的数字化经济下重新定义财富。数字经济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管理数字资产、为数字资产管理赋能,是新时代财富管理的新使命。财富管理机构只有拥抱变化,才能实现帮助客户实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范华系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增武: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银行家》杂志联合新湖财富发布了“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研究报告”,希望这份报告能够给国内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包括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一些发展的思路,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虚位以待,前景广阔
在国内以产品导向的财富管理市场中,除前述持牌金融机构下辖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外,还有独立财富管理机构或家族办公室等非持牌机构。从小样本的调查结果来看,选择独立三方机构作为其资产配置服务机构的客户数占样本总量的比例最多不超过30%。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客观。
国内发展现状:差异竞争,品质优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以“理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名字成立的独立理财公司达上万家。不可否认,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部分独立理财公司发展并不规范,风险意识淡漠、一味追求产品销售返佣的公司不在少数。但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在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后,一批有思想、有谋略的独立理财公司正在崭露头角,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并在创新业务内容、探寻盈利模式、构建风控体系、完善团队建设等方面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阶段,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代销转入地下。“99号文细则”出台后,中小第三方理财机构并未停止代销业务,而是将“代销模式”转入地下,或出现一些“代销模式变种”,打监管擦边球。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向“产品端”转型。政策因素导致十多家大型信托公司已成立了财富中心,进而对第三方理财客户造成较大分流。
转型有两个方式:其一是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转型思路为合作开发理财产品,成为财富管理全产业链公司。例如与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小贷公司的私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二是寻找特色理财产品。恒天财富、展恒理财等第三方理财机构,利用代销能力强的优势,找到比较有特色的产品进行销售。
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业务模式也出现了分化,呈现出专业多样化的局面。销售金融产品仍是目前国内独立理财机构的主要业务,但可以看到,部分独立理财机构正在努力将其主营业务向专业化、多样化延伸。一方面,相当数量规范化发展的独立理财机构将自己定位为中立的专业理财服务平台,并逐步由产品导向业务模式向客户导向业务模式转型,通过专业的风险控制机制,进行多元化的产品采集与筛选,并基于此,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专属理财方案。另一方面,部分独立理财机构积极开发个性业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促进了整个市场的业务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报告分别列举了诺亚财富、展恒财富、好买财富的案例,详细对比了不同的业务发展模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除此之外,报告还详细地对国内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盈利模式、产品体系、增值服务、风险控制、IT系统等多方面分类研究,并分别列举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些财富管理机构案例进行说明,如新湖财富、展恒财富、恒天财富、宜信财富等,对每一个问题都分析的非常细致透彻,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案例对比,更加详细的理解我国目前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转换思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从长期看,国内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趋势有二:一是以服务或产品驱动为主的模式。“服务主导模式”强调“客户关系”,以资产配置为导向,提供各类研究支持、资产配置方案、筛选产品和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二是对中低端客户普惠性财富管理业态的发展,表现为基于互联网体系支撑便捷交易,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高度一致的客户体验。
总结分析国内外独立理财市场及机构成功的发展经验,为我们带来如下三点启示:第一,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适度的监管。在国际金融监管整体趋严的大背景下,国内独立理财市场的监管缺失显然不合时宜。第二,独立理财机构首先应明确自身的定位。一是业务层面,独立理财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客户定位,创新个性业务,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二是客户层面,对客户群体进行细致科学的分类,深入分析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第三,树立并落实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能否取得长期持续成功的关键,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独立理财机构,也适用于其他所有金融机构。一流企业和二流企业的分野,不仅在于资源,更在于价值观的高下和对这种价值观的信守。
(王增武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 研究中心主任)
王军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过去十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经过了初级阶段的快速生长,正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回首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涵盖了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直接股票投资、保险与年金等各类投资产品;中国的个人投资者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投资配置,形成了以储蓄为主,银行理财产品引领,信托、保险、股票、基金等产品百花齐放的配置组合,市场发展离不开政策调控。
同时,从市场角度来看,高净值人群无论数量还是资产规模都在大幅增长,理财观念越发明晰理性,视角越发开阔多元,这也给财富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之所以想将更多财富交由专业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打理,主要考量因素包括追求更高的收益、更丰富的产品以及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可以说,无论从金融监管要求层面,还是从市场供需关系发展层面,都要求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必须主动转型升级,要主动适应经济新时期的金融服务需要。合规风控、因地制宜、主动作为,要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打造更优质的服务,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拥有更全面的资产配置能力,才能满足现阶段及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正因如此,对于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我们亟需进行定期总结,快速学习借鉴更多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与中国财富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这份报告,是国内首份针对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开展研究的报告,对国内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组织形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产品体系、增值服务、风险控制、IT系統等多方面分类研究,较为全面地对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回顾,同时,对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从战略角度来看,三方机构或是参与前端,参与更多的资产管理,成为有资产管理能力的机构;或者是向后端发展,为用户提供配制服务,向私人银行发展。但无论哪个方向,机构都需要有一个清晰坚定的发展方向。在我们六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财富管理机构若要实现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中,打造三个专业团队,即设计团归、理财顾问团队和服务团队非常重要。未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将会更加重视风险控制,投资将更加理性,三方机构也要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风控体系上要更加独立和严谨,这既是挑战,又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王军辉系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