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工科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018-06-21王体迎朱春侠范杰王卓

科教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

王体迎 朱春侠 范杰 王卓

摘 要 高等院校培养计划中没有将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作为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因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不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学生相关方面精神和意志的培养教育。本文以海南大学理工类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影响工科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工科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办学指导建议和教育对策,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科毕业生 社会竞争力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74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Hain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tudents as an example

WANG Tiying, ZHU Chunxia, FAN Jie, WANG Zhu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id not raise the overall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as a clear target put forward. Therefore, most of the graduates who are trained do not possess tenacious wills and perseverance. The whole society and families also lack training on the spirit and will of the relevant student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 Hainan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s; social competence; training objectives

就业问题是高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就业率”则是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硬指标。至于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发展后劲如何,特别是工科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具备健全人格和顽强拼搏精神,是否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高校对这方面的重视度相对薄弱。而工科学生相关方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关键领域应用型人才队伍的质量,对我国在国际高科技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1.1 社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通过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社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竞争能力。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文精神、創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是当代大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竞争优势。[1]

1.2 工科毕业生的基本特点

工科的研究对象及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特殊性,使工科毕业生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在工作中工科毕业生有强烈的专业意识,以具备“一技之长”为荣,但是比较缺乏包括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意识倾向指标,因而在毕业时“被动就业”倾向会多一些,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薄弱;其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已有的原理、规律去进行资源整合或方法提升,这样的教学过程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挥,削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第三,现行的工科培养模式使大多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为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善于与人交流合作,不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协作。

2 影响工科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社会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等。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3]其他要素则是工科学生能否获取工作、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以海南大学2014、2015、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提取、统计及处理,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来对影响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

2.1 学校培养体系的影响

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等;选修课课程设置有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创新创业课、英语拓展课等。各模块的构成基本无大差异,缺乏层次性和特色,各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实践内容、实践周期也没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我国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基本相似,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体现不出工科院校既要培养研究型的精英人才,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个性需求,无法完成工科院校既要为我国科技队伍培养领军人才,又要为关键领域应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合格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2 学科专业的影响

以海南大学2014、2015、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提取和统计,得出理工类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的初次就业率情况如表1、表2所示。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学院之间差异较大,土建学院、材化学院、食品学院连续三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对不同专业来说,如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农机、机械电子专业在2014、2015年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可见,学科地位、专业综合实力、专业与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2.3 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其职业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以《海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调研数据为参考,各项能力评价指标位于 3.34 -3.92 分之间,如图1所示。其中,评价最高的前三项能力依次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3.92 分)、自学能力(3.89分)、实干与执行能力(3.87 分),评价较低的后三项能力分别是创新能力(3.42分)、外语能力(3.36分)、专业能力(3.34分)。

2.4 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

毕业生自身能力对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认知影响到学生职业归属感的认同,相关调查数据如图2 所示。满意度较高的前三种能力分别是倾听理解能力(95.05%)、团队协作能力(93.84%)和服务他人能力(93.56%)。在工作中毕业生认为较为重要的能力是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搜集与获取能力。通过对重要度和满意度的相关分析,毕业生只对三个重要能力中的团队协作能力满意度较高,而对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搜集与获取能力的满意度只有85.07%和82.70%。毕业生认为对工作重要的能力由于自身不具备而造成了工作的幸福指数低,工作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的成功。

2.5 就业培训的影响

从2016 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来看,省内就业40.04%,省外就业59.96%。毕业生省外初次就业有38.38%学生首选北上广深;海南省内首选就业区域有80.29%学生首选海口市。由此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目标趋向于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求职趋向集中,求职定位不明确。由此可能的后果就是毕业生在就业后容易频繁变换工作,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不能稳定持续地专注于某项科研工作或工程活动的开展,这对不同领域科研人才的培养是巨大的损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就业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将工科毕业生专业就业、理性就业、稳定就业等问题作为工科生的就业特点贯穿于整个就业培训工作中。

3 提高工科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整合教育资源为基础,制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高等院校应将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成两个层次:研究型的工科教育和一般应用型的工程教育。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实力确定其办学层次,对于一些具备两种层次办学能力的高校,由高校自身根据专业实力确定各专业的办学层次。对于研究型的工科教育培养计划应着重强调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基本原理、设计计算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应用。本科生要全程参与科研的立项论证、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实验工作,到最后的数据分析、科研总结等,开发其创造性地处理工程问题技能的培养,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使之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作好准备。一般应用型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主要定位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职业技巧。比如对于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说,重点是使学生能够确实掌握那些对机电工程学科有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够应用机电工程领域的一些核心知识,具备设计、操作、分析实验解决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

3.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现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等工科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面向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培养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4]因此有以下显著特征:(1)高等工科教育更注重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2)高等工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的结合更紧密;(3)我国现行的工科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体现为强化专业教学,知识面相对狭窄,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薄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综合和渗透,社会需要的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更加强调科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的教学及学习活动的安排。要合理分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的比重,加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的比例,在强化专业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体系。

3.3 以人才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完善的职业能力

工科学生的职业特点是需要其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这一特点只能通过亲身参与到以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科研活动和工程实践中才能达成。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教育来说,学生应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今后选择职业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同时又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对于一般应用型大学的工程教育来说,学校在开展教学模式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5]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 应不断尝試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研究型教学出发点,以“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4 以就业培训为主线,强调健康从业心态的重要性

任何一项科研和工程项目的实施都受诸多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有技术条件的制约,有环境因素的干扰,还有参与者的影响,项目能否最终达成还会受到一些不可预知因素的决策。因此对于项目的组织者或参与者来说,既要接受工作环境的枯燥性,又要具备对复杂社会环境和面对挫折乃至可能的失败具备主动调节心理和行为的自适应能力。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工科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可能具备持续工作的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完成对项目的坚守。因而要将健康从业心态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就业培训工作中,强调健康从业心态对于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重要性。如何在单调的工作中寻觅快乐,就是一个心态问题;用创新的心情工作,工作就不会单调;只有用认真的态度去看待平凡的岗位,才能找到工作的源动力。要培养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要理性分析工作现状和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要看清自身长期职业发展的方向,以保障自己的发展需求和工作激情。

4 结语

要提升高校工科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一定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要制定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强调培养高素质人才及其健康从业心态对我国科技队伍和工程领域人才队伍的重要意义。建立全面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使工科学生不仅在认知、技能和能力方面,同时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意识和意志方面、心理和体魄方面等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为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关键领域应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合格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hdjy1637

参考文献

[1]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 孟繁中,曾凡锋,郝建强.提高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谈,2014.13(2).

[3] 李瑞清.对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4] 杨国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

[5] 曾冬梅,黄国勋.江南大学探索工科人才培养途径[J].教育新闻资讯,2015(1).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民办学院应用型财务人才培养能力定位及模式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