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2016-11-16梁国业孙立民王守中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梁国业+孙立民+王守中

摘要:分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改革的背景,提出了“EDC-理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基于“EDC-理工融合”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关键词: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25-02

1 背景

近年来,信息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行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信息技术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数量庞大,技术过硬的信息技术人才。然而,近几年来,中国IT人才还是缺乏的,IT人才的结构失衡还是比较严重,缺乏IT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项目经理、某方面技术的程序员。企业希望招聘到的人才既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又能够动手设计实现软件,但这样的毕业生不多,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毕业后,动手能力还是很弱,毕业后就失业了,或者还要自己掏腰包继续到IT培训机构去“回炉”。有些学生能找到工作,但是已经不是从事所学领域的,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目前高校在IT人才培养定位上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要办好信息类专业,必须要重新审视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专业的技能训练[1]。

2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E代表道德(Ethic)、D代表踏实(Dependable)、C代表专注(Concentrate)。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的信息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学生毕业后应该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如下:

1)厚实的数学基础和IT理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领域。

2)具有多学科的背景。掌握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主干学科,同时包含思想政治、文学、管理学(企业资源管理)等方向的学科知识。

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工程实践能力有三个,第一阶段:初级能力,此阶段学生应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熟练使用、数据库的操作、简单软件设计的能力;第二阶段:中级能力,此阶段学生应具备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的算法优化设计、软件测试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第三阶段:高级综合性工程实践能力,此阶段学生应具备高级系统架构的设计、团队协作、系统实施能力,通过这个三个阶段进行“分布式-螺旋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3]

(4)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加强“EDC”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的品质培养。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要围绕“EDC-理工融合”的思想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实际情况,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提出的评估标准,制定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11条标准:

(1)有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理论和软件设计等知识的能力;

(2)有业务需求分析、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有设计企业生产流程管理的软件系统的能力;

(4)有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实现与测试、软件实施和维护的综合能力;

(5)有软件架构设计、团队协作、指导组员完成工程问题的能力;

(6)能了解IT行业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的品质培养,得到社会认可,有发展后劲;

(7)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与全局观,知道软件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接受IT行业的最新理念和技术;

(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关注软件技术发展的方向;

(11)具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出口引导入口,市场需求与发展指导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基础课,加强主干课、扩大选修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增加压力,培养兴趣,调整计划,合理分流”的思想,在现有人才培养基础上,进一步突出“EDC-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

2)全方位强化“EDC-理工融合”工程素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遵循上述的11条评价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EDC-理工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了基于“EDC-理工融合”的“2+1+1”教育过程模式,构建了基于“EDC-理工融合”的“2+N”模式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了四个“1+1=1”融合性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了“分布式+螺旋式”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创建了从“感性认知->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架构设计实现→理论提升→高级综合应用研究→实际项目完整参与”循序渐进、工程能力螺旋式培养的课程体系[4]。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的信息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学方法方面,鼓励教师采取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方法进行。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相对均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方面,让学生培养兴趣,学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掌握课程的知识。

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来说,数学基础课程采取闭卷的笔试,信息技术理论课程采取笔试、小论文方式进行。动手操作类的课程可以结合上机操作、单元小课程设计、期末大综合课程设计等形式。如在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一至两门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学生将某一门课或者几门课的知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综合应用的作品,考核的方式以答辩形式,还可以提出整改要求,以确认学生的作品是自我完成的。答辩时,小组全员都参加,组长负责答辩整体,各成员之间将主要答辩自己的部分。此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等。

3)坚持“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科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观念

“EDC-理工融合”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体现“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的信息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各种课程类型授课学时恰当,先修课与后修课安排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要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不断调整,IT技术日新月异,为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要做到时刻紧跟技术的潮流。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协调发展,要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前只重视注重知识传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里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学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需要的课程体系。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

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的融合性教学。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数学类课程、信息技术理论类课程、应用软件开发类课程、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实践周课程;“数学”是逻辑思维基础,信息技术理论是方法,开发技术是具体应用。课程设置特别提高课程之间的融合,学生作品要求体现出多课程的综合使用。

4)实施“EDC-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实施“EDC-理工融合”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推动企业订单式培养,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发达地区行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学生到珠三角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

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具体方案是:前6个学期,每学期都有2-3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的任务都是独立不同的,有些是模拟以前开发成功的现有软件,有些是参与教师在研的项目;第7学期进行为期20周的企业项目的毕业实习,项目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每个同学必须参与项目的整个完成过程,完成的项目具有独立的完整性,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通过实践来理解真知 ,让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提升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数学基础+信息理论+开发技能+综合设计”构成了完整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突出教育部和学校提出的“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5)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保障“EDC-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

通过“学校教师走出去”和“企业工程师请进来”的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策略,更新本校教师能力,充实实践教师数量;改革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模式,实施远程视频教学,课外论坛答疑模式,推进慕课课程,加强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与教育。在现已证明成功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经验上,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保障“EDC-理工融合”教育与社会接轨。

4 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一般的培养模式中都侧重于“理”,我校根据专业实际和社会需求,采用“理工”,以“EDC-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为“工”的基础,“工”是“理”的升华[5]。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要求,按学校确立的“应用型+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根据我校生源层次质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标准体系要求,充分体现了“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专业特色和“增加压力,培养兴趣,调整计划,合理分流”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社, 张晓明, 张建燕. 信息类专业大类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31(2):143-145.

[2]孙立民, 梁国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大工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EDC-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J]. 软件, 2013, 34(5):153-154.

[3]汪富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3(18):62-63.

[4]孙立民.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2+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22):163.

[5]杨屹, 陈咏梅, 白守礼, 许家喜, 李蕾, 李保山. 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7):15-17.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对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