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茶饭”
2018-06-21竺济法
□ 竺济法
成书于朝鲜李朝时期(约14世纪中叶,中国元末明初时期)的《老乞大》,是以当时北京话为标准、朝鲜人用于学习汉语的读本。“乞大”为“契丹”谐音,“老乞大”即“老契丹”,代指“中国通”。全书采用会话形式,记述了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途中遇到一位王姓中国商人后结伴同行,以及到北京等地从事商业交易活动的全过程。
据统计,该书写到“茶饭”16处。有学者撰文认为,由于该文没有具体饮茶描述,其中包含了茶文化的社会因素,但并无一次实际饮茶。笔者以为这是拘泥于文字之误解,不论古今,说到“茶饭”,多指饮茶吃饭,两者密不可分,最简单的是,古今去酒店、餐馆吃饭,商家一般先上茶水,客人多多少少会喝一点,但在记述饭局时,大多忽略不计。
笔者因此引发思考,作此小文。
一、“茶饭”成语、词语多
茶饮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代李钰在给皇上的奏疏中写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意为茶在民间,已经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宋代王安石《议茶法》云:“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是唐、宋大臣议论国事时说到茶与米、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古代关于“茶饭”之成语、词语颇多,引述介绍数则:
——家常茶饭。指居家日常饮食,多用以借喻平常普通之事。宋代朱熹 《答高应朝书》:“若一向只如此说,而不教以日用平常意思,涵养玩索功夫,即恐学者将此家常茶饭,做个怪异奇特底事看了。”
——粗茶淡饭,又作清茶淡饭。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宋代杨万里《得小儿寿俊家书》诗:“经须父子早归田;粗茶淡饭终残年。”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三叔,你今到寒家,清茶淡饭,暂住几日。”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书联:“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
——茶饭不思,或不思茶饭、茶饭无心。形容心情焦虑不安,没有心思喝茶吃饭。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茶余饭后。指茶饭之后休闲时间,泛指休息或空闲之时,也作茶余酒后。元代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不茶不饭。形容心事重重,不思饮食。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害的我不茶不饭,只是思想着你。明代胡文焕《群音类选·玉簪记·秋江送别》:“霎时间云雨暗巫山,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
清·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句: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荼淡饭足平安。
清·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联句: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三茶六饭。形容招待客人非常周到。泛指饮食周到,而并非限于3种或3次茶,6顿饭。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
二、古今“茶饭”不分家
“茶饭”自古不分家。以上列举古代成语、词语中的“茶饭”,足见其在日常生活中之地位。还有更多诗文、联句将茶饭相提并论。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晚年《书喜》诗:“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他晚年病中所作《春晚杂兴》写到,胃口不佳,惟有“茶饭”而已:“病疡无意绪,闭户作生涯。草草半盂饭,悠悠一碗茶。”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嗜爱茶饮,有联句云:“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其中粯子系其家乡一带一种大麦类特产,菊花茶为代用茶,因为联句对仗、平仄等关系,粯子饭、菊花茶泛指普通茶饭,这也是他日常粗茶淡饭俭朴生活之写照。
当代则有人将茶饭作为“茶、酒、饭、菜、汤”之总称,泛指饮食。
笔者手头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有“茶饭”词条:“茶和饭,泛指饮食。”
在广东、福建、台、港、澳等地习俗中,“茶饭”更是密不可分,饭局一般先上茶水,而以“早茶”为名的早餐或早点,则一边喝茶,一边吃糕点或粥类等主食,显然“茶饭”已融为一体。今日南北诸多省市,“早茶”已日趋为更多地区居民所认同。
由乔羽作词、雷振邦作曲的电影《刘三姐》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曲调优美,感情真挚,广为传唱,其中唱到“茶饭”: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综上所述,“茶饭”自古不分家,源远流长,为中国百姓之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