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连锁住宿餐饮企业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18-06-21邹光勇余宏柱
邹光勇,余宏柱
(1. 上海商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上海 201400; 2.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1433;3.上海弘昌晟集团有限公司 战略投资部,上海 200040)
0 问题的提出
决策是一个群体选择对自身或者组织较优目标的集结过程,群体决策由Black D首次提出,研究一个群体如何共同进行一项联合行动抉择。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决策往往是群体行为,如董事会、各种委员会、团队和任务小组等就是典型的群体决策机构。这种群体决策可以有利于发现更多问题、更多信息、更多智慧和更多方案等,因而可以做出更有利于企业的抉择。然而由于强迫性、模仿性以及社会规范性等原因,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个人说了算,我国中小连锁住宿餐饮企业的群体决策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群体决策的相关研究中,基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是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焦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研究,包括团队特征与组织绩效及战略选择、团队特征与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等[1-2]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群体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基于领导理论[3-4]、高层管理团队理论[5]探究领导行为、团队信息交流和合作等对群体决策绩效、企业绩效的影响。事实上,群体决策研究大多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参与决策的个人影响力并不总是对等的,有关领导理论、群体决策理论的研究证实了领导者对于群体具有影响力,然而我国住宿餐饮,尤其是中小住宿餐饮企业中群体决策的个人影响力如何评价,个人影响力如何影响群体决策过程和结果,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又如何通过适当的机制进行控制和利用?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还缺乏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中小连锁住宿餐饮企业个人影响力的内容,个人影响力的大小、个人的影响策略与影响方式以及分析了决策环境及团队成员异质性等对个人影响力的调节,并进一步提出了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控制与作用机制。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对于个人影响作用机制来说,前人研究还没有提出成熟的测量量表和理论假设,在此情况下,直接设计结构化问卷未必有效。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Depth interview)的研究方式,针对连锁集团高层与中层、区域高层中层以及下属企业高层与中层,在上海奉贤、闵行与黄埔进行了多对一访谈共计14人次,每次访谈时间在0.5~1小时,访谈时,我们征得受访者同意,对其中9人次的访谈进行了录音,并通过对访谈资料编码后来构建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模型,受访者的基本资料如表1。研究调查过程中,本访谈受访对象增加到11人次,当进一步增加受访人次时,其对于主范畴和对应范畴及其关系结构并没有新的贡献,但个别原始语句更有展现力。本受访人次最终设定为14人次,研究信度可靠。此外,本文通过调查所获得的主范畴和对应范畴与文献综述及相关管理学理论并不相悖,效度可靠。
表1 受访者基本资料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2 范畴、关系与模型构建
2.1 范畴编码及关系结构
范畴编码是指通过文献梳理确立基本范畴之后,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编码,并做好初始概念的整理。围绕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这一核心范畴,本文共确立了影响力构成、影响因素、影响策略与方式、决策环境及团队组成5个主范畴。
国内外研究多以决策团队内的关系、企业中的个人对绩效等的影响以及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学科原理等为研究视角,从而将个人影响力融合于相关研究之中或用于验证某一学科理论,疏忽了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系统作用机制,组织关系、团队构成、决策环境等的构成及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第一,从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构成来看,有影响力的个人假如能影响决策成员的偏向,则能影响决策结果,这种影响体现在问题识别、方案产生、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等环节在内的整个决策过程[6],而Parks特别提出个人影响主要体现在问题识别和方案产生这两个阶段[7]。第二,从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因素来看,Brass认为个人影响力来源于成员在组织中工作网、沟通网、关系网中所处位置[8]; Ganster对项目排序任务的团队决策研究显示成员的资源能够说明团队决策的大部分变异[9],这种自身特征包括了行为、学习能力、个性及专长[10]、认知、成员地位[11]、价值取向[12-13]等,同时领导风格[14]、权力距离[15]、员工间的联结性[16]等也有显著影响[8]。第三,从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策略与影响方式来看,Kipnis研究发现管理者影响策略的选择受其在公司地位、公司规模及工会组织地位等影响[17]。Falbe进一步加入了协商和鼓动诉求这两个因素[18]。从国内来看,孙海法提出“应变控制”和“温和说服”因子;其中“应变控制”因子得到 “惩戒”“利益交换”“组织权威”和“决断”4个聚类,“温和说服”因子得到 “以理服人”“观念和行为规范”“以情动人”和“以身作则”4个聚类等[14]。谢晓非等基于孙海法研究成果,提出自身魅力、权力规范及相互关系是管理者影响下属最主要的方式[15]。第四,从群体决策中的决策环境与团队组成来看,Fu Pingping发现成功的高层管理团队中,成员在人格和技能上是互补的,与领导的价值观也一致[19];而团队人口特征高异质性会导致较高的团队冲突和低水平的互动沟通[20],团队成员经历的多样性影响工作流程的设置及替代选择的产生[21]。也有研究者考虑了决策者的权力[22]、团队规模[23]。
在主范畴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确立了时机影响、层次影响、态度和行为影响、组织结构、人际关系、个体属性、规范约束、结盟谈判、事后惩戒、行业竞争、不确定性、团队规模、成员经历和价值观等14个对应范畴。编码过程中剔除前后矛盾的语句,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仅对每个对应范畴选出3条原始资料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确立对应关系(详见表2)。
通过初始概念和关系内涵的梳理以及文献研究,接下来需要以“故事线”的方式串联起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此发展出新的理论构架,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详见表3。
2.2 作用机制的模型构建
通过主范畴、对应范畴及其关系内涵的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中小住宿餐饮企业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模式理论架构,即“行为整合—情境—个人影响力模型”(Behavior system-context-influence power model,BCI model)(如图1所示)。
表2开放式编码、初始概念及关系内涵
资料来源:作者统计。
表3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行为整合—情境—个人影响力模型
3 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的模型阐释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用“行为整合—情境—个人影响力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形成机理。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包括层级影响、时机影响及态度与行为影响,而且主要是在共识形成和知识构建阶段的向下影响,此外领导者也很重视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来提升满意度和归属感。
群体决策中的个人影响力主要受以下4个主范畴作用:组织结构、行为博弈、决策环境和团队构成,但它们对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作用机制(即它们影响个人影响力形成及其大小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
1.组织关系(组织结构、人际关系、个体属性)是产生个人影响力的因素(是内因),也即影响因素;而行为博弈(规范约束、结盟谈判或事后惩戒)也即影响策略,是个人影响力的中介。根据决策管理运作效率的相关研究,决策团队的行为整合包括了工作经验分享、决策程序整合以及部门间协作等①, 组织结构、人际关系、个体属性等影响因素以及规范约束、结盟谈判或事后惩戒等影响策略是决策管理团队行为整合的重要内容。以前的研究多强调团队的整合对于执行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的整合对于决策效率和整体运作效率的影响[24],本文结合中小住宿餐饮企业的访谈,提出了领导者对决策团队的行为整合是个人在群体决策中发挥影响力的关键,而且进一步得出,所谓的个人在群体决策中的影响力,其实主要就是指领导者利用组织结构方面的层级约束,业务能力与经验以及工作层面的人际关系等,在共识形成和知识构建等阶段对决策团队的决策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产生的影响力,其中职位和资源的掌控等因素是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关键,而这些因素又通过硬性指标、高层权威、事后惩戒以及谈判等影响策略发挥作用。
2.决策环境(由行业竞争及决策不确定性等因子决定)是影响个人影响力的外部情境因素,团队构成(由团队规模、成员经历和价值观等因子决定)是影响个人影响力的内部情境因素,它们均起调节作用。行业竞争及不确定性程度低时,个人影响策略会采用权力等规范约束,随着行业竞争及不确定性程度加剧,个人影响策略除了规范约束之外,也会更易采用谈判或结盟的方式。团队构成差异性主要包括团队规模和成员经历及学识的差异,个人价值观因素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随着团队规模增加、领导者经历及学识愈加丰富,个人的影响力也会更多地由规范约束方面的组织结构影响转而同时使用人际关系及个体属性方面的影响。
4 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住宿餐饮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住宿餐饮企业中个人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一,文化对于组织、个人的影响是深远且短期难以改变的,但如果有理论能对组织中个人影响力的影响机制进行比较如实的描述,就能帮助企业通过制度设计或者提高个人能力及其他素养,尽可能地发挥个人影响力的积极意义,最大限度减少决策失误;第二,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优秀管理人才接受西方企业治理教育,西方企业制度不断被国内企业借鉴,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在此背景下,过分强调个人影响力的中式企业治理可能与接受西方企业治理观念的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产生冲突,那么无论是谁影响谁,相互了解都是必须的。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及文献述评,探索性地构建了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的作用机制模型(行为整合—情境—个人影响力模型),并论证组织关系、行为博弈、决策环境和团队构成这4个主范畴对群体决策中个人影响力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影响因素是前置变量,影响策略是中介变量,上述两者都是决策管理行为整合的重要构成,决策环境是外部情境变量,组织构成是内部情境变量,决策环境与组织构成则反映了不同企业个人影响力差异。本文特别提出了领导者对决策团队的行为整合是个人在群体决策中发挥影响力的关键。
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高管团队内部建立行为整合-情境-个人影响力模型的量化评价指标
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对组织中个人权力(影响力)授予现状的承认,等级观念比较深重,处在较高层级的领导阶层、有资历的前辈,往往在组织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加之中庸文化的影响,下属、后辈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看法,很多酒店餐饮业治理(尤其是中小企业)围绕某个核心人物,而不是一套科学健全的制度,这就导致企业治理存在较大弹性,甚至随意性,将不利于企业传承。而国外则多为研究消费者文化对中小住宿餐饮企业决策影响[25],因而对我国难有借鉴作用。企业生存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把企业命脉系于个人或少数群体中,存在较大风险。为了使得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决策团队内部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行为整合-情境-个人影响力模型的量化评价指标及测量项目,并定期采用问卷测评的方式进行测评,以此规范决策流程,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此理论模型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董事会对于职业经理团队的决策程序科学化测评,也可以用于项目开发中的决策程序科学化测评。
2.区分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建立沟通中保持动态平衡的企业文化
个人职位和对资源掌握程度是个人影响力的主要来源,相对于个人品格,个人业务能力对个人影响力更为重要。这一结果值得深思。领导者的价值判断并不一定就会是组织价值判断,伴随90后乃至00后的出现,以及企业员工知识、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威权领导将越来越不适合组织运作。事实上,我国企业与员工的价值观差距较大,价值观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存在显著预测作用[26],而且领导者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利用其职权或权力摒弃和压抑其厌恶的价值观。
首先,沟通是基本的,永远不要通过第三方去了解事情的本质②。其次,高管团队之间处理好相互关系,没有哪一方会永远是对的,需要尽量满足各种角色诉求,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同时追求动态平衡。总之,企业文化对企业十分重要,在我国文化情境下,决策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对等的,应正视组织间、组织—个人、个人间价值观差异,通过直接沟通、互动等方式消除价值观差异的消极影响,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努力实现共赢。文化的有效整合,表面上看是需要加强沟通,其实质则是需要相应的制度文化进行保障。
3.设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及加强教育和培训
有效扁平的组织结构设计有助于企业沟通效率的提高与学习型组织的打造,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垄断。扁平化组织也有利于决策效果的快速反馈以及纠偏。扁平化组织的关键在于将更多决策单元直接推向市场,充分授权;扁平化组织结构的难点在于配套的激励惩罚机制设计,放权的背后反映的是酒店餐饮企业标准化的流程制度设计。同时,员工日常教育和培训也不可偏废。文化的有效整合,表面上看是需要加强沟通,其实质则是需要相应的制度文化进行保障。制度与弹性是个两难问题,这里的关键还是要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熟知与认同,需要在日常事务中加强与员工沟通和相关培训工作,使得上下一致,文化认同。
此外,本研究更多还是群体决策理论在住宿餐饮业中的引用,对于群体决策理论本身的贡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另外,本文受访样本数量有限,也没完全聚焦在组织的某一层次,不同领导层次之间以及个体影响力与领导力是否有区别,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本文获得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彬副教授的修改建议,但文责自负,特此致谢!
注释
①决策管理团队行为整合具体来说包括工作经验分享、管理层沟通、下属提不同意见程度、 不同部门间协作度、决策程序满意度及执行力等影响因子。
②来源于某国际品牌高星级酒店集团的亚太区设计与工程筹划部总裁,毕业于哈佛大学,受访时负责亚太区240多个项目,具有多年房地产公司和酒店设计及工程项目经验。
[1] HE X, SU X H. Review and comment on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theory studies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2011, 7(4): 58-66. [何霞,苏晓华.基于组织绩效的高层管理团队研究述评[J].产经评论,2011,7(4):58-66.]
[2] LIN X Q, JIANG R.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ior management team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41(3):190-197.[林新奇,蒋瑞. 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3):190-197.]
[3] WEI L Y.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J]. Market modernization, 2011(22): 60-62.[卫林英.变革型领导理论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11(22):60-62.]
[4] CHEN G Q, LI L. Study on impact of enterprise leader’s individual learning capability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6(5): 601-606.[陈国权,李兰.中国企业领导者个人学习能力对组织创新成效和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09,6(5):601-606.]
[5] YAO Z H, SUN H F. Top management team research:from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process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1(1): 26-33.[姚振华,孙海法.高管团队研究:从资源整合到过程整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6-33.]
[6] LU Z P. Complexity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its evolutio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0,30(14): 264-268.[卢志平.群体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及其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264-268.]
[7] PARKS C D, NELSON N L. Discussion and decisi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preference distribution and group discussion conten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9, 80(1): 87-101.
[8] BRASS D J.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influence in an organiz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29(4):518-539.
[9] GANSTER D C, WILLIAMS S, POPPLER P. Does training in problem solv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p decis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3): 479-483.
[10] HE G B, ZHANG P.The role of personal influence in social combination process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an extension of SDS theory[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1): 37-43.[何贵兵,张平.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对SDS理论的扩展[J].心理学报,2004,36(1):37-43.]
[11] KIRCHLER E, DAVIS J H. The influence of member status differences and task type on group consensus and member position change[J]. Journ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1): 83-91.
[12] KLUCKHOHN C. The study of culture in: Lerner D, Lasswell H.D.[M]. The Policy Sci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1954. 86-100.
[13] NG K Y, VAN D 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ness of minority influence in decision making[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1, 84(2): 198-225.
[14] ZHOU L, LI S, XU Y, et 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decision-making styles: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22(1): 112-121.[周蕾,李纾,许燕,等. 决策风格的理论发展及建构:基于信息加工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2-121.]
[15] LIU S B, DAI L L, LI W R.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employees’ creativit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wer distance[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2013, 34(8): 159-165. [刘松博,戴玲玲,李婉蓉.中国背景下决策参与和员工创新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8):159-165.]
[16] CHEN J X, LING Y Y, LIU S B.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 leaders’ golden-mean thinking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echanism and contingency[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0, 13(2): 132-141.[陈建勋,凌媛媛,刘松博.领导者中庸思维与组织绩效:作用机制与情境条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2):132-141.]
[17] KIPNIS D,SCHMIDT S M,WILKINSON I. Intra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tactics: explorations in getting one’s wa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0,65(4):440-452.
[18] FALBE C M,YUKL G.Consequences for managers of using single influence tactics and combinations of tact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3):638-652.
[19] FU P P, JAMES L F, PENG S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in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High Tech Firms[C].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 by A. Tsui and C.M. Lau.. USA: Kluwer Academic Press, 2002:375-416.
[20] WIERSEMA M F, BANTEL K 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35(1): 91-121.
[21] KAUER D, WALDECK T C P Z, SCHFFER U.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shifting attention to team member personalities and mediating processe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7,45(6):942-967.
[22] BANDYOPADHYAY T, DEB R, PATTANAIK P K. The structure of coalitional power under probabilistic group decision rule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 27(2):366-375.
[23] AMASON A C, SAPIENZA H J. 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size and interaction norms 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nflic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 23(4): 495-516.
[24] ZOU G Y, YU H Z, LIU M Y.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brand high star hotels[J]. Enterprise economy, 2013(12): 130-133. [邹光勇,余宏柱,刘明宇.国际品牌高星级酒店决策管理运作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13(12): 130-133.]
[25] MUHAMAD R, WONG E S K,ABUDUHAITI M.Degree of Islamic culture adoption in Malaysian SME hospitality industrie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6,19(3):243-252.
[26] LONG L R, ZHAO H J. Individual-organization fit: the dominant effect of performa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6(6): 767-775.[龙立荣,赵慧娟.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研究:绩效和社会责任的优势效应[J].管理学报,2009,6(6):767-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