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场景感受美国教育的“儿童立场”
2018-06-20隋桂凤
隋桂凤
几个月前,我随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海外研修团队到美国西雅图和丹佛考察学习,有几个场景至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场景一:热情的家长
到美国的第三天下午,我们来到西雅图市布兰恩特小学。这是一所公立小学。我们到学校时,学生已放学,校长带我们在校园里随意参观。当我们走到操场时已是黄昏。当我背对教学楼看着天边绚烂的晚霞时,突然有一个人从身后走来,用英语和我说话。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的美国男士。我英语不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好笑着摇摇头。他不仅没走,还兴致勃勃地加上肢体语言,把刚才的话又表达了一遍,可我还是不懂,无奈地向他摊了摊手。他挠挠头,用手指了指对面操场尽头正在玩球的两个孩子,并用两只手搭成“人”字形。我似乎明白了:操场那边是他的家,那两个孩子是他的儿子。那么他的身份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家长喽?他看我心领神会的样子,高兴地转身向那两个孩子跑去。夕阳下,他带着两个孩子快乐地踢着球,还不时地大声叫喊,想必是因为有我们这些“老外”做场外观众吧,一家人玩得更起劲了。
身后的几位校长走过来,我把自己的猜测向他们叙述了一遍。大家都笑了,说:“美国人就是这么开放、热情,不认生。”
场景二:毛遂自荐的准消防员
在美国的第五天上午,我们驱车来到西雅图贝茨技术学院。我们刚一下车,迎面便跑来一位身着消防员服装的白人小伙子。他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美式汉语,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并介绍自己的情况。
他说:“我大学毕业后在金融部门工作,每天阅读文件、接打电话,很没意思,所以我就辞掉了那份工作。我想做一名消防员,于是就来到这所学校学习消防技术。”他说这些话时脸都涨红了,两只手不时地交互磨搓着,有些发抖,显然,他很紧张。他接下来说:“我在大学时学过汉语,而且还说得不错,可是后来我的中文退化了。我刚刚看到从车上下来的是中国人,就想,这下机会来了!”
说着,他就大模大样地给我们介绍起他身后的同伴—那一群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们。他还特别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教官:“他做了20年消防员,现在做领导了……”
我深深地被这位率直、大方的白人小伙子折服了。原来他是在抢抓机遇练汉语呢。
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吧,我马上想到的是:他的这份勇气、自信是否与教育有关?在与幼教部教师交流时,我问及这个问题,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有关!
当天下午,我们走进斯莱文斯公立小学。当我走进教室,亲眼目睹他们的课堂、他们的教学方式以及孩子们的表现时,我似乎完全找到了答案。
场景三:超自信的小男孩
在斯莱文斯学校,学生们正在上课,我们分成三组进教室观课。
这里的教室就像游乐园一样,被布置得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像博物馆一样,教具、学具应有尽有;像家一样,温暖、舒适、惬意。不同肤色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宽松自由,完全没有压力。全班20个左右的孩子在地毯上听课,有坐着的、趴着的、蹲着的、跪着的。上课可以吃东西,可以站起来走动。我心里想:大概是自由的环境易生自信吧。
不出所料,下课时,当我们团队的一位校长在走廊里对一位小男孩伸出大拇指夸奖“你真棒”时,他竟扬起小脸说:“我不仅今天棒,而且天天都很棒!”说完,他又指着其他同学补充道:“他们也很棒!”
联想到那位准消防员的自信表现,我不禁感慨:真是有怎样的教育,就有怎样的人的发展。
思考与感悟—
从上述三个场景中,我们能看出一些美国人自信、奔放、率直的外在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他们在中小学所受的教育有关。我们共访问了五所不同类型的小学,总体感觉,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对儿童给予高度而充分的尊重,真正坚守了儿童立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学习环境—多彩。初到美国小学的教室,我简直有些目不暇接了。这哪里是教室啊,分明是儿童乐园!墙上和地面都布满了与学习相关的图画、手工作品、作业、学具等。教室中有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学习区、阅读区、科技区、谈话区、生活区等。生活区里有几个水池可以洗手、洗水果。水池有高有低,适合不同个头的孩子使用。学生的座椅也有多种,我在一间教室里甚至还看到了太空椅,专供那种坐不住板凳的孩子享用。我亲眼看到一个孩子在听课时,单独坐在太空椅上,边听课边动来动去。小学中高年级的黑板(其实是白板)四周,通常贴着1~100的数字,便于学生认知。可以说,所有的环境布置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
二是教学方式—自由。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在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教师想方设法用最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在这里,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式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等已经成为常态。例如:万圣节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做南瓜灯、画骷髅画,搜集和研究万圣节的资料,甚至在走廊临时搭设纪念亡灵的组合设施,把桌椅搭成一人多高,上面摆放镶有逝者照片的相框以及鲜花。他们每个月都会结合不同国籍的学生所在国家的重大节日,做这种主题式、仪式性的布置。中国春节临近时,学校也会有充满中国元素的节日布置。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遵从了儿童直观把握、快速认知的特点。与此相应,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是自由宽松的,如听课20分钟后,即可随时站起来放松一下。
三是师生关系—平等。在美国教师的眼里,师生的人格是一样的独立、高贵,教师绝不能凌驾于儿童之上;不管教育对象的年龄多小,师生都共同享有民主的权利。如在我们访问团进校之前,教师就已经郑重地向孩子们说明了情况:今天有18位中国教育访问团的成员到我们课堂中来,这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学习。给学生这样的知情权,无疑是对孩子们的尊重。
四是评价方式—多元。美国的小学生也要参加考试,但考试的目的是达标,而非比较。学生如果不达标,那么教师和家长就要共同商定该生是否需要留级;学生如果优于标准,那么教师和家长就要考虑该生是否需要跳级学习。当然,他们的任何决定都不是只看一次考试的成绩(每周都组织测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有多次机会。另外,他们对学生品行、习惯及能力的评价方法更加多元。比如:在一所小学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名牌挂在教室的墙上。名牌上有照片的是在自理和管理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名牌上写着:“自我管理小领导者”;而名牌上没有照片的则是在这几方面相对较弱的孩子,但这不是固定的,待孩子有进步时,照片也会被贴到名牌上。老师说:這个做法是鼓励学生管理好自己,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总之,我们在这次访问中感受到,虽然美国中小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其对儿童的尊重是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这种尊重极大地提升了儿童的自我认同感,使每一个儿童都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有了这种坚定的自信心,孩子就敢于交流,勇于表达,主动绽放,主动发展。这一点,从前述三个案例中人物的表现即可见一斑。此外,美国基础教育特别尊重儿童的天性,崇尚自由、自觉的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每一名学生自信心与独立精神的培养。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编辑 毛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