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06-20王均英

黑河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创新意识数学课堂

王均英

[摘要]要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主动发现并解決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愿望

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课堂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而无视学生存在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谈得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不能对差异视而不见。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事实证明,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二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应用题时,一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我提问他,让他来列算式,列完算式后,我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么列,怎么想的时,这名学生什么都说不出来,眼神茫然。如果让他直接坐下,势必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我说:“你再读一读题,题中有哪三个已知条件?”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说出了已知条件,我连忙启发:“在已知条件里有个关键词,你能找到吗?”这名学生仍然保持沉默,面露难色,我因势利导:“要想求出每个盒子里放几个,就得先求出——”“剩下的。”这名学生终于脱口而出。“非常好!你真棒!”得到了我的鼓励,学生掩饰不住兴奋的眼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我们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个个知识点,那么,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长期发展下去,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贴近生活的、生动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例如,二年级下册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在剪完小衣服后,我问学生:“你还能用这种方法剪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剪出小树!”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剪出葫芦!”还有的说:“我能剪出小房子!”……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我看到学生的眼睛闪烁着光芒,那是求知的火花!有的学生还想提出新的问题,这时我看到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拿出剪刀在剪了。

平时,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有时候是我们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进行主动探究。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发现和提出更加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和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和探究者。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当学生已经知道周长的意义就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也能够用直尺测量出直线图形的周长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手里有个圆,你能想办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并用自己准备好的圆片、毛线、直尺、软尺纷纷动起手来,当有学生测量出圆的周长以后,教师进一步提高要求:“请你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测量圆周长的方法?”由于受到这个问题的启发,学生都不局限于一种测量方法,他们还努力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先用毛线把圆围一圈,并在毛线上作好记号,再用直尺量出毛线的长度,就测量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直接用软尺在圆上围一围,围出的软尺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有的学生先在圆上作一个记号,再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周,也测量出了圆的周长;有的学生把圆对折,用软尺量出圆一半的长度,再乘2,就求到了圆的周长;还有的学生受到这名学生的启发,说还可以把圆对折两次,量出其长度以后再乘4等,学生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得到了大家真诚的掌声。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数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一节好的数学课,如果教师一味地讲,一味地灌输,那么,学生学习数学一定会感到枯燥。要想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平均分》这一节课时,考虑到“平均分”这一词学生第一次接触,还不懂是什么意思,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我让学生制作了学具——小圆片,让学生把带来的小圆片平均分成几份,分好后汇报交流,在汇报展示时,我看到有的学生分成的几份一样多,有的学生分成的几份不一样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反之,就不是平均分。”此时学生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笔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是多少。我还带了一些糖果和学习用品,让学生来平均分,学生分得都很好。我还请了四名同学进行展示,给他们每人不一样多的物品,让他们想办法,怎样调整,每人分得的物品才能一样多。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研究出好几种调整方案,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接下来教学例题时,要求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我问:“你们手里没有橘子,有办法分一分吗?”学生马上说:“我有小圆片,可以代替橘子!”大家一听,都很赞同,立刻拿出小圆片分起来,分完汇报交流时,我问学生:“你是怎么分的?”由于每个人的分法不一样,于是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我又问:“哪种分法正确?”通过实践、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白了: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三个三个地分,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正确的分法。通过实践证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时,学生都有人民币的学具,这对于几乎没自己买过东西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真是件新鲜事,他们摆弄着手里的“纸币”,爱不释手。我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钱,让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换钱——用整钱换零钱或用零钱换整钱,他们可投入了,换钱时那一双双小手在不停地数着“钱”,换钱结束,该买卖东西了。我摇身一变,变成了售货员,我事先准备了一些糖果,还有一些小玩意,学生来买东西了,这下可热闹了,班级成了小超市,学生可认真呢,生怕给错了“钱”。我还让小组成员用彼此的文具模拟买东西。学生不但“玩”得开心,而且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记得在学习《比多少》时,我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说一句话,学生能很快从身边的实例入手,有的学生说:“我有三支笔,我同桌有五支笔,我的比我同桌的少一些。”有的同学说:“班级鱼缸里的鱼比我家的鱼少得多。”还有的说:“咱班的花比二年二班的多一些。”学生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实例,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了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促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他们主动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昌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2]许存盼.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2016,(03).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创新意识数学课堂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