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的秘密

2018-06-20于洋

黑河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小学生

于洋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生理、心理的发展,孩子们的认识,思维都在发生着变化。加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遇到各类问题。小学生的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良习惯。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家长、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文化,关注孩子的家庭亲情沟通,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专心对待工作,细心解决问题、把爱心献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良性引导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近年来,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的现象略有上涨势头,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如何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关键在于教育者,应从家长和学校自身做起,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入地看待,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学生磨蹭背后的原因

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同事们讨论某个学生今天又打架了,某个学生又没交作业,某个学生上课总是说话,某个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等。也经常听到家长朋友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太难管,孩子不爱学习,孩子总和同学发生矛盾。一个学生的妈妈说,几乎每一天家里都像在打架,每天晚上陪着写作业的过程,妈妈嫌孩子磨蹭、马虎及各种走神,孩子觉得妈妈凶巴巴的一点也不像亲妈。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谁不想岁月静好,母子相爱呢?可是时间有限,孩子又磨蹭。别人家孩子半小时完成的作业,她家孩子每天都要写到十点以后,那能怎么办?只能每天叨叨叨、催催催,有时还会上演母子大战。只是,她发现这样做一点用也没有,孩子不但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不听话,她差点气出心脏病来。很多家长们都说,孩子不光在学习上磨蹭,在生活和做所有事情都磨蹭。

很多孩子都一样,走路慢了被催,吃饭不认真被催,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在被催。但是任你怎么催,孩子们却不慌不忙,甚至越催越慢。其实,家长们总催“快一点”,孩子也不会真的就快了,相反,催习惯了、说顺口了,他们反而适应了。催促不但没能让孩子变优秀,还可能让他们变得更糟糕。家有磨蹭娃,真的让父母伤透脑筋。但家长们却不去深挖孩子磨蹭的原因,而是简单粗暴地把这归结于孩子故意拖拉,和家长唱反调。心理学认为,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大不相同。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站在成人的视角,认为孩子太磨蹭,打乱了我们的节奏,总想催促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殊不知,真正被打乱节奏的是孩子。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你写入程序就按照你的需要来。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为什么不听一下呢?他们有自己的节奏,为什么不等一等看清楚?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反抗,这都是正常的。日本精神科医生水岛广子指出:父母不断地说“快一点”,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等特征,在父母的催促下,会过早地成为“小大人”。也有一些孩子表现为反应迟缓、缺少责任心等特点,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续否定中失去自信,这些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长大后变得没有主见。

针对学生磨蹭的习惯,家长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树立时间观念。帮孩子制定出每天的计划,让孩子按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选择与尊重。在规定时间内,由孩子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是被强制安排。

3.奖罚要分明。上学迟到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里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家长要进行奖励。方法有很多,如可以比平时多看十分钟动画片等。

4.改变评价语言。不要说有关快一点的词语,改成用时间说话,如上学时间是8点,现在是7点,吃饭有20分钟,穿衣服用10分钟等,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

二、孩子难以管教背后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调皮、淘气、不听话的时候,有时候孩子真会让老师和家长抓狂。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一些学生想要获得别人的注意。通过观察,老师们会发现班级里某些个孩子总爱和同学打架、说话,发出怪声或搞小动作,这是因为他们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但又不知道怎样去做,从而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来吸引老师或同学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二是孩子在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孩子总是会潜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家长喜欢骂人说脏话,那孩子肯定也会说脏话;如果家长整天大吼大叫,那孩子也肯定跟你一样。如果家长经常打孩子,那孩子肯定会觉得打人是合适的行为。所以,教师和父母要以身作则,一定要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孩子要做到之前,首先你必须做得到。三是孩子说谎通常是因为父母关系失衡导致的,当一方强一方弱时,孩子就会寻找弱的一方进行突破,来实现他的目标。这样,他对待父母用的就是两个标准,自然就会用不同的说辞来叙述同一件事。四是孩子的攻击性强,可能承担了父母压抑的愤怒或家族压抑的某种情绪。当家长中有一些内部伤害的事件发生时,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行为冲动。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父母离异或再婚家庭中孩子,会更加难以管教,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会变得性情古怪、孤僻、情绪消沉低落、忧郁寡欢、自卑胆怯,也有的孩子变得冷漠、烦躁、反抗、敌视,有的儿童甚至由于父母离异而走向堕落。我们生活的城市比较偏远,家长外出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家庭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老人相依为命。多数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还溺爱孩子,只是管吃管住,无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问成绩,而忽略其它,除了孩子的分数对一切都不过问、不关心,特别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根本就不在意,这样的孩子也是最难教育的孩子之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会不以”,正是家长的言行不一,让孩子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孩子做事缺少动力背后的原因

一些教師经常会讨论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去辅导班、不爱上特长班等等,那么,这些行为背后有哪些原因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和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必须引导学生迈向目的之路。说到引导和言传身教,想要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先要做一个优秀的家长。著名的学者杨锋回忆,自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而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杨锋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我学他们的样子,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读好书,读好书入迷。周国平也认为,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是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他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但不费力,班主任多次请教经验,他认为,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就是得益于熏陶吧。当然,所谓优秀的家长,不一定非得要求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都成名成家,出人头地。有许多家长们文化程度不高,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强,但照样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家长往往都具有下面这些特点:对孩子不溺爱,不护短;办事公平,深明大义;人品佳,口碑好;与人接触不卑不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能够赢得身边人的尊重。他们从人格上能够成为孩子的楷模,从行动上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有了这样的潜移默化,孩子就能够形成无形的动力,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做到最好。

当孩子做事缺少动力的时候,仅靠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反省是不够的,父母、教师要帮助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如何让孩子做事情有目的,并一步步到达那个目标,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身教和对话。有几个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的重要问题:1.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2.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3.这世界需要什么?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为我帮助别人的所在?这个过程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标榜之孩子要去尝试不同的事物。

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关键在于教育者。家庭或学校,如果能够给予学生关爱,满足其爱的需求,对学生认可、包容和接纳,满足其归属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精神动力和理性的力量,增强其自制能力,一定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平.100个理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黄明理,颜长青,余小江.论末成年人道德信仰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2005,(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