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观察
2018-06-19丁艳陈元霄赵梅
丁艳,陈元霄,赵梅
失眠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患者以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为主要特征,是睡眠数量及质量达不到机体需求的一种主观性的体验[1]。中医凭借着对失眠的独特性认识,在失眠的治疗方面疗效确切,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心肾不交型失眠是中医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个证型。在机体正常的状态下,心功能及肾功能是相互交通的,机体各项功能均能够正常运转,机体的睡眠行为正常,但是若机体的心、肾机能出现问题,则可表现为心肾不交的病理状态,各项相关症状便接踵而至[2-4]。本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精神科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关于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5];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中不寐病诊断标准[6];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肾不交型失眠辨证标准[6]。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型;年龄20~70岁;入组前两周对失眠并未进行治疗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无持续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史;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正在服中药治疗或者其他药物治疗者。
1.3一般资料 选择 2014年 3月至2015年6月宁波市康宁医院及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1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25~68岁,平均(43.41±7.21)岁;病程6~97个月,平均(23.52±6.39)个月。对照组男23例,女34例;年龄27~69岁,平均(42.83±6.93)岁;病程6~83个月,平均(25.10±8.0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1.4方法
1.4.2观察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组) 取穴:四神聪、百会、印堂、内关(双)、太溪(双)、安眠(双)、神门(双)及照海(双)。操作:其中四神聪、百会、印堂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其余体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时患者仰卧位,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SDZ-V型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使用疏密波,输出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且不产生疼痛为宜。耳穴:取神门、耳背心、心、肾、耳背肾穴位,均为单侧取穴,将王不留行籽放在0.6 cm×0.6 cm的小胶布中心制成耳穴贴,贴穴时常规消毒,探寻所选穴位的敏感点,将制备好的耳穴贴贴于反应点上,并给予适度的按压以产生刺激,嘱咐患者每天每个穴位按压3次,每次每穴位按压时间为3min,下次贴压时交替对侧耳朵,操作同上。时间及疗程: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 in,隔天治疗1次,以30 d为一个疗程;耳穴贴压以30 d为一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1.5.1PSQI PSQI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编制[7],根据最新PSQI量表最新修订版诊断标准,PSQI总分>7分即可判断存在睡眠障碍或失眠,患者PSQI得分越高则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5.2睡眠质量 根据目前国际标准采用睡眠率量化分级标准,将睡眠质量分为5个等级,I级:70%<睡眠率≤80%,睡眠尚可;II级:60%<睡眠率≤70%,睡眠困难;III级:50%<睡眠率≤60%,有轻度睡眠障碍;IV级:40%<睡眠率≤50%,有中度睡眠障碍;V级:30%<睡眠率≤40%,有严重睡眠障碍。
1.5.3临床症状评分 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精神萎靡、健忘、心烦、潮热盗汗、多梦、咽干少津及小便短赤。每项评分分为 0分(无)、1分(<1次/周)、2分(1~2次/周)、3分(≥3次/周)。症状评分总分18分,评分越高则临床症状越严重。
1.6疗效判断 参照文献[8]标准,临床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分级比较 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40,均> 0.05),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7.33,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42,均<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睡眠质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69,>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2.572<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见表3。
2.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痊愈24例(40.00%),显效19例(31.67%),有效13例(21.67%),无效4例(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28.07%),显效13例(22.81%),有效17例(29.82%),无效11例(19.30%),总有效率80.70%。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173< 0.05)。
2.5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期间经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通过针刺治疗失眠,尤其是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9-11]。但是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基础实验,有学者认为通过针刺可调节脑内神经递质、调控机体细胞因子水平等参与到失眠的治疗当中[12]。有学者通过失眠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大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其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并观察大鼠局部微观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鼠睡眠客观指标与其局部细胞因子有着一致性联系[13]。表明局部细胞因子可影响睡眠情况,同时针刺可通过对局部细胞因子的作用从而帮助改善睡眠。
经皮穴位电刺激融合了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及现代经皮神经电刺激技术,是针灸治疗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替代医学方式[14]。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同时又有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能够克服针刺及电针治疗等的某些不足之处。目前,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主要运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临床疗效好及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而目前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失眠尚缺乏相关临床报道。本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失眠治疗当中的作用,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耳穴疗法是运用王不留行籽、针刺等方法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寻找耳廓上的阳性反应点,从而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治疗范围广、操作方便的优点。耳穴是耳廓表面与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相互沟通的部位,中医学认为耳穴与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15]。耳穴具有调理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之功效,同时耳部穴位通过经络与身体的各机能相通,通过刺激耳穴反应点,从而对各条经络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及保健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在PSQI评分、睡眠质量分级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0.05)。这表明观察组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优,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具有更好的镇静安神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