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郁乡情 家国情怀

2018-06-16赖海波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赖海波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校本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校本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将独具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融入到历史学科的課程内容当中,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使静止的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最真切感人、最形象生动的活教材,本文以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学实例,对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浓郁乡情,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乡情;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8-02

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的培养,顺应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向。党的十八大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指导方向,而立德树人观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现在我国的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级。校本课程在编写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校本课程的编写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当地的文化,一方面会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承我们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校本课程给地方学校留有很大的编写空间,依托乡土历史文化,使之成为真正培养有家国情怀和家乡底蕴的最形象生动、最真切感人的活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补充和继承发展。下面结合校本课程编排的原则来探讨如何依托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校本课程在编排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等相关人员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编排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着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通过自主能力的养成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价值、进一步发掘自身的发展潜能。因此,教师及相关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辑者都应该将学生的这种学习上的自主意识考虑在内。例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辑者可以采用课堂调查、问卷调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座谈讨论等形式来合理编排教材内容,使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当地的教学特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要把课程文本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校本课程的设置给予当地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在课程设置时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设置相应的校本课程。但是在课程设置时除了文本的编写,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其中,进而通过文本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的社会意识。因而,校本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分文本式教材和综合活动两个板块设的计。在文本的教材中,应该着重向学生介绍乡土文化的知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参观相应的历史博物馆、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这种文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也会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依托校本课程途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一)学科教学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有关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是教学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时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的传达。例如,老师在讲授《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节时,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将当地使用的农具以及耕种的农作物等穿插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也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既可以教授学生国家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也可以挖掘相关的校本课程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主阵地。

(二)通过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

家国情怀、爱国教育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历史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以当地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为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博物馆。通过这种走出校园、走进陵园区的接受体验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又如,在上八年级《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内容,组织“重走红军路”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登山等运动,来体验红军行军时的艰苦,从而可以很好的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通过这样实际参观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仅可以锻炼自身的坚强品质,也可以通过对人文、自然、文物的参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同时也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在对当地的革命历史文化进行汲取和传承时,可以结合地方历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加入资源丰富的乡土历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家乡,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养成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而传承历史、发扬历史。例如,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岭南特色乡土历史中的冼太夫人的历史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冼太夫人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史上第一巾帼英雄”,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一生身历三朝,毕生致力于维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促进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编写冼太夫人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冼夫人的事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冼夫人遗址等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冼夫人一生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校本课程以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来汲取当地特有的精神、气质、神韵和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见,将乡土历史资源与校本课程融合在一起,更加能够体现区域的教学特色,更加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家校联动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支撑点,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家长与学校的有效联合,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学校老师讲授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节课后,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周末或者是家庭旅游过程中,带领学生去革命根据地进行参观。通过这种家校联合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创建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虽然世界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但是我们却不能盲目的跟风,而丧失掉我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因此,校本课程的编排与教学也要与乡土相融合,以激发学生对于家乡、民族的热爱,通过浓郁乡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