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竹扇出怀入袖
2018-06-15丁云通讯员宋佳丽
记者 丁云 通讯员 宋佳丽
古装戏中,翩翩贵公子手里最体面的道具就是那把折扇:手腕一甩,扇面大大打开,再轻轻摇两下,一个风流倜傥、帅气逼人、谈笑风生的公子哥形象呼之欲出。剧情要转折了,公子哥要离场了,也是唰地一下手一顿,偌大的折扇瞬时收了起来,一气呵成。我们小时候也是练过的,家里的折扇全搞坏了。问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健,究竟能不能做到,他只笃悠悠地笑问一句,要是唐寅的扇面,这人舍得这么干吗?
苏扇的一些复杂之处
王健的工作室位于金阊街道的平四路上,隔着马路,面朝北护城河,真是说不上的惬意。他穿一套中式服装,为人实在是亲和,总笑嘻嘻,再手执一把拂子飘飘的南齐腰扇,挺有八仙范儿的。
王健从事制扇工作近40年了。苏扇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每一把扇子分扇面、扇骨、扇刻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不简单,特别是扇面制作,十几道工序。“苏扇材料也很讲究,例如扇面用纸要求高,主要用宣纸,但还有皮纸、真丝、高丽贡纸等,如果纸张质量不好,那整把扇子都做不好。”
工作室里随处可见各种竹子。同样是竹、木、牙等自然原始材料,制做折扇时要比其他工艺美术项目复杂得多。比如玉竹,因产地、生长时间、采摘时间、保存方法的不同而处理方法不同。
做扇骨,最重要的是材料的紧密度。玉竹以苏州本地毛竹为最佳,旺山的竹子特别好,摸起来油滑油滑的,就是一个“细腻”。但现在来源有限。
于是,从苏州出发寻找玉竹。向北往东,没有自然生长的大毛竹。向西,过了太湖就是宜兴,现在的玉竹一般就去江苏宜兴、安徽广德寻找。越向南,越不好。云南、福建的毛竹没法用,水分太足,阳光充裕,竹子生长得太快,筋粗。而竹子只有慢慢长,才会长得瓷实。也有特殊的地方,比如四川有好竹子,气候环境跟苏州接近。另外高山的阴面,像黄山后山也有好竹子。
褚渊的一把蔽日腰扇
有关于折扇的起源说法很多,有说中国汉代、东晋、南齐,也说日本、高丽传入。王健介绍,现在业界最新的看法,公元981年,一位刺史为敦煌供养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观音手上拿了一把很漂亮的泥金折扇。而最早记载日本人进贡倭扇的时间是公元988年。相差了7年,且观音手上的已经是技艺很成熟的成扇,折扇源于日本不成立。
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上的解释“腰扇即折叠扇。”清人桂馥云:“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另一个清人姚范又指出,那腰扇“亦是团扇,曲之可卷舒,与今日所谓聚头异。”
满足这么多特点,这把腰扇什么样儿,还真是想象不出来。历代也争论纷纷。但王健却制做出了这么一把南齐腰扇。
说得俗气点,圆圆的扇面像一张卷饼一样卷在扇柄上,打开,扇面转45°角,与扇柄固定。扇面确实是一折一折的。扇柄顶端,还加了一些拂子,仙气飘飘的。“因为当时都是团扇,只能拿在手上,他可以卷起来,插在腰间上朝。”可以说,也是团扇的一种了。
如果说团扇可以折叠,最早这就叫合欢扇,行里有“折叠宫”之说,就是可以折叠的宫扇。“明之前我们的文化崇尚圆满,明代之后‘有满也有亏’的理念开始盛行,制扇行业也有了以半圆为主导的思想。”王健说。
南齐腰扇
合欢扇
文人的一支怀袖雅物
到了明代,文人的雅物中多了一项,折扇。
这把折扇可以异常丰富,不大不小的一把上能够承载多门工艺、艺术。扇面有书画,玉、金、竹、木、牙、骨可做扇骨;缂丝、刺绣、玉雕等又都可以做配饰。明代泥金扇、湘妃竹扇价格不菲。
所谓泥金,指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以其涂饰在绢或纸质扇面上,但泥金是秘法,王健说,由明代一户人家单传到解放。他花了16年,在2005年独立制作出了失传的乌骨泥金扇。
可文人最喜爱的还是那把清冷的水磨玉竹扇。200年搁着不动,还是那么美;每天把玩,变更美了。时间让玉竹越久越润。
文人扇最重要扇面上有款,这是身份象征,谁画的,谁题了诗,里面执扇人的名字,那就不一样了。所谓“水磨”,慢工出细活。竹子先存上8年让它干透,之后摸起来的手感如玉般温润。好的材料会有亲切感。可到了清代,水磨玉竹被抬上去了,到了造办处就成了贡品,每年有一定量进了皇宫。好的文人扇子,就是好的竹子+好的书画扇面。
古装戏里自然是在戏说。王健给了答案。在京剧中、昆曲中,每个人物用的扇子确实是不同的。水磨玉竹扇这种文人扇是给书生用,打开度数就是90°-100°,有时候不全打开;175°-180°这样开度大的,给女用。老生的扇子长一点,打开度数也大一点,这代表着年龄,且一般用黑色。还有一些女性角色出场,用的是小团扇。流氓角色用180°的黑纸扇。但这是异于苏扇的另一把折扇,蜀扇。这种扇子还不怕水,甚至可以当把伞支撑,因为是涂漆的。但文人没办法在上面创作,也就失去了拓展空间。
苏扇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明代就叫怀袖雅物,即是出怀入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