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6-15张晶

中外医疗 2018年10期
关键词:横纹疝的疝囊

张晶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普外科,湖北武汉 430000

临床治疗小儿腹外疝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手段更加直接,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而手术治疗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的方式。此次,该院对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患儿中的40小儿腹外疝患者采用了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进行治疗,并与传统高位结扎术对比,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小儿腹外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常规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40例患儿。常规组中包含30例男性患儿和10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2.5~6岁,平均年龄(4.5±0.4)岁;观察组中包含31例男性患儿和9 例女性患儿,患儿年龄 3~7 岁,平均年龄(4.2±0.5)岁。所有患儿家长均在医生的说明下自愿选择手术方式,该次研究通过了该院伦理委员会的讨论认可,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和术前准备,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并维持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实施肠胃减压、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手段;行常规检查,确认患儿是否具有手术指征,术前排空膀胱,24 h内禁饮禁食,并按照0.02 mg/kg的标准行阿托品(国药准字H41021256)肌肉注射。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患儿实施高位结扎术,手术操作如下:确认患儿进入麻醉状态之后,行常规消毒,铺垫消毒铺巾,于患侧腹部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方向切开3~4 cm切口,充分暴露患儿腹外斜肌腱膜,而后切开肌腱膜,进入腹股沟管,安全显露睾丸,确认疝囊位置,对其实施钝性分离,直至内环处,完全分离后,于腹腔镜引导下缝扎并贯穿疝囊颈,在距离结扎线5 mm左右位置切断疝囊颈部,清除多余的疝囊,牵拉睾丸与精索,确保其位置准确,无手术损伤,逐层缝合肌腱膜与手术切口,覆盖敷料。

1.2.2 观察组 该组患儿实施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手术操作如下:患儿作仰卧位,确认患儿进入麻醉状态之后,实施常规消毒,于下腹皮肤横纹相当于内环口处作小切口,切口大小1~2 cm,逐层切开皮肤组织,对浅筋膜进行分离,暴露患儿半弧形外环口及下方的软组织,即可见疝囊与精索,后续操作与常规组相同,但无需拉出睾丸与精索以及切口缝合,对肌腱膜进行缝合即可。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主要内容有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与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主要内容有:术后进食时间、日常活动恢复时间以及疼痛时间统计两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该次试验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以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分析

观察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统计(±s)

表1 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统计(±s)

组别 手术切口(cm)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0)常规组(n=40)t值P值1.6±0.3 3.6±2.8 4.491 8<0.05 31.2±5.3 50.4±8.3 12.330 8<0.05 63.4±7.8 105.4±13.4 17.132 2<0.05 3.7±2.1 7.5±2.7 7.026 2<0.05

2.2 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分析

两组患儿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统计(±s)

表2 两组患儿的手术效果统计(±s)

组别 术后进食时间(h)日常活动恢复时间(d)疼痛时间(d)观察组(n=40)常规组(n=40)t值P值3.5±1.5 23.6±5.7 21.568 1<0.05 3.7±2.3 8.8±1.2 12.433 5<0.05 1.6±1.3 5.7±1.4 13.572 7<0.05

2.3 术后并发症分析

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3例),常规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6例),两组患儿并发症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3 6,P>0.05)。

3 讨论

腹外疝是儿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发病率比较高,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腹股沟处于 “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完全状态,从而致使患儿腹腔内小肠、输卵管、网膜以及卵巢等组织进入鞘状突而产生疝气[2-3],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很可能对患儿泌尿系统造成影响,导致患儿发育不良[4]。

病症较轻的腹外疝无需治疗便可自行恢复,但对于较为严重的腹外疝,则必须通过手术尽快切除疝囊[5]。传统的高位结扎术切口较大,对患儿损伤也大,加之小儿本身的耐受力比较弱,承受能力差,所以术后的恢复时间也就更长,不利于患儿恢复[6]。

该次研究观察组所采用的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应用了全新的微创技术,不仅切口更小,而且可最大限度的保障精索及睾丸位置的准确性,并不对其造成手术伤害,由于手术切口小,且与皮肤横纹平行,可掩盖在皮肤纹理当中,无需缝合,进一步减小了手术创伤[7]。

在曾劲业[8]的研究中指出“小儿腹外疝行腹横纹下小横切口微创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而常规手术治疗下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15%”,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略高于其研究结果,不排除受到病例数和患者个体的影响,且观察组的手术指标和效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印证了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优势。

综上所述,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治疗小儿腹外疝效果良好,术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快,相比传统高位结扎术而言,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1]陈能亮,李目,汤华军,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118-119,129.

[2]韦建英,李春雨,李茵,等.小儿腹外疝外科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4(9):1362-1364.

[3]张进,胡军,廖斌斌,等.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与传统手术在小儿腹外疝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7):74-75.

[4]马杜丰.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非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措施[J].医学信息,2015(9):222.

[5]张新昌.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0):131-132.

[6]郭午红.探讨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治疗效果[J].医学信息,2015,28(46):258-259.

[7]贾登国,赵正彪,马小文,等.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外疝治疗中的优势[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158,161.

[8]曾劲业.小儿腹外疝行腹横纹下小横切口微创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9.

猜你喜欢

横纹疝的疝囊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新型外螺纹横纹管管外强化传热分析
一例犬胸膈疝的治疗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带蒂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皮瓣在拇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闭孔疝的临床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