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心肺复苏方式在急诊科应用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8-06-15吴文思

中外医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徒手心肺急诊科

吴文思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福建福州 350108

已证实,心脏呼吸骤停将迅速引发机体的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改变,促使其出现功能障碍,如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临床抢救,数分钟即可造成各脏器的不可逆性损害乃至死亡[1]。心肺复苏是提高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最有效手段[2-3],《2010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将胸外按压置于心肺复苏急救步骤的首位[4]。该研究通过对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4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分别予以徒手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机方案,比较其疗效,以探索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抢救效率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择在该院急诊科收治的54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其中男 28例,女26例,年龄 45~71岁,平均(52.34±9.86)岁。均符合《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判断标准和排除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试验组(27例),对照组男14 例,女 13 例;年龄为 45~69 岁,平均(53.43±9.29)岁,心脏骤停时间5~19 min,平均心脏骤停时间 (13.26±4.61)min,接受徒手心肺复苏。试验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为 47~71 岁,平均(54.27±9.78)岁,心脏骤停时间 5~20 min,平均心脏骤停时间(13.88±5.23)min,接受心肺复苏机方案。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疾病种类和平均心脏骤停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该研究。

1.2 方法

1.2.1 心肺复苏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及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抢救治疗措施。对照组: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100次/min,按压幅度要求胸骨下陷≥5 cm,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弹回,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时间需等同于放松时间;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试验组:确诊后在采用标准徒手心肺复苏的同时,迅速安装心肺复苏机,调节好各项参数,对患者实施不间断持续按压[2-3]。

1.2.2 心肺复苏疗效评估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的评估标准:①患者肌张力增加并出现挣扎;②自主呼吸恢复;③皮肤黏膜颜色转红;④睫毛反射恢复、瞳孔缩小;⑤动脉收缩压回升至80~100 mmHg;⑥可触及大动脉搏动。上述指征不可观察则为无效[5-7]。

1.2.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接受心肺复苏后的自主呼吸、自主循环、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恢复时间;同时观察并记录出现的肋骨骨折、气胸、气腹等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集的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其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心肺复苏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比较

接受心肺复苏后,较之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血压恢复时间显著减少(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心肺复苏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接受心肺复苏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比较[(±s),min]

组别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对照组(n=27)试验组(n=27 t值P值44.43±5.38 31.49±4.48 11.231 0.000 67.22±6.18 43.45±5.86 10.672 0.000 27.35±4.09 13.59±2.02 15.613 0.000

2.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率的比较

较之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出现的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情况

较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人口的心脏骤停发生率逐年上升。已证实,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抢救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心肺复苏的及时和有效性[3]。徒手心肺复苏因其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而被广泛应用于急诊科临床工作。已有专家提出,由于徒手心肺复苏存在操作缺陷,不可能完成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而机械装置辅助的胸外按压将会有效解决这一临床难题[2]。近年开展了一些相关的临床试验,龚黎[8]的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机方案的成功率为46.4%,存活率为16.1%,均优于徒手心肺复苏。而王涛等[8]的试验结果显示,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的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短时间复苏患者的成功率60.9%vs 47.2%;在长时间复苏患者的成功率15.4%vs 22.9%),两者同样有效。这些差异性结论引发了临床工作者的更多关注。

为了澄清以往临床试验的争议,该研究比较了徒手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机这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疗效,应用心肺复苏机的患者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血压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59±2.02)min 比(27.35±4.09)min,(t=15.613,P=0.000);(31.49±4.48)min vs(44.43±5.38)min,(t=11.231,P=0.000);(43.45±5.86)min vs (67.22±6.18)min,(t=10.672,P=0.000);7.41%vs40.74%;(χ2=10.291,P=0.000)],心肺复苏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9.26%vs 37.04%,χ2=6.489,P=0.012),疗效方面的比较结果与龚黎的研究相同。可能的原因在于:①心肺复苏机采用机械按压,规律的按压放松比、固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将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水平;而徒手心肺复苏不易把握力度,导致按压深浅不一,复苏质量难以得到保证[5-8]。②机器复苏可持续恒定地提供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等脏器的血流灌注,进而减轻机体的缺血性损伤;而徒手心肺复苏通常需要2名以上的医务人员交替操作,会出现按压中断、频率和按压部位发生改变的情况,对患者进行除颤或给药时亦会干扰心肺复苏的持续性,影响复苏效果[9-10]。该研究试验组肋骨骨折、气胸、气腹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肺复苏机设置的固定按压力度和深度可显著减少徒手心肺复苏时由于胸部受力不均所导致的胸骨肋骨骨折、气胸或气腹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了治疗安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鉴于诸多客观条件,在患者护送和刚入院期间,心肺复苏机无法完全替代第一时间徒手心肺复苏;而且临床尚无关于心肺复苏机的适应人群、应用时机、复苏流程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定论;加之目前国内各项临床相关研究选取的患者数量均较有限;该研究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增加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样本量,并观察这些可能影响心肺复苏机应用疗效的主要因素,以获取更多的临床证据,尝试建立心肺复苏机的标准化临床应用流程。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的应用增加了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1]董巧丽.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症的临床使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8):83-84.

[2]Bhanji F,Donohue AJ,Wolff MS,et al.Part 14:Education: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 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 suppl2):561-573.

[3]王增武,董颖.2015年 《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8-22.

[4]Hazinski MF,Nolan JP,Billi JE,et al.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165):S250-S638.

[5]宋代军,丁琳,高月敏.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5):534-535.

[6]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

[7]傅万颖,陈志雄,邹新豪.冠心病心跳骤停后机械与徒手心肺复苏的疗效比较[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4):264-285.

[8]龚黎,孙宝玲,赵亚良,等.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J].心脏杂志,2016,28(2):194-196.

[9]王涛,秦俭,王长远,等.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比较[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7):673-675.

[10]Kang GH,Youk H,Cha KC,et al.Presence of chest tubes does not affect the hemodynamic efficacy of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J Intensive Care,2017,21(5):71.

猜你喜欢

徒手心肺急诊科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徒手攀岩
徒手“撕开”原子弹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