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重大机遇 加快动能转换在新起点上开创海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18-06-14海阳市人民政府
海阳市人民政府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指明了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崭新路径。海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关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基础设施、转变工作作风”四个方面发力攻坚,推动海阳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精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擎”
(一)构筑平台、培育集群,推动工业经济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抢抓“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把工业经济作为提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海阳工业由“强筋壮骨”向“脱胎换骨”转变。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紧紧围绕“核电、毛衫、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六大产业,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让工业经济真正挑起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梁”。瞄准打造全产业链条的目标,按照“敲开核桃、解剖麻雀”的方法,深入研究产业链条上下游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配套技术、设备、产品投资商、配套服务商集聚发展,加快培育“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科学把握园区功能定位,按照“统筹规划、滚动开发”和“建一片、成一片”的发展思路,引导园区从“小而散”向“特而专”转变,进一步完善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区。出台招商引资配套政策,运用“飞地”模式引进产业项目,举全市之力推动园区集聚发展、快速隆起,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
(二)放大优势、深挖潜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做优品牌、做活市场。一是做足旅游产业“优中生特”文章。旅游是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举办地,海阳市将顺应大众旅游时代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打好“沙滩体育游、民俗文化游、山水风情游”三张“特色牌”,年内举办第三届山东省仙境海岸海阳国际马拉松赛、沙排巡回赛、第九届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等重大文体活动。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加快旅游服务和产业创新,延伸提升旅游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服务质量,加快推进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建设,提高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等关键旅游配套设施标准化、人性化建设水平,为广大游客提供安全放心、便捷优质的旅游消费环境。二是做足现代物流业“无中生有”文章。海阳作为胶东半岛的中心节点城市,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发展物流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在鼓励现有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现有物流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将围绕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航运物流、第三方物流等重点发展领域,持续加大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引进力度,进一步丰富现代物流业内涵,着力打造胶东半岛的区域性物流集散地。三是做足“幸福”产业“有中生新”文章。依托优越的气候环境,鼓励房地产企业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将传统居住型地产向康体养生、医养结合型地产转变,借势发展康体养生、医养结合等“幸福产业”,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
(三)延展链条、融合互动,推动现代农业做足特色、做新业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六个推动”的实施路径,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以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在扶持发展“农业新六产”上出亮点。大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链条长、增值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做好“接二连三”的文章,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二是在鼓励发展农村电商上出亮点。主动对接知名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开展海阳“十大美景”“十大名吃”“十大特产”“十大古村落””评选活动,切实做好农特产品品牌创建和营销工作,精心培育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主打农特产品的“红色情怀”“乡土情怀”,让海阳的农特产品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进一步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三是在打造“四季宜游”品牌上出亮点。按照“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标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解决好乡村旅游的瓶颈问题;以打造“四季瓜果香”乡村旅游节庆品牌为抓手,精心培育“赏花节、采摘节、美食节、秧歌节、祭海节”等新业态,以花果茶为媒、以节日会友,更好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改革开放创新步伐,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澎湃动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实施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三力联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实现“障碍阻力充分破除、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发展源泉充分涌流”的目标。
(一)坚持以改革引领动力。以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群众生活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为出发点,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把“最多跑一次”“零跑腿”等改革事项落到实处,努力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在持续用好项目论证委员会、项目代办制、项目推进协调委员会、重点项目首席代表等项目服务机制的基础上,下大气力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对企业的合理要求“有求必应”,日常运行“无事不扰”,真正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构建起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坚持以开放深挖潜力。把对外开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标准筹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域旅游发展会议,进一步提升海阳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生命线”意识,立足海阳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盯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青岛等产业发达地,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坚定不移“走出去、请进来”,依托招商引资引进储备一批“大高新强”项目,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澎湃动力。
(三)坚持以创新激发活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汇海”工程,聚焦大院、大所、名校的初创原创型团队,借助举办“新春博士故乡行”“高端人才海阳行”等系列活动,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因人定策”等灵活的柔性引才方式,加快引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团队,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在海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搭好“鹊桥”。更加重视本土人才选育,鼓励企业及相关用人单位自主培养人才,加快推进企业技改升级和创新创业大厦建设,积极创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让更多的本土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外来人才受重用、本土人才有干劲、各类人才各尽其能”的人才梯队“金字塔”,为新旧动能转换全面铺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夯实新旧动能转换“载体支撑”
(一)加快“两路一港”建设。“两路”,即轨道交通和高铁。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项目,全力配合上级部门推进即墨至海阳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报批工作,争取项目尽快获批;莱西至海阳高铁项目,在完成可研批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初步设计、施工图编制及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一港”,即海阳港。把海阳港建设作为经略海洋的战略支点、“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牵引,全面开工建设防波堤工程和5万吨级航道工程,完成国家一类口岸验收工作,协调做好海关通关工作,早日发挥港口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坚持海陆统筹、海陆联动、以港兴市,把港口功能与沿海岸线的工业、商贸、物流以及城市功能密切联系起来,引导产业围绕港口布局,实现互促发展,推动深远海渔业发展上规模,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航运物流等产业发展上层次,加快促进海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尽快把海洋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二)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坚持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科学推进城市开发。科学统筹实施城市道路改扩建、光亮工程、供暖供气、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环卫保洁水平,重拳整治城市秩序,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全时段、全要素、全过程”的精细化城市服务管理体系。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全域治水三年攻坚行动,按照“治一条、成一条”的思路,以打造“最美河道”的标准加快推进东村河、留格河、白沙河等整治工程,做到“整治一条河流、留下一片景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里店水库增容、建新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进一步提升全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四、持续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健全新旧动能转换“保障机制”
(一)大力倡树“解放思想无止境”的工作作风。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强化市场经济思维,勇于突破老观念、老办法、老套路,更加积极主动地放开手脚探索创新、放下包袱深化改革,让创新成为常态、守成成为例外。坚决破除甘于平庸思想,牢固树立锐意进取意识。勇于走出“舒适区”,树立“见红旗就扛、见标兵就争”的卓越追求,敢于“跳起来摘桃子,跑起来争位次”,力争打造更多发展亮点、工作亮点、服务亮点。坚决破除小进即满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时刻牢记县域竞争“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不坐井观天、不自我封闭,“跳出海阳看海阳、站在明天看今天”,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力争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弯道超车。坚决破除急于求成思想,牢固树立久久为功意识。彻底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GDP增长速度情结中解放出来,看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看综合效益最佳,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抓“显绩”,更抓“潜绩”,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业绩。
(二)大力倡树“事不隔夜马上办”的工作作风。强化时间观念、速度观念、效率观念,坚决克服“慵懒散漫”的拖沓作风,坚决摒弃“坐而论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问题,凡是上级作出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贯彻,第一时间执行,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零停滞、零延误”。市级领导同志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带头做到“争字在先、快字当头”,加快节奏、提高效率,为全市党员干部树立标杆、作出榜样,自上而下营造起“干就干好、干则一流”的浓厚氛围和鲜明导向。
(三)大力倡树“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以“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为抓手,着重念好“实、细、硬”的“三字经”。“实”,就是大兴调研之风,扑下身子听实话、察实情,既听“顺耳话”,更听“逆耳言”,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用脚步丈量社情民意,实打实地为群众、为企业排忧解难。“细”,就是按照“细之又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对每项工作谁来干、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什么时间完成,列出详细的任务单、时间表、路线图,“数字化”“表格化”抓落实,真正做到情况清、底子明。“硬”,就是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于重点工作,多采取“四不两直”“回头看”等督查方式,真正督到实处、查到实情、挤去水分。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实行优奖劣罚,对落实有力、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职、不作为、乱作为的严格追责问责,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实在实干、想为愿为的内生动力,让“崇尚实干、大抓落实”在全市上下蔚然成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