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06-14张海波
张海波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展导向、发展动力、发展环境上全面发力。建设质量城市、知识产权城市、信用城市,进一步强化重质量创品牌的导向,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2018年年初威海市及下辖的荣成市同时荣获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我们又迅速启动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三项工作一并研究、一并部署、一并落实,实现“三城联创联建”,擦亮“质量威海”“创新威海”“信用威海”的城市名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环境保障。
一、推进“质量威海”建设,把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融入城市血脉
质量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发展质量,拥有品牌的多少直接体现着城市形象,执行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层次。目前,威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5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33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山东名牌产品247个、山东省服务名牌88个,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技术标准、产品服务走向世界。去年我市新增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77项、行业标准53项,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掌握标准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威海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基于良好质量工作基础之上自我加压,通过建设质量强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质量标杆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美誉度的知名品牌,把规模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和效益优势,让质量与品牌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可靠保证;通过建设质量强市,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全社会分享到更多的“质量红利”。
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强化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企业发展质量提高了,质量强市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我们注重引导企业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将“工匠精神”注入企业文化,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到高端化产业发展上,体现到高质化项目实施上,体现到高效益企业培育上。一是支持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引导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督促企业健全质量安全内控标准,助推企业管理能力和绩效提升。加快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争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首席质量官,中小企业也尽量设立,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二是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共同设立产业标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引领和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机构和研发机构开展标准化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行业标准制定权,抢占国内外市场话语权。同时,支持企业加快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既帮助企业深入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又让群众享受到与出口同等质量的商品。三是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推动技术提升、产品提质、企业提效。开展技术标杆企业培育行动,引导企业对标标杆、加大投入,争取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质量创新型企业、质量成长型企业,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城市转型跨越。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进一步提升实施品牌战略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突出威海特色,对接国际标准,强化品牌培育、营销和保护,努力促进老品牌叫得更响、大品牌走得更远、新品牌在海内外闯出更广阔的天地。一是提升品牌培育层次。按照“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发展方向,组建品牌促进战略联盟,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以品牌建设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提升区域发展影响力。对环翠钓竿渔具、荣成海洋食品、文登工艺家纺等优势产品,加强系统性培育和区域品牌创建,打造国家级、省级质量提升示范区和知名品牌示范区。二是提升品牌营销层次。支持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积极对接“好品山东”等平台,提高威海产品国内外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支持重点品牌企业开展境外商标和专利注册申请、标准认定、兼并和收购境外品牌,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同时,加强城市品牌的立体营销,统筹推进线下与线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活动与案例策划相结合,全面推广城市形象。三是提升品牌保护层次。引导全社会增强对名牌的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等违法行为,支持企业跨区域维权,保护名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老字号的传承保护,开展“威海老字号”认定工作,形成讲信誉、重质量的导向,在传承品牌文化的同时,促进全市品牌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
坚持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进一步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大质量”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发展机制和工作体系,努力推动质量社会共治,不断提升全社会质量供给与质量保障水平。一是推动行业领域全覆盖。坚持在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推广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各个领域的质量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行动,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政府治理、公共服务、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等领域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以高水平的标准引领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二是推动监管保障全方位。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部门、基层管理资源,层层划分监管网格,确保质量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完善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把好产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等各个关口,加强对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全过程实时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顺心、行得安心。三是推动质量文化全普及。健全区域质量文化联动培育机制,大力弘扬“幸福威海·品质承载”的城市质量精神,营造起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先进质量文化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二、推进“创新威海”建设,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知识产权城市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表现,拥有多少知识产权,决定着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威海是一座崇尚创新、开放包容的活力城市,坚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到突出位置,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创新资源,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30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1.1%,成为全国首批创业先进城市,高区入选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也拥有良好的基础,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试点地区,去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8.41件,2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我们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创新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以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高效率的知识产权运用、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供给和制度保障。
聚焦专利培育,推动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大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更多创新主体加强关键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创造,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核心专利。一是做好“挖”的文章,发挥好专利优先审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专利审查员队伍建设,遴选优势企业作为审查员实训基地,帮助企业深挖专利资源、增加专利数量。二是做好“炼”的文章,鼓励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集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开展高质量专利创造,把核心技术提炼成专利技术,把专利技术转化成技术标准,走“科技—专利—标准”发展路子。三是做好“留”的文章,引导企业留住核心专利、保护核心价值,力争每年都有核心知识产权进入全省百项关键核心专利群,构建既有宽度、又有厚度,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专利结构体系。
聚焦专利转化,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效率运用。从政府层面,加快构建“北斗七星”一体联动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构建重点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专利池,更好地促进研发与需求对接。积极创新专利权质押贷款方式,探索组建知识产权转化产业投资基金,促进高价值专利的交易、运营、转化和服务。从高校院所层面,推动从研究到中试、应用环节的延伸,加强与承接转化企业的合作,补齐从成果到转化的关键步骤。推进发明专利运营改革,按照“三权分置、托管运营、收益分享”的新模式,将发明专利的所有权、运营权和收益权等“三权”适当分离,委托知识产权运营商托管运营。从企业层面,强化知识产权转化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工程,争取更多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海洋等重点产业,主动寻找和承接高价值专利成果,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专利密集型产业、密集型企业、密集型产品。
聚焦服务护航,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发明创造的火种、维护创新者的权益。一是抓好信息导航促保护。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开展专利导航,完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帮助重点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技术路径、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专利导航项目。二是抓好执法检查促保护。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开展联合专利执法活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保护工作的常态化。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执法维权快速协作机制。三是抓好维权援助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咨询服务,以钓具产业为重点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试点,成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搭建纠纷调解仲裁平台,建立调解、仲裁和行政调处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纠纷快捷处理通道。四是抓好综合服务促保护。搭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服务平台,发挥知识产权导航研究院服务平台、中韩自贸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作用,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分析评议等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进“信用威海”建设,着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信用城市代表着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企业的信用等级决定着企业的成长阶段、发展层次,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也体现着整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威海有着重信守诺的良好传统,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信用信息应用的推广力度也越来越大,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从“搭建平台、理顺机制”的初级阶段,进入以“应用开发、联合监管”为重点的新阶段,逐步营造起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信用威海,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也是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创建紧密结合,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全面提高,营造起浓厚的信用文化氛围。
抓住信用积分这个切入点,加快推进信用信息评级量化。信用积分如同企业、个人的“第二张脸”,建立信用积分制度和积分评价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好、管理好、维护好。一是做好市县信用系统的衔接,加快推进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信息代码“三个统一”,构建“一个平台、一套标准、一张大网”,避免出现评分标准、失信信息、奖惩数据不对称等问题。二是做好信用积分与第三方评分的衔接,加强与芝麻信用等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的协调,积极借鉴信用评分专业机构的评分办法,做好评价系统的互联对接。三是做好信用管理与行业管理的衔接,按照“有记录、有制度、有承诺、有红黑名单、有分级分类结果”的要求,完善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健全教师、医务人员、律师、导游等重点人群信用管理制度,形成“1+N”信用积分评分体系,鼓励信用评价在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使用。
抓住信用归集这个关键点,全面汇集信用信息资源。信用信息归集的完整度,直接决定信用评价的公平性、接受度。目前威海市信用平台已经归集了资质类、监管类、判决类等306类、2936项的信用信息,覆盖56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55万常住人口。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空间,关键是健全制度流程,逐步实现信息的有效归集、主动归集、自动归集,保证信用信息归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快把信用信息归集纳入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大框架,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实现对所有领域的信用记录全覆盖,力求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抓住信用应用这个落脚点,切实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实效。坚持全领域征信、全领域应用的导向,不断拓展信用服务范围、方式和途径,加快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模式,有力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方面,推进联合奖惩常态化。建立红黑名单定期发布制度,在法院、海关、环保、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定期发布“红黑榜”。按照“清单式、模块化、嵌入型”要求,加快推广应用信用联合奖惩系统,嵌入相关行政管理的服务流程,实现“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目的。另一方面,推进社会应用产品化。推动信用信息与市民卡、市民网的整合运用,探索推行凭信用积分免押金、优先排号等优惠,带动信用信息在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强与信用服务机构、大数据公司的合作,推动在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商业服务等领域开发信用产品,促进信用应用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推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既是树亮点、求突破的创新性工作,也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威海市将坚持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同推进,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确保“三城联创联建”目标落地落实,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努力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