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NT-3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影响
2018-06-14刘红荔
刘红荔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静配中心 南阳473010)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可出现语言障碍、偏瘫、认知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西医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综合治疗效果及预后并不十分理想。研究发现[3],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理想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红花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营养素-3(NT-3)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 45~74 岁,平均年龄(62.82±3.15)岁;合并症: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高脂血症1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85±3.14)岁;合并症: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3例,高脂血症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症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4](1)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表现、病史及头颅CT/MRI检查确诊;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既往无精神障碍、病毒感染及肺结核病史;均为首次发病。(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严重认知障碍者;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功能不全者;对相关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出血性脑梗死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调控血压、稳定颅内压、控制血糖、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脑细胞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花注射液(国药准字Z14021815)治疗,予以20 ml红花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及标准 (1)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HI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NHI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HISS评分减少<17%,或恶化、死亡[5]。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T-3蛋白水平变化。(3)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 6(IL-6)。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NT-3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NT-3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T-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T-3水平比较(mg/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T-3水平比较(mg/L,)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TNF-α、hs-CRP、IL-6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 TNF-α、hs-CRP、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 n TNF-α(pg/ml)治疗前 治疗后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42 42 tP 23.55±3.47 23.61±3.56 0.08 0.94 12.49±3.11 16.02±2.95 5.34 0.00 13.59±3.47 13.62±2.14 0.05 0.96 7.39±2.15 9.85±2.14 5.26 0.00 21.41±3.25 21.46±3.23 0.07 0.94 12.09±3.11 15.82±3.08 5.52 0.00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炎性细胞因子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白介素家族,可引起单核细胞聚集及巨噬细胞分化,加速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TNF-α、IL-6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属于多肽类炎性细胞因子,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高表达,与大面积梗死、神经功能缺损、预后不良存在相关性。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当人体出现组织损伤或处于急性炎症时显著增高。hs-CRP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性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加快血栓形成。NT-3属于一类重要的生长因子,有助于刺激和调控神经的发生,有效促进人体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及分化,有利于受损神经元再生,其水平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正气不足、瘀血阻络为其基本病因,故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红花注射液是在红花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具有良好的祛瘀止痛、通经活络之效[7]。红花注射液可通过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阻止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促进血栓溶解,且能够有效防治脑缺血组织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有利于建立缺血区侧支循环,促进梗死区功能恢复及血氧供应[8~9]。同时,红花注射液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流灌注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此外,红花的主要成分包括红花素与红花黄色素,具有扩张微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组织微循环的作用,可有效减轻炎性物质渗出,降低炎性因子水平[10]。此外,红花注射液能够进一步上调NT-3的表达,提高NT-3蛋白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T-3蛋白及TNF-α、hs-CRP、IL-6 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T-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hs-CRP、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说明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提高NT-3蛋白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综上所述,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希奇.不同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16、脂蛋白相关磷脂酶、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2016,36(13):3171-3173
[2]潘晓帆,周其达,秦琳.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尿酸、总胆红素以及脂蛋白等相关因素的综合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8):44-48
[3]马玉兰,张凤青,郭丽霞,等.自拟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对患者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99-100
[4]陈虹,陈春莲,陈毓青,等.Chemerin因子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22-24
[5]王青,陶定波,姜宾,等.不同剂量川芎嗪辅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及对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6):1722-1724
[6]张良明,王菲,柏若玉.脑苷肌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7,24(3):241-242
[7]江威,李国良.红花注射液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4):617-620
[8]王永贤,贾敏,高景峰,等.红花注射液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6,32(11):1149-1153
[9]王秀梅.依达拉奉联合红花注射液辅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53):108-109
[10]邹礼军.红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5):7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