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研究
2018-06-14白新涛
白新涛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洛阳471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十二指肠、胃、食管及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内科急症[1]。临床症状表现为呕血、血便等,起病急,发展速度较快,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既往临床通常采用常规止血措施,但对于病灶较大的患者疗效较差,且治疗后易出现再出血,影响其预后[3]。近年来,随着胃镜的推广应用,明确出血位置后联合使用生长抑素等止血药物,可显著提高止血成功率[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提供经验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32±8.14)岁;病灶大小 0.5~3 cm,平均大小(1.62±0.34)cm;Forrest分级:Ⅰa级23例,Ⅰb级13例,Ⅱ级9例;病因:胃癌2例,胃空肠吻合术后出血4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15例,消化性溃疡20例,食管癌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6.29±8.11)岁;病灶大小 0.5~3.3 cm,平均大小(1.65±0.36)cm;Forrest分级:Ⅰa级 25例,Ⅰb级12例,Ⅱ级8例;病因:胃癌2例,胃空肠吻合术后出血5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14例,消化性溃疡20例,食管癌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史者。
1.3 排除标准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心、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止血(口服云南白药或氢氧化铝凝胶)、抑酸、抗休克和补充血容量等。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于内镜下找出出血部位,对出血点喷洒凝血酶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止血,止血完毕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长抑素(国药准字H20034151),初始剂量为0.25 mg,然后再以0.25 mg/h的滴速连续静脉滴注24 h。3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呕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不同病灶大小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情况。1个疗程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1d内,经胃镜检查无明显活动性出血,临床黑便消失且便色转黄;有效:治疗后3 d内,经胃镜检查有少量出血,临床可见少量黑便。无效:临床症状及出血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相关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呕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治疗指标比较(d,)
表2 两组相关治疗指标比较(d,)
?
2.3 两组止血成功率及再出血率比较 对照组中病灶<1 cm者有34例,病灶1~2 cm者有7例,病灶>2 cm者有4例;观察组中病灶<1 cm者有33例,病灶1~2 cm者有7例,病灶>2 cm者有5例。观察组病灶<1 cm的止血成功率均较对照组高,且治疗后再出血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在1~2 cm、>2 cm的止血成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止血成功率及再出血率比较[例(%)]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后,需及时确定患者的出血部位并给予有效的治疗,若出血量在短时间内超出患者自身血容量的20%,可导致出血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该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数与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溃疡、慢性炎症及上消化道肿瘤等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胃黏膜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在损伤后24 h内可自行愈合,因此,患者早期进行胃镜检查和止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
既往临床通常采用常规止血措施治疗,但其止血率较低且止血时间较长,治疗后易再出血,进而损伤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功能,延长病灶部位的恢复时间,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7]。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内镜技术逐渐应用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胃镜下能够清晰直观地找出出血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8]。临床止血药物较多,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孟式液及凝血酶等,对于轻微出血患者,可将止血药物直接喷洒在病灶组织上,从而达到止血效果。生长抑素也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的分泌,降低门静脉高压;通过减少内脏血流,从而降低侧支循环的血流和压力;抑制胃泌素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对已经形成的血凝块的溶解;减少胆囊和胃、小肠的分泌及胰腺的内外分泌,从而降低酶活性,达到保护胰腺细胞的作用;此外,生长抑素还可减少胃肠道收缩,降低对血凝块的挤压,利于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对永久性止血起到关键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呕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 cm的病灶止血成功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 cm和>2 cm的病灶止血成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邬振国等[10]得出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更为显著,可缩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是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可提高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再出血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1]赵丽芳,王建宏,李树钧,等.急诊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8):1039-1040
[2]卜玉杰,张蕾,李少昊.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2):219-221
[3]聂军,吴伟民.生长抑素与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33):4656-4658
[4]于仕杰,刘军.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180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3):102-103
[5]崔利军,于永强,高会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检查在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2):342-344
[6]曾莉蓉,陈鹏飞,魏文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1):137-139
[7]王银银,李小芬,连江山,等.国产生长抑素十四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4,41(2):142-143
[8]黄理,陈丽芬,覃冬林,等.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0):3912-3914[9]李建周,仲盛年.内镜止血技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3):80-82
[10]邬振国,董蕾,陈永永,等.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2):4289-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