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出发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微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18-06-14戴树琴
戴树琴
在儿童读物百花齐放的今天,民间故事往往被遗忘在角落里。但是,对于母语阅读而言,中国民间故事是不可或缺的,母语文化的魅力需要民间故事去彰显。因此,我将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引入高年级,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试图构建一个中国民间故事阅读的微课程,并希望借助这样的微课程将学生带入民间文学的殿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微课程的初始阶段——被误读的民间故事
为了让阅读拥有一定的长度,我觉得必须要保证阅读时间。首先要求学生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其次,每天的家庭作业也布置学生阅读,撰写阅读感受;然后每周进行一次10~20分钟的阅读交流。
交流之后,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今天,我读了民间故事《张良拾履》。这天,张良在桥上散步。突然,一个老头儿把鞋子扔下桥,还要叫张良下去捡,并给他穿上。张良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了。后来,老头儿给了张良一个帛书。张良得到这个帛书,就天下闻名了。看到这儿,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遇到这个老头儿啊!——《张良拾履》读后感
我觉得这七个儿子好幸福呀!因为他们娶的全是天上美丽的仙女。——《七仙女和仙浴潭》读后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好感人呀!祝英台真幸运,竟然遇到梁山伯这样好的男同学。唉,再看看我们班的男生,整天只知道追逐打闹,一个个都像洪教头一样粗鲁无礼,一点都没意思。什么时候,我才能遇到我的梁山伯呀?——《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学生们从民间故事中读到了这些,与最初“如沐春风”的想法大相径庭。固然说的是心里话,但多半缺乏正能量,甚至有不端正的思想苗头。
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调查了解。有学生说,民间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找不到什么共鸣的地方。还有学生认为,民间故事里许多观念与时代已经脱节了。难道真的找不到民间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勾连的纽带吗?
二、微课程的重新建构——幸福的主题引领
阅读民间故事,首先必须了解民间故事想表达什么。民间故事一般由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民间故事尤其是生活类的故事表达的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点,应该让高年级的学生知道。当然,民间故事的内涵很丰富,但我们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选择一个明确聚焦的主题来贯穿始终。基于共生课堂的理念,致力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决定以“幸福”为主题,重构中国民间故事阅读的微课程。
1.依据主题,重构教材。
虽然学生人手一本《中国民间故事》,但书并没有按照我所设定的“幸福”主题编排。我决定从中选择,自行编选,让选文能“关联学生的当下生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感受幸福”中国民间故事阅读内容文本
2.依据主题,重构课堂。
我根据“幸福”这一主题,设定好教师的角色——幸福的引领者,学生的角色——幸福的感悟者。当然,要更好地读懂中国民间故事里的幸福主题,还需要教学媒介的使用。比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特征,可以欣赏名曲《梁祝》,可以欣赏电影《白蛇传说》,可以学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有了这些环节的渲染,学生会对“幸福”这一主题更感兴趣,同时,也为读懂民间故事中的“幸福”做了铺垫。
3.依据主题,关注表达。
关注表达,其实是整体感悟“幸福”的无限延伸。每篇民间故事读完后,我都会带着学生一起关注民间故事的表达智慧,关注创作者是怎样塑造正反人物形象的。虽然这些故事都是用一些质朴的语言来表达,但是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进而让学生明白,并非只有华丽的词藻才能俘获读者的心,平实的语言也能吸引人。
三、微课程的具体实施——回到幸福的原点
1.感受幸福内涵,了解百姓梦想。
幸福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感受幸福内涵,先初步感受“幸福”,让学生明白农耕社会时,老百姓的幸福就是男耕女织、儿女双全。再联系故事主人公以前的生活理解幸福必须有爱,有自由。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幸福内涵,明白民间故事其实就寄托着老百姓的幸福梦。比如在《牛郎织女》的读书交流课上,我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学生先找到直接描写牛郎织女生活的内容,初步感受“幸福”。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幸福的?
生:男耕田、女织布的生活虽然忙碌,但牛郎织女通过自己的勤劳创造幸福。
生:而且他们还有儿有女,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生:我还想补充,牛郎织女这样的生活没有战乱,日子安稳,所以这生活是幸福的。
生:我从“转眼间”感觉到了这生活是幸福的,如果日子难过,就会感觉时间很漫长。
师:有道理!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匆匆。男耕女织,有儿有女,日子安稳,家庭和睦,这就是古代老百姓认为的幸福生活。
如果对幸福的感悟仅限于此,那还停留在浅层次,还应该让学生往更深层次理解幸福。于是,我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牛郎织女以前的生活,以此来感受现在的幸福。
师:还有哪些内容让你对幸福有所感悟?
生:我是结合牛郎以前的生活来理解这种幸福的。牛郎以前的生活很不幸,一对比,就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
师:牛郎以前的生活怎么就不幸了?
生:牛郎是个孤儿,因为没有爸爸妈妈去爱他。
生:而且哥哥嫂子待他也很不好,吃剩饭,穿破衣裳,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
生:我们现在还有谁吃剩饭,穿破衣裳呀?如果让我天天过这样的日子,我肯定会感到很痛苦。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牛郎还没有名字,可以看出没有人重视他,没有人关心他。
师:你们看,这就是牛郎原来的生活呀!缺少关爱,不幸福。
生:我觉得织女原来的生活也不幸,到人间洗澡都这么开心。洗澡对我们来说很普通的事,看来,在天上连洗澡都不能。
师:天上真的不能洗澡吗?
生:不是的。能洗澡,但不能享受洗澡的快乐。
师:说得真好!织女原来的生活,还有谁也想说?
生:天上天规森严,织女在天庭没有自由。
生:而且织女每天都要织很多彩锦,很累。
师:织女和牛郎在一起之后也要每天织布,不也累吗?
生:不一样,现在有儿女陪着她,即使辛苦,也不会感到累。
生:她现在织布,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也自由。
生:织女在天上织布,既累又枯燥,没有自由。
师:没有自由,这就是织女原来的生活!
通过对比感受幸福,学生懂得了幸福还需要有爱、有自由,这是精神层面的幸福,是更深层次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观在其他民间故事里也有,读了之后,学生发现原来民间故事寄托着老百姓的幸福梦。
2.探索幸福两端,感悟百姓情感。
中国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一,一般都分为正反两派,正面人物是幸福的追求者或成全者,而反面人物则是幸福的破坏者。他们个性鲜明,非好即坏。这是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
例如,在《牛郎织女》第二课时的阅读交流课上,我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幸福的成全者和破坏者形象,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两方面去感悟正反人物形象。
对于老牛这个幸福的成全者,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想象老牛会怎样地说,并谈谈这样说的理由。最后再交流:从老牛的话中,你读出什么样的老牛?有学生说老牛知恩图报,有学生说老牛重情重义,也有学生说老牛善解人意,还有学生说老牛很神奇。我适时引导:古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他们渴望有神奇的力量出现,改变现状,这头神牛正寄托了老百姓的幸福梦呀!这一环节,学生明白了老牛朴素的语言,道出的却是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牵挂。
对于王母娘娘这个幸福的破坏者,我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悟人物形象,并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坏从她的动作中最能看得出来。学生先从王母娘娘的一系列动作中感受到她的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然后透过动作揣摩王母娘娘的内心活动,再次感受她的无情无义。细小的动作,让学生们见识了一个破坏幸福的小人形象。
交流《孟姜女》的人物形象时,教学目标是进行对比,并明白正反对比的作用。学生将正面人物孟姜女和反面人物秦始皇进行对比,他们发现这一对比,人物形象就更鲜明了。大家更喜欢正面人物,也更讨厌反面人物。进而明白民间故事之所以善恶分明,是因为它融入了老百姓爱憎分明的情感。
3.拓展幸福想象,感受百姓语言。
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口耳相传,以“幸福”为主题的中国民间故事阅读微课程,其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仅仅讲原故事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延续幸福想象,续讲故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尤其是悲剧结尾的故事。让学生续讲,更能表现他们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我尝试让学生用口语甚至是方言去讲,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此外,方言讲述的形式会更有趣,创设了多元卷入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来读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传承民间通俗文化。比如《牛郎织女》教学结尾,可以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续讲故事。为了让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单:
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幸福情景,小组内讲一讲。尽量用口头语言,还可以尝试用方言哟!
小组成员互评,评价标准:
★能将相会的幸福情景讲完整。
★★通过动作、语言等将相会的幸福情景讲生动。
★★★通过动作、语言等将相会的幸福情景讲生动,并且能使用口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