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郭小川一同打游击的日子
2018-06-14丁建华丁桂英整理
丁建华 丁桂英/整理
郭小川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在他数十年生涯里,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对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一位优秀诗人的回答,写出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脍炙人口的诗篇,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我们的父亲丁振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曾任热河回民支队队长,与郭小川一同战斗过,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本文就是依据他的讲述整理而成。
郭小川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不久,父亲丁振江被任命为热河回民支队队长。一年之后,国民党十三军向热河进攻,我父亲带领回民支队和刚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我的母亲张淑君)随热河省委向北撤离。不久,冀察热辽军区决定将回民支队和丰宁县委郭小川领导的武工队,以及滦平、密云等支队,合并成丰宁、滦平、密云游击队(简称“丰滦密游击队”),任命我父亲为游击队队长,郭小川为后勤部主任兼任党代表。就这样,父亲和郭小川的手握在了一起。
据父亲回忆,郭小川比他年长6岁,是从延安回来的,老家在丰宁凤山,面容清秀、两眼聪慧,胸前别着一只漂亮的钢笔,有些书生气。同是上过学,他与父亲非常投缘,很说得来。军区政委王国权笑着对父亲说:“你们两位都是有文化的共产党员,一定能带出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能英勇作战的队伍。”
切断平承铁路
1946年12月,从滦平县古北口传来情报,平承铁路上国民党军队有一军列要发往承德。父亲和郭小川立即调动队伍,连夜从驻地小白旗出发,沿着冰封的潮河畔,奔向付家店,越过四道梁,出了张家沟门,来到拉海岭时,天已是蒙蒙亮了。80里的山路,只用了5个小时。为什么选择拉海岭呢?因为那段路山势险峻,坡度大,弯道多,又有一条长长的拉海岭隧道。郭小川亲自到现场侦察过,他和父亲共同商定将拉海岭南坡作为游击队的伏击点,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接近中午的时候,远处传来了列车的轰鸣声。游击队员们弹上膛,刀出鞘,做好了战斗准备。当列车拐过山弯儿后,就进入了埋伏圈。列车司机发现了前面的路障紧急刹车,与此同时在列车退路方向一声巨响,埋设好的炸药炸断了铁路,枪声四起。经过半小时的激战,部分敌人被消灭,剩余的敌人举手投降。队员们立即砸开车厢,将列车上的枪支弹药、军需物资搬了下来。郭小川带领的骡马驮队和十几辆大车及时赶到,将战利品装运回营地。父亲指挥游击队搬开路障,让列车司机把列车开进隧道。待所有的人员都撤离到安全地带后,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列车和剩余的军火物资连同隧道一起炸毁了,整个拉海岭隧道变成了一片废墟。队伍撤离时已近黄昏,在夜幕的掩护下,大家都安全地回到了营地。
拉海岭战斗是丰滦密游击队成立后第一次出击行动,不仅解决了游击队急需的枪支弹药和御寒物资,为后来队伍的扩充和对敌作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切断了敌人的供给线,为东北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郭小川贴身的两件宝贝
1947年元旦刚过,大雪封山阻断了交通。郭小川带领游击队把他从延安学到的革命斗争理论,在潮河一带应用传播。先是在山村里组建农会,选出农会骨干,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后又组建一支民兵队伍,配合游击队行动,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同时,在虎什哈成立了妇女救国会,母亲张淑君担任了妇女救国会主任,帮助队伍做军鞋、军衣,照顾伤病员。
一天傍晚,父亲在油灯下,用鹅毛管蘸着墨水写队伍训练计划。郭小川从外面查岗回来,当他看到父亲用鹅毛管不停地沾着墨水,就说:“振江,你用我的钢笔吧。”父亲接过这支冻得冰凉的钢笔,在泥火盆上温了一下,并仔细观看。这是一只进口的黑色派克金笔。黑亮的笔杆上清楚地刻着“小川”两个字。父亲说:“你可真是个细心人,把名字刻在笔杆上了,是为一旦丢失便于查找吧。”这时郭小川也坐在了火盆边,拿纸卷着旱烟,慢慢地摇了摇头,对父亲讲起了这支钢笔的来历。
郭小川说,平型关大捷,我们的战士打扫战场,从一个日本军官的死尸上衣袋里摘下了这只钢笔。它被作为战利品送回了延安。当时我在延安抗大学习,经常给边区出版社写新闻稿件,领导就把这支钢笔当作奖品发给了我。一接过钢笔,我就发现上面刻着的“小川”这两个字。
父亲说:“看来小川这两个字是日本人的名字。”郭小川笑了笑说:“应该是这样吧。”父亲说:“你这是以笔择名吧?”郭小川点点头,说:“我当时还真没有笔名,用它做我的笔名,也是为了避免敌人知道我的真名,再按家乡地址去迫害我的家人。咱们的家现在还在敌占区啊。”谈到了家人,两个人的对话就止住了。他们从内心里盼望着,什么时候能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就能和家人团聚了。
如果说这钢笔是郭小川第一件宝贝,那他随身挎着的牛皮公文包就是第二件宝贝。这是一个纯牛皮制作的挎包,是他从延安被派往热河时,上级发给他的公文包。这个公文包有一尺多高,半尺多宽,像个小箱子,里面装着县政府的印章和他自己的手章,装着上级的文件,还有他的笔记本、敌占区的报纸,真可以称作是百宝箱了。他行军打仗一直挎在身上,甚至晚上睡觉都枕着它。他走到哪里就办公到哪里。大家称呼他“背包政府,民事管办”。一次,父亲发现他的背包盖上有一个洞,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从丰宁县城撤离时,中了敌人的一颗子弹,留下了这个孔。这个背包当时救了我的命。从此就多了个透气孔。”
郭小川故居位于丰宁凤山镇石东胡同,系他童年生活之地,现建有郭小川纪念馆
热河人民自己的歌《忘不了》
三九天过去,春节快要来到了,腊月忙年是中国人传统习俗。虎什哈、小白旗、黄旗及周边几个村的农会干部一起商量,今年要和自己的队伍一起过年,必须认真地安排一下。农会干部安排村民帮助游击队做年糕、做豆腐,乡亲们又送来猪和羊,妇女救国会为游击队赶做皮坎肩和军鞋,一片忙碌景象。这时候的郭小川一有时间就教大家唱革命歌曲,领着战士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秧歌队唱《绣金匾》,活跃了军民的文化生活。
这一天,父亲带领游击队员训练后回村,郭小川看看时间还早,便召集大家在村头场院集合,教大家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忘不了》。这是他从延安前往热河途中写的歌词,由一起同行的延安鲁艺学院教师李劫夫谱曲,共同完成的一首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革命歌曲。事隔多年后,父亲仍记得郭小川在场院上,挥着手带领大家唱歌的情景。那天吃过晚饭后,父亲和郭小川一起在村头散步,又提到《忘不了》这首歌。父亲说:“这首歌写得真好,反映了热河人民的心声。看到很多村民和战士都含着眼泪跟你学唱歌,我觉得这首歌真是深入人心,感动了民众。”郭小川慢慢地弹掉了手上的烟灰,认真地说起了这首歌的创作过程。
1945年10月,延安派李运昌、程子华率领热河工作队开往承德,李劫夫、郭小川都在其中。队伍经张家口到达丰宁,进入热河境内的时候,郭小川与李劫夫谈起了延安的歌曲《大生产》《南泥湾》,又谈到了《歌唱二小放牛郎》。郭小川对李劫夫提出,我想请你也为热河人民写首歌。李劫夫很赞同,对郭小川说:“你是热河人,又是年青的诗词作家,你来写歌词,我来谱曲,咱们共同完成这首歌吧。”郭小川把这段话牢记在心里。
从丰宁往承德途中,有一段与滦河同行的路。当郭小川来到滦河岸边,阵阵秋风拂面吹来。当他见到了家乡河、母亲河,望着滚滚流动的滦河水,听着那哗哗的流水声,仿佛诉说着苦难的岁月。郭小川心潮涌动,拿出了笔和纸,一段段词句跃然纸上:“滦河的流水流惨惨,流不尽的仇来,流不完的冤。仇恨堆积如山厚,眼泪把铁石也滴穿。忘不了十三年前那一天,日本鬼子强把热河来占,杀人放火如虎狼,热河的人民受熬煎。腥风血雨撒在人间,从此后热河就没有春天……”郭小川的眼泪随着歌词一起落到了纸上。他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随后又写道,“忘不了水泉沟边鲜血红,忘不了为国牺牲的众英雄。英雄肝胆照千古,英雄的鲜血唤醒了我们。”李劫夫看完后说:“这是一首好诗啊,我来给它谱成曲。”他们的谈话吸引了李运昌,他非常满意这首歌的歌词,说:“咱们到热河开展工作,就从教这首歌开始吧。”从此,《忘不了》这首歌,就在热河大地广为传唱。
1958年,诗人郭小川(右)与茅盾(中)在黑龙江哈尔滨合影
燕山的春天来了
1947年春天,解放战争形势开始好转,我军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丰滦密游击队接到上级指示,前往丰宁大阁配合北上部队,打开一条由丰宁通往大阁、多伦、赤峰至东北的草原通道。郭小川传达了上级的指示,高兴地对父亲说:“这次要打回我的老家了。”
游击队从番字牌向北经过黑石头村,又转向西北奔大阁方向进发。这一路上郭小川兴致勃勃,他指着空中向北飞的大雁,对父亲说:“我的家乡在丰宁坝上,就是大雁落脚的地方。每到春夏之交,大雁就在那里产卵孵化,古人说南吃雁北吃蛋。草原的春天可美了。坝上草原也是潮河、滦河的发源地,被当地百姓称为大雁河。”父亲一边走一边问郭小川:“丰宁草原上有许多你童年的故事吧?”郭小川收住了笑容,认真地说:“是日本鬼子的侵入,打乱了我童年的生活。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我们全家逃难到了北平。当时我只想好好读书,长大报效祖国。没想到七七事变,日寇又向北平发起了进攻。我只好放弃学业,和许多抗日的进步青年一起投奔延安。在那里我成了一名革命战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成了一名抗大学员。我和我的爱人就是在延安相识的,并在那里成了家。上级派我到热河来的时候,因我妻子怀孕没能和我一起过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的孩子快周岁了。”父亲笑着说:“那我可要祝贺你都当上爸爸了。”郭小川惭愧地说:“我可是个不称职的爸爸,孩子快出生一周岁了,我还没见过呢……”父亲对郭小川说:“等咱们拿下大阁,解放了丰宁,你们全家人就可以相见了。”队伍继续前进,他们坚实的步伐踏在松软的草地上,迎面飘来了泥土的芳香。
随后,大阁解放了,凤山也解放了。作为热河省第一个解放区,丰宁率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上级安排郭小川继续领导丰宁县政府的工作,让父亲带领游击队随主力部队向围场四合永出发。一起同甘共苦打游击的战友就要分别了,父亲和郭小川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这时郭小川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忙进到屋里,拿出他随身携带的牛皮挎包,递给父亲说:“振江,你还要行军打仗,带上它会有用途的。”父亲接过包发现沉甸甸的。郭小川说:“这里装的是回民做的风干牛肉,祝你一路保重。”父亲接过挎包,搬鞍上马,挥手告别,跟随大部队一起出发了。
父亲带着郭小川送的牛皮挎包参加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从此,父亲和郭小川虽然没能再见面,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革命事业。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如今父亲和郭小川连同他们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已化作燕山岭上的松柏,枝繁叶茂,四季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