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中学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8-06-13陈昊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课程解决策略

陈昊

【摘要】学业校自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以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分制评价体系。然而,在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小组评价的真实性和个性评价的差异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从学校顶层设计和师生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重塑课程目标、完善学分构成、建立奖励机制和落实监管机制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校本课程 学分制 问题 解决策略

一、问题的呈现

我校自2012年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以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分制评价体系,初步完成了学分制评价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开发体系、学分制的构成和多元评价机制等。我们试图通过学分制评价改变传统课程评价方式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等弊端。

然而,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公正客观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凭借自己的印象和个人喜好给学生打分,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导致了评价的片面性。有时,教师根本无法关注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者甚至连学生都不认识,只好简单划一地给每个学生都打同样的分数,这就导致了无效的评价。

(二)学生的互评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于我校的选修课实行走班制教学,选修课的学习小组是临时组建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相互之间也缺乏了解。因此,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友情分”“霸王分”“同情分”等现象,使得学生互评缺乏真实性。

(三)学分呈现几乎没有差异,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特长

从我们统计数据来看,比较不同学生的学分,无论是总分值还是分数构成都缺少差异,这就无法体现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特点的有效评价,更无法借助学分制评价激励学生。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决定把问题聚焦为以下三点:如何提高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如何确保小组评价的真实性?如何体现个性评价的差异性?

二、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校顶层设计层面

1.开设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不清晰

学校没有从课程开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角度开发校本课程,大部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爱好、特长或学科专业。因为在课程开设的价值取向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教师缺乏对本课程开设目的、作用的深入思考,在评价中就不可能细化出更加具体的评价维度。

以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植物学》为例,现行的课程目标方向太大,没有很好地聚焦目标。如课程目标中既有个人发展目标,又有学校发展目标;既有学科素养的目标,又有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团队精神等多方位高层次的要求。课程目标是建立评价标准的基础,过于宽泛的目标是不便于评价维度的建立的。

2.对学分制的效度、信度缺乏监管

由于校本课程学分不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从教师到学生对学分的高低都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就导致了即便学分制中出现了效度低、信度差的问题也不能引起校方的注意与监管。所以,要提高学分制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就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落实发挥好学分制评价的奖励性功能,使学分高低真正成为评选星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奖励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学生获得高学分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对学分关注度的提高,倒逼学校在解决好学分制有效性方面做出改善。

二是建立学分制评价的监管机制,规范师生的评价行为,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不公正、不客观的现象。

(二)师生具体操作层面

1.缺乏具体的课程评价维度

以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植物学》为例,学生以作品呈现的方式(如盆栽植物、微型盆景、叶脉书签等)提交学业成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量化评价,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评判非常主观且盲目,作品能得多少分,全凭教师的个人感觉。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缺乏具体的评价维度的设定,如作品的规范性(是否符合盆景的基本组成)、艺术性、创新性等,也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的审美取向的差异性,作品特点的差异性等问题。

2.没有建立合理的奖励性学分方案

我们现行的学分评价对于学生基本是扁平的,学生间的差异性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殊才能也没能从评价中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专门用于体现其特殊才能的奖励性学分,这套奖励性学分不仅能反映学生在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特殊才能,还能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程度。

三、问题的解决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途径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塑课程目标,凸显其价值取向。

2.完善学分构成,通过多次尝试,得出最佳的学分构成方案

以课堂教学为例,我们的初步构想是:课堂学分构成可由常规性学分和奖励性学分构成,其中奖励性学分不设上限。常规性学分可分为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组成,其中小组评价占学分的主体,以体现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3.建立奖励机制,凸显奖励性学分在评价差异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得出使奖励性学分制评价更加有效的具体策略。具体包括:

(1)设置课堂奖励加分机制,对课堂上表现优异(如课堂提问、回答、交流、展示等各个环节)的个人或小组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经过几轮实践研究,得出课堂奖励加分机制的实施策略。

(2)设置成果奖励加分机制,对学生作品中有特殊表现(如艺术性方面、创造性方面、实用性方面等)的个人或小组给予一定的学分獎励,经过几轮实践研究,得出成果奖励加分机制的实施策略。

(3)建立网评或大众评审机制,在网上或校园内、社区内“晒”出学生作品,通过点赞的多少决定奖励性学分的高低。经过几轮实践研究,得出网评或大众评审机制的实施策略。

4.落实学分制评价的监管机制。具体包括:

(1)建立课堂过程性评价的维度(包括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并经过几轮实践研究,得出有效过程性评价的策略。

(2)制定小组评价培训的方案,并经过几轮实践研究,得出有效的小组评价的培训方案。

(3)建立结果性评价的维度(包括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并经过几轮实践研究,得出有效结果性评价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晓红.学分制评价在初中校本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家,2017,(08) :62-63.

[2]刘桂玲.科学有效地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J].教育家,2015,(09) :64-65.

猜你喜欢

学分制校本课程解决策略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