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港囧》的艺术主题
2018-06-13郑冰涛
郑冰涛
【摘 要】继《人在囧途》、《泰囧》后,徐峥成功推出经典力作《港囧》,在社会上掀起新一轮“囧”风。其诙谐的青春回顾,大胆的自我剖析,勇敢的放弃追逐,将观众的视觉焦点定格在欢乐香港。本文对电影《港囧》的艺术主题探讨与深究,从其隐喻的怀旧主题、情感动作等角度进行文本阐述,逐步揭示影片最基本的结构特质和艺术内涵,推动个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实现对电影艺术的认识与建构。
【关键词】《港囧》;主题;情感;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01-01
一、“执着过去”的怀旧主题
《港囧》是由徐峥执导的爱情喜剧影片,讲述徐来为家庭事业放弃自己的艺术梦想,内心始终无法放下青春岁月的遗憾,在“执着”与“放弃”间得以自我救赎。遗憾的约定就被家人蔡拉拉无意识破,上演在香港的追逐囧况。美妙的打破与实现,甜蜜的遗憾与回归,经由徐峥的巧妙安排与设计,成为惊心动魄的歷险与逃亡。
《港囧》不再延续以往“徐峥式”的单纯喜剧特质,其类型和内容都得到精心的改造修饰。真实的剧情写照,不仅有小人物爆笑囧途的展现,还有大人物戳心感情的链接。通过中年“徐来”对青春的怀念、对生活的反思、对爱情的醒悟,整部影片体现出意蕴悠长的感觉,在欢笑之余增添感动和思考。隐喻亮点在黄金配角,粤语老歌和港片桥段的怀旧浮现,既是理解剧情的“不二法门”,又是明确主题的结构思维。尤其是王家卫的巧妙隐喻,张国荣的熟悉歌声,周星驰的经典台词,不断地将电影情节贯穿其中,默默解释着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真情实感,也将他们的心路历程描述得惟妙惟肖,既促进了故事情节的步步惊心,也挑逗了观众的听觉享受。[1]
《港囧》的结构线索立足于对初恋情结的回顾,表达青春岁月的痕迹,从旺角到中环,从弥顿道到铜锣湾,正如徐来在巴士上的怒吼:“我只是要去圆我的一个梦,我只是想要证明我的青春存在过。”该影片叙事以一种客观、整体的眼光,一方面把节目活动、现象作为人类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综合分析考察。[2]P185剧情的隐喻表达不仅是中年徐来迷茫无助的危机故事,更是不再年轻的我们对于青春的集体回忆。徐峥《港囧》在前系列《人在囧途》《泰囧》幽默的构思基础上,有较大的情感超越与剧情发展。这电影的闪耀亮点,就是精心设计的15首经典时期的粤语歌曲,隐喻着不同的人生道理。既有熟悉的《大话西游》《上海滩》《大侠霍元甲》电视剧主题曲,也有耳熟能详的那些巨星的永恒经典歌曲。
二、“调侃现在”的自我救赎
影片始终维持着“遥远致敬”的构思表达,《港囧》是导演徐峥在向港片和港乐致敬,还是向逝去的青春岁月致敬。在致敬之余,也蕴含着调侃现在的艺术手法,对比现实和梦想的巨大落差。通过影片的艺术手段和拍摄思路,在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画面、熟悉的面孔上,观众能够真实感受曾经的青春,品味淡淡怀旧的主题,借此以调侃现在。
遇到中年危机的徐来代表着众多同样年龄段的真实感受,关于青春的话题只能压制在内心深处,在执着与遗憾间反复折腾自我。徐来的重新见面,不仅是为弥补青春岁月的遗憾,更是要“咽下自己喉咙的鱼刺”。其中的过程剧情自然具有导演惯用的幽默特质,《港囧》依旧延续搞笑温情的结构路线,以青春为引,以遗憾为念,开始一场自我选择与放弃的波折旅程。徐来想要找回的青春岁月,不仅是大学初恋的未吻遗憾,更是港影港乐的经典痕迹,在“执着过去”和“调侃现在”间实现自己的回顾。囧态百出的香港之行不仅是为了去完成那个未完成的吻,更重要的是去了却那个“成为艺术世界播种者”梦想的遗憾。[3]《港囧》场景都有着“遥远致敬”的构思表达,香港电影的经典配乐,以及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配角,为影片添加浓浓的怀旧味道。
在“梦想”与“现实”的不断撕扯中,步入不惑之年的徐来终于看清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一趟意外连连、困难重重的“囧港之旅”治愈了徐来分裂的内心,梦想终究只是梦想,总有醒来的时候,在激情过后,徐来还是安心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3]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时代,曾经熟悉的配角配乐记忆,连同徐来的大学初恋的遗憾,共同成为徐峥在《港囧》表达的青春怀旧主题。事实上,这种“囧态”不单是香港旅程的囧况,还是都市生活中的人生选择、家庭爱情、成长梦想的囧况。影片“遥远致敬”的构思表达,徐来的故事不是单纯的弥补逝去岁月的遗憾,而是直接的证明过往青春的真实存在,唤醒当前都市生活中的中年迷茫。
徐峥带来的喜剧电影《港囧》,不是以往我们熟悉的爆笑幽默,而新添了不少怀旧思考。通过不同主角的人生选择和现实道路,具体层层推进《港囧》的系列叙事,实现对生活梦想的艺术致敬和精神守望。对《港囧》的艺术特质进行探究,有益于深入了解电影叙事的文本阐释,实现对生活的思考和认知。
参考文献:
[1]邹斯彧,刘艳.电影《港囧》中插曲及配乐的解释性解读[J].科教文汇,2016(11).
[2]欧阳宏生著.电视批评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雨洋.电影《港囧》中的梦想与现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