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家庭价值观与民族文化构建
2018-06-13王琪
王琪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可以体现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动画电影是流行文化中重要的表现途径。诸多以家庭价值观为主题的动画电影能够打动本民族观众,并为展现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文化总是承载着相应的价值理念,文化传播即是价值观扩张的过程。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家庭价值观的输出体现了我国国民价值取向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反映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走向,甚至是国家的形象。
【关键词】民族文化;国家软实力;家庭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77-02
不同国家生产的动漫形象与品牌在面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会演化为一种具体的文化符号,蕴含着该国独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1]当今的动画作品出现了风格同质化的现象,在学习国外优秀作品的时候过度地模仿,忘却了塑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国产动画的文化价值观尚不成熟,并未做到在完成角色设计和剧情构建的基础上,起到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目前许多的国产动画模仿痕迹还比较严重,混合着国外动画的风格和剧情,其中动画电影中的家庭观念文化因为模仿,而显得不接地气,生活情景与思维方式与我国国情不符,此类作品输出的仍是国外的文化价值和家庭价值观。众多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国家的概念,因此从小处研究家庭价值观,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构建以及国家形象的展现。
一、流行文化输出中家庭价值观的合理表达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2]动画电影无疑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文化的输出包含了对国内输出和对国外输出两个方向,其中对国内的输出,会对本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基本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外输出则会影响这个国家被其他国家人民认知的程度以及感官印象。
价值观是一个人或者社會衡量、评判周围事物以及行为的标准,而家庭生活的内容从小处说是个人的价值观,投射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虽然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家庭价值观有着独特的个性,但是作为能向全世界输出的动画电影则要有被人类认可的普遍的价值观。
当代的国产动画电影要涉及人和社会,应当让观众在银幕中看到人的价值,家庭是人与人之间组成的基本单位,其价值成为最为基本和必要的元素。动画电影这种流行文化深刻地左右青少年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联系紧密,并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国内动画电影企业要学习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它在不知不觉中以宣扬美国的家庭价值观,创造美国的童话,美化了美国世界体系。因此制作并输出以体现中国传统家文化以及当代家庭价值观为主题思想的动画电影,是在文化快速、侵蚀交融时代中需要面临的重任。动画电影的价值观,尤其是以家庭价值观为主题的动画题材应该做好合理的文化表达。
二、中国化的动画角色设计与观众认知
动画角色虽然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但是它比“真实”更为真实,它形神兼备,由于易于识别的形象和戏剧化的表现被全世界的孩子喜爱。中国化的动画角色应该是向社会传达正能量,对青少年起到教育作用,并对外传播中华精神文明。动画电影不是嵌入世界之中,而是替代这个世界。[3]在人们的认识中,动画简洁的人物背后有着千万的类似物,即相似的人。整个动画创作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角色设计,它决定观众能否喜爱这部作品,而观众的评判审美决定了动画的创作思路,也影响了动画角色的民族风格展现。一味地引进和模仿国外动画角色,逐渐会让观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偏移,对本国的文化失去认同感。目前被人们认可的国产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该片以水墨画的美学意蕴向世界传播出中国的艺术。1964年长篇动画《大闹天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1988年的《山水情》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动画片的艺术魅力。
形象的符号化会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动画人物形象因为它明显的辨识度,给观众以心理暗示。如果能被多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认可,就产生了跨代际的吸引,不仅少儿喜欢,甚至上一辈人也认可,这样的动画会带来巨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国产动画的角色设计大部分只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层次,陪伴儿童的父母对这些角色并不能产生认同感,相比能够打动代际人群的迪斯尼动画而言就显得不足。目前国产动画盲目崇拜国外动画的造型风格,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动画角色的民族特色缺失。以本土化的国画、壁画、皮影、剪纸、木偶戏等为特点,创造出有浓厚的中国地域风情,形成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动画角色,起到以角色弘扬中华文明的作用。
中国青少年对动画的认知深受日本的影响,在网上不乏关于《大耳朵图图》抄袭《蜡笔小新》的讨论,众多的网友认为日本的动画总是优秀的,见到国产动画就会寻找问题。这正是多年来国外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造成的文化影响。从受众来看,《大耳朵图图》是针对少儿群体,而《蜡笔小新》针对的是成年人群体。小新的角色虽然更为真实鲜活,但是赋予了过多的成人思维于其中,如果现实中出现了小新这样的孩子,那将是社会造成的负面问题。另一部国产动画《大嘴巴嘟嘟》从名称构成上来看模仿了《大耳朵图图》,从人物、场景的设计,以及剧情很大程度模仿了《蜡笔小新》,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抄袭,而非《大耳朵图图》这样中国化原创的家庭情境动画呈现。日本化的家庭情境过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并且在不自觉中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对家这个观念的日式化认知。国产动画中的家庭情境出现后,却得不到文化的认同,有人评论说图图的爸爸模仿了小新的爸爸,图图的妈妈模仿了小新的妈妈,这种崇外的思想否认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两部动画片的共性都是父母与子女,个性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国家发生的事情。国产动画中的家庭角色设计应该深入调查受众的需求,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
当今世界的动画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动画的角色设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在当代的审美趣味环境下,结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具有民族风格,并具有时代感的动画角色,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三、符合本土的动画电影故事构建
动画艺术不仅是少儿的专属,它融入到社会的各领域,影响人们的审美,并渗透到意识形态中,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构建本土风格的故事,从而辅助角色设计完成更高层次的本土化特色转变,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达到向我国人民普及文化,向世界宣扬中华文明的重大作用。迪斯尼公司1998年的《花木兰》和2007年与中国动画公司联合制作的《宝葫芦的秘密》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可见迪斯尼在努力创作中国题材的作品。此时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忘却,造成了内容简单、空洞并缺乏竞争力的民族文化现状。尽管《大鱼海棠》、《大圣归来》、《魁拔》系列和《大卫贝肯之倒霉特工熊》等国产动画电影正在逐渐成长,但是在故事的构建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卫贝肯之倒霉特工熊》的辨识度几乎无法认知这是一部国产动画,虽然制作的技术已经和国外相媲美,但是中国文化的阐释却无从辨别。倒霉熊本是韩国的卡通形象,即便制作这部动画电影的是国内的公司,最终输出的文化观念终究不自觉地把它归属于韩国的文化观念。倒霉熊的妈妈在面对炸弹时,熊妈妈像人类的母亲一样让熊宝宝远离危险,自己带走炸弹,在这种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卫贝肯的内心是健康的,它所做的事情受家庭观念的影响是积极阳光的。从整体上此片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母子亲情的伟大,确实是有观看的价值。只不过从民族文化的辨识度上不属于中国,就像辛普森和蜘蛛侠没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并不能起到中国民族形象的传达。
国产动画关于家庭故事构建的题材还略为较少,动画片有《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大耳朵图图》,以及201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大耳朵图图之美食狂想曲》等。动画电影有别于动画片,它能够以较短的体量快速地传播,国产动画电影中还应当多一些体现中国家庭价值观的作品。
四、美国动画电影的“泛家庭故事”对比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对此直言不讳:“由于电影使用的是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美国的电影在带来巨大票房和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收益的同时推行了美国的价值观,以及文化潮流。好莱坞电影体现美国的价值观,是美国全球霸主在文化领域的致命武器。迪斯尼在全球拥有众多的观众,通过它的动画培养了一批批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人群。迪斯尼的动画价值观以“家庭友善”被标签化,这个标签无疑也贴在了美国的文化之上。这种标签化的动画电影是国家价值观体现的绝佳载体,它并不直接告诫世人美国的价值观如何美好,而是通过构建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观的故事,赢得众多的观众,悄悄地向人们灌输美好的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美国精神符号的最佳体现当属《辛普森一家》,此动画以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家庭价值观影响了美国以及全球的文化朝向。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家庭故事”是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不论是《虫虫特攻队》,还是《超人特攻队》都表现出守护小家庭,同时拯救大家庭的理念。《海底总动员》表现了小丑鱼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孩子的故事,此片让陪伴孩子观影的父母也為之感动,跨代际地吸引征服了两代人,剧中的父子关系、与周围邻居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关系都能打动观众的心。这一部部的动画片和动画电影销往世界各个国家,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观众付完电影票之后,附带地施加到了他们的观念中,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利器。
五、结语
一种文化接受的实质是接受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影响他者是通过这种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接受达到最终的目的。霍华德·劳逊说:电影“是一种无比的社会力量,它给予千百万人以文化生活,并给他们解释生活,这种解释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4]我国目前深受国外各种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但是也有消极的,因此在动画电影中建立正面的中国家庭价值观是时代的需求,并寄希望于引领下一代人以正面的信息走向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沈正中.民族文化在动画品牌塑造中的价值[J].中国电视,2017,(04):110-112.
[2]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香港: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06:311.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73.
[4][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