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昱庭与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

2018-06-13李为儒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为儒

【摘 要】汪派琵琶艺术萌芽于20世纪二十年代,汪昱庭在大同乐会期間频繁的音乐实践活动促成了其典雅质朴、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这期间培养了以李廷松、卫仲乐、张萍舟为代表的汪派第二代传人。八十年代,以李光祖、孙树林、王范地为代表的第三代汪派传人,是汪派琵琶技艺的传承主力。汪派琵琶艺术进入当代,演奏者博采众长,蜚声海外。

【关键词】汪昱庭;琵琶艺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63-01

一、汪昱庭与琵琶艺术的结缘

汪昱庭(1872-1951),名敏,号子怡。他出生于皖南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少时便善笛弄箫。十三岁时,迫于生活随同乡来到上海务工谋生,偶然间得到一把“旧三弦”,研习时候难免出现不解。而邻居便是浦东派名手王惠生,汪昱庭便慕名向王惠生请教。在结识王惠生之后,“浙江豪士”周永纲在茶园楼举办“琵琶擂台”。汪昱庭跟随王惠生到茶楼观看了周永纲的演奏。他的演奏给汪昱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王惠生的引导,汪昱庭开始专心学习琵琶。先后求学于王惠生、倪清泉和陈子敬。1920年,汪昱庭接受郑觐文的邀请,来到大同乐会教授琵琶。频繁的音乐交流活动使得汪昱庭的琵琶艺术风格趋渐成熟。他在这段时间培养了张萍舟、李廷松、程午嘉、陈天乐等民族音乐人才,这都为汪派琵琶艺术的形成夯下了基础。

二、李廷松对汪派琵琶艺术的发展

李廷松(1906-1976)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音乐尤其喜爱,对常见的笛、箫、琴、筝等乐器都有涉猎,十五岁开始专攻琵琶,先后求学于詹启宏、崇明派名手施颂伯、汪派宗师汪昱庭。大同乐会期间,李廷松跟随汪昱庭研习琵琶,深得汪师的器重,汪昱庭将“张伯年”琵琶赠予他,这把琴也被后世看做为汪派琵琶艺术传承标志的“衣钵”而存在。

20世纪50年代是汪派琵琶艺术的发展期,1958年李廷松接受东北音乐高校的邀请,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李廷松一人承担了多所音乐高校的教学任务,使汪派琵琶艺术得以在东北地区传播。东北地区师承李廷松的人有七十多位,这些人大部分已经斐然成家,如吉林艺术学院的孙树林、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桂香、沈阳音乐学院的刘焕章。在各大院校和艺术团体一、二级演奏员,李廷松的学生有六十多人。在教学上,主要以汪派的传统曲目为主和一些修订的琵琶练习曲。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塞上曲》等等。李廷松经过教学的实践,将汪派琵琶的艺术风格总结概括为具体的方法论,提出了“文曲武弹”、“武曲文弹”以达到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三、当代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境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代表汪派琵琶艺术新时期发展的第三代、第四代传人成长起来。“汪派”的第三代传人以李光祖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吉林的孙树林和北京的王范地等等。

李光祖生于琵琶世家,其父就是汪派的第二代传人之一的李廷松先生。他8岁的时候便随其父学习琵琶,13岁的时候便开始了专业的演奏生活。1987年11月7日,李光祖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分别演奏了汪派著名的武曲《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中间穿插演奏了《塞上曲》、《青莲乐府》、《灯火交辉》等汪派代表曲目。他继承汪派琵琶气势雄伟,刚劲有力、指法严谨、质朴、洒脱的艺术风格。他熟谙其父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文曲清秀淡雅,武曲恢弘磅礴。李廷松将手中的“张伯年”琵琶交给了他,李光祖也成为继承这把琵琶的第三代汪派传人。

孙树林祖籍是辽宁铁岭人,他少时便学习丝竹乐器,有良好的民族音乐基础。后来专攻琵琶,师承于“汪派”传人李廷松学习汪派琵琶,1965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孙树林是继李廷松之后,又一东北地区著名的汪派传人。

王范地生于上海,他17岁的时候凭借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自学了多种乐器并在一个民间剧团担任演奏员,解放之后他考入上海民族乐团,担任琵琶独奏员。曾师从琵琶专家马林生、李廷松、丝竹专家陈永禄,系北京地区主要的第三代汪派传人之一。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向世界的人们介绍中国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乐器。王范地选取了汪派的代表曲目《十面埋伏》作为比赛表演曲目。他是中国第一位琵琶表演专业研究生李景侠的导师,1986年李景侠的硕士论文《论琵琶专业教学中两种技能的培养》一文得到专家们首肯。

汪派琵琶艺术的形成,是一代代传人辛勤积累的结果。2001年在上海音乐厅和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办的纪念音乐会上,李光祖将“张伯年”琵琶交给了郝贻凡。至今,这把琵琶依旧保存在郝贻凡之手。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衣钵”传递的师承关系,今天它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力量,是一代代演奏家辛勤积累的结果。

四、结论

20世纪二十年代是汪派琵琶艺术形成的初期,新中国的初期是汪派琵琶艺术的发展期。八十年代,以李光祖、孙树林、王范地为代表的第三代汪派传人成为汪派琵琶艺术传承的主力。如今,汪派琵琶艺术已经传承到第四代,以郝贻凡、李景侠为代表。汪派琵琶艺术接受世界音乐文化后愈显多元化。当代的琵琶演奏者,时代要求他们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紫娟.大同乐会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2]汪天伟.知音情长薪火不息汪昱庭和张伯年琵琶[J].乐器,2012.(03):66-69.

[3]郑汝中.精湛的技艺,青松的品格——琵琶演奏家李廷松(上)[J].乐器,2011(11):69-71.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