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实证研究

2018-06-13陈威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建筑

陈威莉

(华北理工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河北 唐山 063210)

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正在从传统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相对于传统的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而言的[1],是为读者的知识获取和建构提供更具针对性资源、能更好地促进读者问题解决与能力提高的服务,既包括了显性知识服务,也包括了隐性知识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本质是为了解决读者的知识获取和建构问题而创设的条件和环境[2],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空间规划与内部设计对知识服务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尤其对隐性知识的建构具有关键影响。

本文根据知识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要求,选取了三所高校图书馆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图书馆空间建设与知识服务关系进行深入认识。

1 图书馆空间布局规划的价值

图书馆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读者,便捷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要求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以读者为中心,符合图书馆工作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献,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流动,让读者很容易确定自己想要到达的位置并得到自己想要的服务。

1.1 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

图书馆建筑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在校园里所处的地理方位布局等。图书馆位置的选择既要考虑校园整体规划又要考虑是否方便读者约束。可以说图书馆建筑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和知识服务的开展。图书馆建筑应该选择校园内读者比较集中的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中心位置,便于读者来往图书馆。同时图书馆建筑不单是一幢呆板的建筑,因其包含着书籍、文献等多重信息元素,因此应具有现代化气息,同时又要包含人文色彩是有灵气、有活力的建筑。其整体外观既要反映整个校园建筑的风格、文化底蕴等特点,又能使图书馆发挥它本身最大的使用功能,从而促进读者隐性知识的建构。

1.2 图书馆合理的内部设计

开放式管理意味着馆藏的开放、功能的开放、服务的开放及内部管理的开放。图书馆建筑内部的设计和规划也要以这种理念做指导,使建筑形象更具有开放性,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使读者更容易接触到馆藏和服务。馆内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读者经过一个主入口验证进馆后即可“畅行无阻”,到阅览室后就有坐拥书城的感觉,可以任意选择、任意取舍、任意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建筑内部设计要在实行开架管理的前提下,把藏、借、阅活动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空间中,要求图书馆建筑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主体部分采用大空间的方式,采用走廊通道无障碍设计。同时,图书馆建筑应考虑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以一种传输线路满足计算机、电话机、广播、电视、监控等多种通讯或多媒体终端的要求。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与知识服务对接的典型案例

2.1 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

图1 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筑外观

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于2016年8月建成,地上八层,总建筑面积 78 000平米,是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依据建筑的特点及功能需求,分为A、B、C三个区,A区为高层图书馆的主体部分,B区为西侧裙房——展览中心(包括校史馆和美术馆),C区为东侧裙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设有三个入口,分别为东西南门,进入图书馆刷校园卡即可进入。在每层大厅东西方向各设有一台图书检索机和图书借还机,满足读者来图书馆的两个主要目的:查找自已想要看的图书;归还借阅的图书。图书馆对馆藏图书根据类别划分了楼层,二至六层为各类文献的查找借阅区。在新馆布局上着眼于为学科建设服务,按学科调配图书文献资料,组建相应服务团队,在图书馆的七层、八层设置了多类型的研修空间、多媒体学习室、视听欣赏区及休闲讨论区等,为读者提供设施先进、环境舒适的阅读环境。除传统服务外,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推进多元化服务,开展数字资源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微信平台服务、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自助文印服务及新技术体验等服务,为读者学习、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多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 Internet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拥有资源的方式和数量。现代图书馆建筑既要体现实用性,更要实现智能化[3]。该图书馆建有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形成以文献信息服务系统、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座位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监控系统、LED屏信息发布系统、电子阅报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为基础的先进的图书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此外,还建成了万兆带宽的高性能网络架构以及数据安全备份容灾系统,有效提升了数据安全性及业务连续性,能全天 24小时为全校师生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2.2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

图2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建筑外观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新馆舍于 2012年竣工交付使用。图书馆建筑由主楼和副楼两部分组成,地上最高七层,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43 000多平方米。新图书馆采用全开放式管理方式,主楼地上一层主要是办公区,大厅内设有总借还台和总咨询台,是图书馆主楼唯一的出入口;二层是期刊、报纸阅览区;三至六层是图书借阅区;七层是电子阅览区(包括特色的精品试听室)。图书馆副楼为会议中心。图书馆地下一层暂时是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地下二层为密集存放区。

图书馆门口的电视墙、大厅的电子大屏幕向读者展示各种信息;分布于各层的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机、读报机为读者提供及时、个性的服务;空间独立、设施完善的研讨室满足了读者探讨课题、商议方案的特殊需求;装修专业、设备精良的精品视听室是对影音有高品质需求的“发烧友”的挚爱;标志明显的“教师专区”保证了到馆教师的阅览需求;畅通的图书荐购平台可以满足读者的个性需求;贴心的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服务可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深层次服务;咨询电话、网络咨询台、博客、微博等各种联系方式丰富了和读者的沟通渠道。

2.3 武汉大学图书馆

图3 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筑外观

2000年 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图书馆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全校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77 389平方米,资料室17 712平方米,总面积达到95 101平方米。

新馆是一座双塔加两层裙楼式建筑结构,中间用天井、庭院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建筑体量采取分散式布局,采用低层建筑模式,分成四栋楼,依山而建,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楼与楼之间利用回廊和通道连接,别有意境,且方便读者到各处查阅图书。图书馆空间建设必须以资源内容为支撑,除了一些课程资源外,还应该提供其他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4]。该图书馆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听音收视、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图书馆现拥有服务器、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近 2 800台(套),建成了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互联网(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本馆的文献收藏信息、文献数据库及网上资源。

3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高校图书馆关于空间建设与知识服务对接的典型案例,对有新馆建设意向或对旧馆进行修缮的图书馆在空间布局规划与服务功能对接方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高校应把学校图书馆建成既有“颜值担当”又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

[1] 刘志国,刘丹,吴倩.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范式[J].图书馆杂志,2015,34(11):41-45,98.

[2] 刘志国,许静,杨双琪,等.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16,36(1):15-19.

[3] 许仲雍,陈清.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规划设计之探讨[J].江西省图书馆学刊,2008,(2):117-118.

[4] 李静云.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和建设模型初探[J].图书馆界,2014,(12):53-57.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飞跃图书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