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科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
2018-06-13陈碧芬
◇陈碧芬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于20 世纪70年代被引入教育领域。马云鹏教授认为,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整体的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使体现学科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1]可见,深度学习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可以通过问题牵引教学活动开展。那么,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下面以某次教学研究活动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一、课例简述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节,即“几分之一”。这一内容是分数认识的起始课,也是整数认识的延伸。在这节课中,教师运用问题(任务)驱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师:把4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块?
生:2块。
师: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块?
生:1块。
师:刚才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
生:一样多。
师:1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块?
生:半块。
师:半块饼干用一个什么数表示?
生:一分之二。
生:1块饼干平均分成2 份,取其中的1 份。
图1
生:(1)是,其他都不是。
师:分数与图形的形状是无关的,那么,图1中的(4)可能是几分之一?
片段二:直观模型促进理解。
(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教师也给出了很多情况。但学生认为图2 所示的情况不算)
师:四个正方形一定要连在一起吗?图2 符合分数的定义吗?
图2
生:符合。
师:也是符合的。所以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的。
片段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了分数和分数的名称,还有分数跟图形是否连起来没关系……
二、课例分析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引入的方式,基本上是从平均分蛋糕或饼干等具体的实物开始的,这是分数的“量的导入法”,是分数概念的经验根源,即用分数直接表示“平均分”的结果。[2]这一过程实际上与整数的产生是类似的。片段一中,教师从复习旧知引入分数是合适的。分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片段二中,教师以正方形为直观模型,从正、逆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充分运用了几何直观来突破难点。
但是,从深度学习的角度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联系旧知只是回忆相关的知识吗?几分之一只有和这两种情况吗?等等。
从整体的视角看分数的教学,我们需要分析整数与分数之间的异同。整数是数量的抽象,学习整数时就是“量的导入法”,同时数的认识包含读法、写法和意义。以上是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分数概念的学习是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不仅回忆旧知,也回忆数的产生及数的认识的相关要素等。
从特殊到一般是数学中重要且常见的思维方式。如同整数不止1 和2,分数也不止,在以为例说明分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后,还应拓展到一般情况。这一内容属于数的认识,可以类比整数的认识过程学习分数,即先前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研究的视角)的迁移。这包括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抽象的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等。
结合以上分析,从促进深度学习的学科核心问题的角度看,上述片段中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1.问题过于细碎,缺乏挑战性。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为联系旧知引出新知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小步子的。从现场教学情况也发现,学生毫不费力就能解决。
2.问题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
根据分数这一概念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数学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进而体现符号意识。在以上片段中,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数学抽象的过程,但是没有将这一特殊情况扩展到一般情况,即没有进行“一般化”。
3.问题没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研究的视角。
如上所述,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数学抽象有所体现,但是如何进行数学抽象,数的认识包含几个要素,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解答的,即通过小步子的具体问题给出来了。实际上,由“整数的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可知,数的认识有两个视角:一是数是数量的抽象;二是数包含三个要素,即名称、表示方法和意义。那么,在设置问题时,应考虑不仅让学生得出分数,还应调动学生运用已有活动经验,自发进行数学抽象和一般化的过程。
实际上,若设置的问题过于细碎,教师的引导必然就多,留给学生思考和思维发展的空间必会减少。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不仅应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在于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学科核心问题的重新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设置核心问题:(1)数学抽象过程;(2)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3)利用直观模型理解的过程。具体如下:
问题1:4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块?用什么表示?如果是2块饼干呢?如果是1块饼干呢?你是怎么分的?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置有以下几个目的。(1)联系旧知,为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埋下伏笔。知识结构:整数与分数的联系;认知结构:由生活实例抽象产生,即数是数量的抽象,突出“符号意识”。(2)引发认知冲突,体会分数学习的必要性。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会到,整数不能表示所有的情况,从而提出学习新数的必要性。
问题2:怎么表示“一半”?还应该学习它的什么内容?
说明:数的认识包括名称、表示方法及意义三个要素。实际上,这里的名称和表示方法不仅是结果的呈现,在书写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分数的意义,即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问题3:你还能给出更多这样的分数吗?怎么读?怎么表示?
说明: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问题4.2:教师给出更多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的。
说明:问题4.1 的目的是看学生能否用前面教师表示过的方法表示,还看学生能否用教师没有表示过的方法表示;问题4.2 的目的是展示一些“非常规”的表示方法,请学生说说理由,意在抓住理解“几分之一”的关键,加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问题5.1:请同学们通过画一画等方法寻找。
问题5.2:教师给出更多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
说明:问题5 的目的是强调“平均分”的实质,即平均分的不是个数或块数,而是图形的属性(这里指的是图形的面积)。
问题6:说说你的收获。
说明:从分数“怎么来的”“是什么”“有什么用”三个角度阐述,不仅总结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价值。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几分之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从直观模型抽象成数、再从用数表示直观模型两个角度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体现了数的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数学抽象、符号意识和几何直观等。
总之,指向深度学习的学科核心问题应该在整体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体现数学思想、价值,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精心设置系统且具有逻辑性的系列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