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官孙氏族谱补正
——以入闽第九至十世为主

2018-06-13吴可文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孙氏遗民

吴可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新岐村有一栋老房子,修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号称“南港九十三乡第一屋”,是侯官孙氏家族的一座宅第。孙氏源出河南中牟县,自洪武二年(1369)第一世孙甫入闽,落籍怀安县。万历八年(1580)怀安县撤销,并入侯官县,是为侯官孙氏。到了晚明,孙氏家族“一门两代三进士”,成为闽中望族。明末清初的闽中文人众口一词称赞这个人才辈出的家族。黄晋良称:“吾乡隆盛之时,衣冠礼教、读书达道之门,无出于孙氏。”陈轼称:“吾郡孙氏迁自中牟,名家世胄,金□玉应,犹之东晋江右琅琊之有王、太康之有谢也。”高兆称:“吾里学宪凤林先生,簪绂累代,高第名家。”

孙氏家族入闽第十二世善述于康熙年间迁至新岐村,衍出新岐孙氏,数传后于民国九年(1920)编成《新岐孙氏族谱》(简称《新岐谱》),此谱就成为记载这个家族世系的基本资料。由于修谱时间距离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已有三百年,故而对迁居新岐之前的记载并不完整。进入本世纪,孙氏家族先后于2006年和2013年修成《孙氏新岐房族谱》和《映雪堂福州鳌峰孙氏族谱》(简称《鳌峰谱》),对新岐原谱进行增补。近年笔者关注这个家族,尤其是入闽第八世至第十一世(相当于明朝嘉靖末年至清朝康熙中叶)的家族成员,陆续有些发现,可补其族谱之未备。根据行文需要,将以上三谱合称“侯官孙氏族谱”,订补的对象主要是《新岐谱》和《鳌峰谱》。

孙氏家族入闽始祖为孙甫,三谱均未载其官职。陈轼《文学孙受庵传》(以下简称《受庵传》,不另出注):“先世河南中牟人,明初有讳甫者,仕闽为佥宪,遂家焉。”则孙甫的官职为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佥宪”系其别称。入闽第六世文海(号义斋),三谱均未载其德行。《受庵传》:“佥宪数传至义斋,以厚德显。”第七世廷枝(号岊峰),三谱均未载其学术。《受庵传》:“义斋生岊峰,治《易》有声。”廷枝三子承谟、承议、承谋均有贡生以上的科名,与其治学能力应有紧密关系。据万历《福州府志》,承谟中举靠的便是易学。

关于第八世,《鳌峰谱》记载承谟、承议、承谋三人,可以订补的有以下几点:1.承谟共有七兄弟。《万历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以下简称《登科录》,不另出注):“孙承谟。(中略)兄承训、承谔、承让。弟承议、承谨、承谋。”《鳌峰谱》和《受庵传》都只记载三兄弟,估计另外几位夭折,也可能是从兄弟。2.承谟之生日与登科前之官职。《登科录》:“孙承谟。贯福建福州府侯官县,军籍。直隶唐县学教谕。(中略)三月十九日生。”3.承议、承谋之封赠。《受庵传》:“岊峰长子进士知县赠中宪含冲公(承谟),仲赠给谏儆侬公(承议),季奉政毓亭公(承谋)。”则承议身后获赠给谏,应该是由于其子昌祖曾在南明任给事中;承谋生前曾获封奉政大夫。4.承谟原配林氏的生平。林氏(1539~1610后)出生富户,善持家,精烹饪,有妇德,晚年好佛。叶向高《孙母林孺人寿序》:“是时林孺人实从公(承谟),为公视中馈,益治美好饮食饷客,甚精办也。公又时为余言孺人之贤曰:‘(中略)吾岁旦而鼓箧教授生徒,腊尽而休,计一岁之中,十九在外,十一在内。其使吾得安于外者,则吾妻以也。吾以贫诸生而鲜衣美食,文酒过从,若忘其故贫;吾妻以富家女而提瓮负薪,织袵炊爨,若忘其故富。其使吾之得有今日者,则吾妻以也。’(中略)孙公捐馆舍,孺人几不欲生,诸子妇强之,乃日进一蔬。其后以病,又强之,乃数日而进一肉。如是又数年而有子子长始举于乡,时孺人春秋六十加五,发榜之日,则设帨之辰也。(中略)子长又言,孺人晚岁开悟,能诵《楞严》、《圆觉》诸经,修持精猛,独不喜优婆夷及诸檀施小果。”昌裔中举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林氏六十五岁,逆推其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发榜之日乃其生日,则其生于八月底或九月初。《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以下简称《序齿录》,不另出注)载孙昌裔“慈侍下”,则林氏尚健在,故其卒年在1610之后。

一、孙昌裔等第九世成员

孙氏家族第九世成员主要有浣玄(失其名)、昌裔、昌基、昌祖、昌国、昌全等,三谱所载可订补者颇多。

(一)孙昌裔的生卒仕履和著述。孙昌裔的生卒年向无确考,《序齿录》所载“戊寅”与事实相去甚远。曾异撰有《甲戌为孙子长先生寿》七绝三首:“五年前作介眉诗,感遇依然似旧时。尚有东山人待起,老生未恨出身迟。”“国老大年三不朽,布衣上寿一相知。苍颜除为忧时改,未有官情得上眉。”“双鬓苍苍未有丝,四朝大老出山迟。安危倚仗人如许,可是留仙辟谷时?”据此可以推测两点:首先,诗题中的甲戌是崇祯七年(1634);其次,古人称对方“大年”,说明对方应不小于七十岁。换言之,崇祯七年(1634)时孙昌裔的岁数至少是七十。据此逆推,孙昌裔的生年不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曾异撰另有《戊寅新秋为孙子长先生寿》:“我自庚午为公寿,七月三日新剥枣。”则孙昌裔生日为七月三日。叶向高《孙子长制义序》:“子长之尊人崇德公与余同举南宫。时子长方舞象,美如卫玠。”孙承谟与叶向高同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舞象”指已经成童、尚未弱冠的男子,相当于15~19岁。据此,逆推孙昌裔生年为1565~1569年。上文已经推断孙昌裔生年不晚于1565年,综合曾异撰寿诗和叶向高序文,孙昌裔只可能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关于昌裔的科名仕履和著述,《序齿录》记载如下:“(孙昌裔)癸卯乡试三十五名,会试一百三十三名,廷试三甲五十三名,都察院观政,改浙江湖州府教授,癸丑升国子监学正,乙卯升户部浙江司主事。”除湖州教授外,均可补《鳌峰谱》之不足。昌裔生前结集的有诗歌和制义,均已散佚,叶向高有《孙子长制义序》。昌裔先后主编了《三修西天目志》和《旗阳林氏三先生诗集》,今庋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二)昌裔的嫡长兄浣玄。《鳌峰谱》第九世共记载六人:昌裔、昌□、昌基、昌祖、昌国、昌全。然据《序齿录》,第九世“昌”字辈多达十八人,可惜其名多漶漫无法辨认。周之夔《寿浣玄孙先生文代》:“予向即知吾乡之贤达孙含冲翁(承谟)有贤冢子曰浣玄先生。其后予与先生之叔父同守君为姻,时从亲党称述,益闻所未闻。当含冲翁上公交车、历教职,及既第而令崇德也,先生以韶龄弱冠随侍南北,冒履风雪。其勤翁疾,至昼夜不解带。俾翁途而若室,剧而若夷者,凡以有先生。而又绩学力文,工若过甚。盖古之孝遗,身敏好学,而先生竟以是渐病于目矣。然先生不衰也,间复自励,并督昆季。故今钟美于介弟户曹凤林君(昌裔),虽含冲翁之泽哉,不可谓非先生友于后先之也。”可见浣玄为孙承谟嫡长子,三谱均失载。《鳌峰谱》将昌裔定为承谟长子,这是错误的。

(三)孙昌祖的生日、科名与排行。《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孙昌祖(中略)戊申年九月初三日生。侯官县人。甲子二名,会试五十五名,三甲二十五名。兵部观政。”则孙昌祖生年为万历三十六年(1608),十七岁中举。《鳌峰谱》将昌祖置于昌国之前,误。据《新岐谱》昌国之子元祺生于万历庚子年(1600),则昌国之子还比昌祖年长八岁。

(四)孙昌国的生平与孙昌全的官职。《受庵传》:“文学德园即儆侬公(承议)第二子,与学宪凤林公(昌裔)及玺卿鹫林(昌全)为从兄弟,与给谏鹤林(昌祖)为胞兄弟。德园经学操行,恂恂儒者。配胡孺人,生受庵,岐嶷不凡。”此段涉及昌国的别号、排行、兄弟、为人、配偶和昌全的别号、官职等信息,皆族谱失载者。南明中,昌祖任给事中、昌全任尚宝司卿。

二、孙学稼等第十世成员

三谱于第十世仅记载学稼、学圃、元祺三人,缺漏较为严重。学稼的生平记载也有待完善。

(一)孙学稼的生平和著述。《鳌峰谱》未载其生年,卒年的记载也不准确。孙学稼的生卒年向无确考。其庚戌(1670)年所作《月》有“百年半已为物役”之句。1670年五十岁,逆推其约生于1621年。同乡挚友黄晋良在《挽孙圣湖同社》中说:“孙子孙子嗟尔年,不及吾年之六七。”郑梁《黄君晋良墓志铭》:“(晋良)生明万历乙卯十一月某日。”则黄晋良生于1615年,孙学稼少其六七岁(“七”字乃韵脚,似非实指),也大体可证其生于1621年。陈庚焕的《圣湖先生传》和陈寿祺的《孙学稼传》都将孙学稼的卒年定为康熙二十年(1681),《鳌峰谱》予以采信,不确。黄晋良《挽孙圣湖同社》自注:“壬戌春卒于卫辉,至是返榇。”壬戌(1682)是康熙二十一年。林云铭《圣湖处士传》:“游于覃怀郡署,踰二年疾作。曰:‘吾数止于此矣!’遂卒。”学稼到怀庆府(即覃怀)的时间是康熙十九年仲春(详见拙稿《孙昌裔学稼父子年谱》),“踰二年”自然是指康熙二十一年。黄晋良和林云铭是孙学稼同时同乡。其中黄晋良为学稼诗集作序,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林云铭既然为其作传,肯定亦非泛泛之交。而陈寿祺和陈庚焕要晚于学稼百余年。相较之下,黄晋良与林云铭的记载应该更加可靠,故将孙学稼的卒年定为1682年为宜。

孙学稼的遗民身份是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谢正光的《明遗民传记索引》未收孙学稼,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未将孙学稼列入“遗民卷”;张其淦《明代千遗民诗咏》收录孙学稼,陈庆元师《福建文学发展史》将孙学稼放在“明遗民文学”一节。如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使得其遗民身份存疑。《汉语大词典》对遗民的解释是“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终其一生,孙学稼不仅不仕清朝,在明朝和南明也未出仕。与孙学稼同时的福州人林云铭为其做《圣湖处士传》,“处士”之称便是林云铭对其终生未仕的概括。孙学稼在其稿本《鸥波杂草》中提及明朝皇帝的庙号或陵寝皆换行并顶格,身处康熙朝却不避讳“玄”字。其诗中多次以“遗民”自称:“高阁巍然据上都,遗民余痛未全苏。”(丁酉年《建州登管门楼吊古》)“遗民思故将,庙貌至今垂。”(丙午年《西行杂咏》)“底事思千古?遗民泪数行。”(丙午年《定西杂感》)“新亭不少遗民泪,旧楔犹存御墨香。”(乙卯年《经故鲁府》)高兆称其为“今世之谢皋羽、郑所南”。陈寿祺和陈庚焕所作孙学稼传记均论其自处在谢翱、杨维桢之间,陈寿祺还将其与林古度、许友、余怀、丁之贤、朱国汉、徐延寿、谢杲等闽中遗民相提并论,则其明代遗民的身份是确凿无疑的。林云铭《圣湖处士传》载其固辞博学鸿词之荐,并认为:“圣湖处士尚友古人,皭然不滓,其志可知。至于才识之优,视世事若无不可为者。惟其不用,故于胜国为遗民,于兴朝为高士,均有裨于风教,其用大矣!”

孙学稼入清后放弃举业,其生平无事功可言,个人成就主要体现在著述方面,尤其是诗歌创作。其著作有原稿本《鸥波杂草不分卷》(藏福建省图书馆)、抄本《兰雪轩集五卷》(藏福建省图书馆)、抄本《孙君实兰雪轩遗稿钞二卷》(附《圣湖先生剑合编》、《佛手柑赋》、《群言汇钞自序》。藏福建省图书馆)、抄本《兰雪轩集不分卷》(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抄本《兰雪轩诗笺不分卷》(又称《闽会小纪百韵》,藏福建省图书馆)、誊清稿本《兰雪轩遗稿三十卷》(又称《兰雪轩诗集》《兰雪轩草》《兰雪轩集》《兰雪轩诗》《兰雪轩稿》)、《十六国年表论三卷》《备遗日录三十卷》《群言类钞二十四卷》(又称《群言汇钞》)、《新诗变雅集二卷》。今存前五种,皆为其诗集之稿抄本。其诗集的版本源流和存佚情况详见拙文《明遗民诗人孙学稼诗集稿抄本考论——兼辨几种大型古籍书目之误漏》(未刊稿),兹不赘。

(二)孙学稼的三位异母兄长。据《序齿录》,在学稼出生前,昌裔便已经育有三子:祖穀、玉穀、凤雏,应该是郑夫人所生。但学稼在《示王仲莪甥》(丁未年)中却说:“嗟予寡手足,姊弟仅四人。”则学稼有同母姐、弟、妹各一,姐嫁于陈氏,弟学圃(字君平),妹嫁于王氏。根据四姐弟的出生年份来看,必非郑夫人所生,学稼生于天启元年(1621),崇祯元年(1628)郑夫人为方孟式《纫兰阁诗集》作序,说明其生母应为昌裔侧室。因此祖穀、玉穀、凤雏是学稼的异母兄长,其他情况不详。

(三)孙学稼从兄元祉。元祉(约1608~?)字既受,号受庵,昌全子,诸生,性至孝,仗义疏财。《受庵传》:“受庵讳元祉,字既受,受庵其别号也。(中略)年十八,受知督学屺瞻葛公,补弟子员。(中略)胡孺人疾笃,受庵甫十岁余,搏颡出血,跽求良医。及失恃,哀痛躄踊如成人。(中略)受庵事父至孝,德园(昌全)晚岁时与一二知友文酒相过,甘毳之余,资赡无乏。上寿之日,考钟伐鼓,丝肉迭奏,缥缃玉轴,辉映堂上,亲串之侑爵歌诗者以云雾集。受庵帣鞴鞠跽,彩舞蹒跚,家庭之乐,虽蝉佩龟组,不与易也。亡何,德园捐馆舍,附身附棺,备极尽善。生平先人后己,人有缓急,倾囊倒庋,惟恐不及。大者至数千金,焚券弃责,不以为意。”传记中有“年十八,受知督学屺瞻葛公”的文字,“屺瞻葛公”即葛寅亮。据《明代职官年表》关于福建提学官的记载,葛寅亮的前任周之训天启三年(1623)上任,葛寅亮的离任时间为天启六年(1626),兹将孙元祉受知于葛寅亮的时间定为天启五年(1625),逆推孙元祉约生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前后误差应该不会超过一年。

(四)孙学稼从弟既白、东白。学稼《鸥波杂草》中赠既白之作颇多,如顺治十五年(1658)有《林曦公署中见既白弟》,康熙三年(1664)有《喜见既白从弟》:“髫年别后惊重见,为喜长身似若翁。”自注:“从叔墨林白皙颀长。”从“髫年”之句可知顺治十五年(1658)既白大约十岁,逆推其生于顺治六年(1649)前后。康熙十一年(1672)有《既白弟以徼使自粤西被差入都过恒山》和《送既白弟还粤西》,说明当时既白在广西任职。

学稼赠东白的有康熙三年(1664)所作《都下寓东白从弟所居》和康熙七年(1668)所作《从弟至自都下别四载矣即送之仍归都下》。后诗有“时闻鹤林叔新自粤归”的自注,则东白乃昌祖之子。

三、余 论

孙氏家族传到第十一世,族谱中只记载了三人:起宗、达、惠成。起宗的著述和学稼的次子振宗需要补充。起宗乃学稼长子,为保存学稼诗稿、阐发学稼诗意花费了不少心力。起宗为学稼的绝笔诗《闽会小纪百韵》作注,并以《兰雪轩诗笺》之名传世,其原稿霉烂,抄本藏于福建省图书馆。学稼自定诗稿有两千余首,卷帙较多,起宗曾手录一个选抄本,据清代福州藏书家郑杰记载:“己未(1799)秋,故人子刘建炎携一帙来,乃圣湖子起宗所手录者。凡古乐府七十五首,五言古九十首,七言古一百一十首,五言排律二十五首。”学稼次子是振宗(1658~1676),字文若,十二岁能诗。学稼丁巳年(1677)作《得家信哭次儿振宗》:“次子将胜冠,去夏已长逝。”既然振宗卒于1676年,享年十九岁,逆推其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八年(1669)学稼有《得家书见起宗所为文若诗》,则振宗十二岁已能诗。

“驯经丧乱闾巷空,故家大族最先逼。”易代之际,前朝的望族往往遭遇最惨,如果这类望族反对新朝,其处境更是不堪设想。侯官孙氏为明末闽都望族,在明清易代的大动荡和大变局中,家族主要成员或效忠南明,或自居遗民,对清朝多持不合作态度,造成家园尽毁,子孙播迁,文献散佚,故而族谱资料缺失严重。今逢修纂《侯官新岐孙氏族谱》之契机,笔者忝居顾问之职,希望对原谱的拾遗补缺,能使新谱更臻完善。

注释:

[1]黄晋良:《兰雪轩遗稿序》,孙学稼:《鸥波杂草不分卷》卷首,福建省图书馆藏稿本。

[2][4]陈轼:《道山堂后集·文四》,见《清代诗文集汇编》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4、190页。

[3][36]高兆:《兰雪轩草序》,孙学稼:《鸥波杂草不分卷》卷首,福建省图书馆藏稿本。

[5]喻政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府志》下册,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87页。

[6]龚延明主编、毛晓阳点校:《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下册,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年,第625页。

[7]叶向高:《苍霞草全集》第二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773~777页。

[8]不著撰人:《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见《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26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19页。

[9][10][12][13][14]曾异撰:《纺授堂二集》,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6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59、650、677、674、678 页。

[11]叶向高:《苍霞草全集》第五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353页。

[15][16][17][18][19]陈衎:《大江草堂二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年,第 277、276、837、829、844 页。

[21]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2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79页。

[22]曾克耑:《鹗里曾氏十一世诗钞》第一册《儆炫遗诗》,履斋丛刻本,1936年,叶一。

[23][32]陈庚焕:《惕园初稿》卷一,见《惕园全集》第二册,咸丰元年(1851)刊本,叶二十三、二十四。

[24]周之夔:《弃草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479~480页。

[25]龚延明主编、毛晓阳点校:《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下册,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年,第659页。

[2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35页。

[27]方孟式:《纫兰阁诗集》,康熙三十四年(1695)张祁度刻本,卷首。

[29]孙学稼:《鸥波杂草不分卷》,福建省图书馆藏稿本。以下所引孙学稼诗均见此本相应年份,不另出注。

[30][34][40]黄晋良:《和敬堂全集》,见《清代诗文集汇编》5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 305、305、306 页。

[31]钱仪吉:《碑传集》,见《清代传记丛刊》1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750页。

[33]不著撰人:《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见《清代传记丛刊》189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317~319页。

[35][37]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六,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叶三十。

[38]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合肥:黄山书社,2009 年,第 3992~3995 页。

[39]郭柏苍:《全闽明诗传》,见《全闽诗录》第四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85页。

猜你喜欢

孙氏遗民
明宣宗与孙皇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明宣宗孙皇后:一生跌宕终平静
心魔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凶手叫门露马脚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