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动脑做科学

2018-06-12金君芬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兴趣

金君芬

摘 要:小学“科学”重在强化教学实践环节,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在具体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并重视对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科学思维,增强探究能力。

关键词:兴趣 实践探究 观察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简单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实验是培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实验原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完美结合。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现象表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讲解轻实验,重灌输轻探究,实验环节草草一过,没有得到重视,学生不能在实验过程中将知识得以转化,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和敏捷性浮于表,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得到发展,团队合作意识淡薄。要改变这一状况,我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课程,尤其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善于引导小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科学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课程的动手操作中,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并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能更好地听他人的发言,当某一方面比较好时,就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节时,为“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要准备一团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是否有沉浮现象,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当橡皮泥下沉时,问:“大家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学生会想到(如果把橡皮泥与泡沫绑在一起;再给水加盐或者加糖……),虽然不会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也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进行评价以后,问学生:“不用任何材料,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重要,而我们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二、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有结构材料,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参与探究过程。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摆的秘密》,让学生大胆猜测一胖一瘦两同学玩同一个秋千,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这样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而且可以顺势引入新课,认识摆的结构,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自己制作一个摆。各组制作的摆同时摆动,统计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得出各组的数据,通过数据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什么有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乐于动手操作,并通过自己制作的摆发现了问题,激發了探究兴趣,顺理成章地完成对影响因素的猜想。通过对各组摆的观察,学生发现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质量、摆幅的大小都可能是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反复研究、认真观察,自主探究欲望强烈。自主探究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物质科学的探究要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把经验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提出质疑,通过分工协作、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达到对物理变化的科学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去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总结,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学习。

三、通过实践活动,注重观察培养

小学科学应注重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会小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质疑。在具体实践中,应针对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思维限制,对其进行基本的观察能力训练,主动操作意识的培养,学会挖掘事物的本质,并鼓励其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科学原理。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时机,把小学生引导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例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出示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说:“大的沉,小的浮。”我让学生亲自试验,结果两个马铃薯都沉到水底。学生想法和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在矛盾中学生又提出新想法,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液体有关。于是,我就重新取了两种液体给学生演示,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水槽的马铃薯下沉,另一个水槽的马铃薯上浮呢?有的学生马上说:“能使马铃薯浮上来可能是盐水、糖水、等。”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从两个水槽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液滴变干后,发现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盐水,能使马铃薯下沉的是清水,盐水比清水的密度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马铃薯就能浮上来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和思考等,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子涵.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2]诸葛进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兴趣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