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2018-06-12马哲青
徐 磊 郝 群 马哲青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4)
我国目前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风患者往往遗留有多个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等功能。其中大部分中风患者遗留有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不但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还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国外有研究表明核心肌群悬吊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2],而且对偏瘫患者采用头针治疗可以较好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3]。本研究就头针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中风偏瘫患者5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 (58.44±8.26) 岁;病程 (43.56±11.45) d。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 (58.28±7.95) 岁;病程 (43.00±11.97)d。所有病例符合西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4];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5];脑血管意外经CT或MRI检查证实;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因脑肿瘤、外伤、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的偏瘫患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患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所有纳入病例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对于其他伴随症状或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所有病例均进行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悬吊训练:①患者仰卧位,悬吊双侧膝关节、抬起臀部并保持20 s,悬吊患侧膝关节、抬起臀部保持20 s;然后侧卧位,悬吊双侧膝关节、抬起臀部保持20 s[6]。②腰部训练:训练竖脊肌、臀中肌等肌群为主,在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下,结合静态、动态闭链运动等,具体动作:患者仰卧单腿悬挂并维持及动态训练;俯卧双腿悬挂并维持等。③多点多轴悬吊训练: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抬、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3种悬吊治疗方式,训练躯干骨盆的控制能力和患侧下肢负重控制能力。每次治疗40 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和悬吊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头针:①取穴:选取双侧枕下旁线、顶中线、偏瘫对侧的顶颞前斜线上1/5、顶旁1线。②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针体与头皮呈15°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约200次/min,持续1 min,开始留针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悬吊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BMI),包括进食、洗澡、修饰、大小便控制、行走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越好。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价其运动功能:共50项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总分<50分表示肢体严重功能障碍,50~84分表示肢体明显功能障碍,85~95分表示中等程度功能障碍,96~99分表示肢体轻度功能障碍。评定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将偏瘫肢体恢复情况根据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6个期,包括弛缓期、痉挛期、共同运动期、部分分离运动期、完全分离运动期、正常,分期越高表示上肢功能越好。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以上功能量表的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1),结果提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在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悬吊训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 (x±s,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观察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1),结果提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在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悬吊训练。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x±s,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观察组分期优于对照组 (P<0.01),结果提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在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悬吊训练。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 (x±s,分)
3 讨论
中风患者的肢体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提高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是中风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7]。悬吊训练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一种方法,治疗过程中患者处于悬吊状态,属于不稳定支撑面,患者为保持平衡,调整肌肉中本体感受器的参与,形成神经对肌肉的支配[6]。悬吊训练系统能够提高躯干、髋部深层肌肉力量,这种不稳定状态下开展的力量训练能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8]。悬吊训练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躯干、核心肌群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患者的核心稳定性、平衡功能。其通过加强重力在训练中的作用,应用生物力学原理,进行闭链运动训练,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9]。因此对躯干核心肌群的悬吊训练有助于中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恢复[10]。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故针刺头部腧穴,能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根据大脑皮质中枢交叉支配的原理,针刺偏瘫对侧头部腧穴能促进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3]。现代研究表明,头针根据传统取穴的原则和方法在相应的头皮上针刺,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促进病灶周围血管扩张,建立侧支循环,可改善脑细胞营养,调整大脑皮质的功能,促进脑组织的功能改善,进而促使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改善[11]。有实验研究表明头穴透刺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海马区GFAPmRNA的表达,增高海马区NSEmRNA的表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改善神经功能,达到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同时降低氨基酸毒性,减轻脑损伤和脑血管炎性免疫反应,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细胞凋亡[12]。通过针刺头部穴区,可加强大脑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促进神经功能重组[13]。
本研究采用头针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Brunnstrom分期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在提高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悬吊训练,且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在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模式方面优于单纯的悬吊训练。因此,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可以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