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2018-06-11彭丽富
彭丽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教师节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此,广大体育教师感到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坚定不移地贯彻与执行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精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处理好“三种关系”,树立“四种意识”。
一、处理好“三种关系”
1.有效和有趣的关系
体育课堂的“有效”指向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成长;有趣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愉快,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趣和有效是否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呢?笔者的观点是可以兼得,但不容易兼得。要想兼得就需要教师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如,一名体育教师在执教《小篮球直线运球》一课时,就做到了有趣和有效兼得。执教教师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原地运球和直线运球的动作要点,自编了2首儿歌:“大皮球,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一拍一拍真有趣”“球儿是我好朋友,一拍一跳跟我走,拍一拍,走一走,带着球儿到处游。”并适时地渗透动作要领,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中乐,教学过程既有趣又有效。但在教学中也会出现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盲目地追求有趣却忽略了有效。如,一名体育教师在执教水平二(四年级)《立定跳远》一课时,在教授完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后,设计了连续跳过障碍(小垫子)接力的游戏比赛。游戏方法是先用刚学的立定跳远动作技术连续跳过2个障碍,再向前快速跑10m绕过标志跑回,与下一名学生击掌,依次进行。此游戏的活动目的是巩固刚学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但教学中学生为了求快,有的单脚跳、有的跨过障碍,完全没有运用刚学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去完成跳过障碍的过程。整个游戏教学过程虽然有趣、学生热情高涨,但技能动作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真正有效的课堂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而真正有趣的课堂又有利于有效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抓好课堂学习保障》一文中指出,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抓好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保障,即从学生“学准、学会、学乐、学热”4个方面抓起。因此,笔者认为这“四学”也应是有效课堂的表征,也是评价课堂是否有趣和有效的主要依据。
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预设与课堂生成无限接近是广大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着挑战和创新。正如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一次一年级的体育课上,笔者讲解、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后,便组织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性练习。突然,1只青蛙从草丛中跳了出来,顿时,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们都拥上前去围观,笔者当时想立即上前制止,但灵机一动,青蛙的跳跃蹬地不是和立定跳远的蹬地动作相像吗?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青蛙的蹬地跳起。然后组织学生模仿青蛙有力地跳起,笔者则在一旁进行动作点拨。就这样,学生们较快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真想不到1只“惹祸”的青蛙,竟帮了教师的大忙,使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面对教学出现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要敢于打破原有预设的计划、因势利导,对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调整,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資源,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就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反之,则相反。如,在一节水平二(四年级)《快速跑》的公开课上,在听哨声分批次练习环节时,前排的学生在奔跑中掉了红领巾,教师视而不见,照常发令让后面的学生跑出,致使有的学生踩着红领巾跑过,还有的就跳过或绕过红领巾向前跑,直到下课,这名教师也没意识到,这样组织教学,不但学生由直线跑,变成了曲线跑或跳着跑,严重影响了技能教学效果,还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时机。
3.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学成为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但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学内容选择随意化、运动技能教学淡化、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化等,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也指出,当下体育课堂还存在“三无七不”的现象,“三无”即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七不”即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奔跑。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现象是体育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表现,应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彻底改变。体育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让体育教学回归本源,彰显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性与核心素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二、树立“四种意识”
1.角色意识
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应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教学的控制者转向为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动力之根、活力之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凸显体育文化的魅力,站在儿童立场,当好“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像大朋友一样引领着学生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一同感受着体育课堂中的喜怒哀乐,为体育课的高质量运行奠定基础。
2.目标意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广大体育教师应要增强三维目标意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失任一维度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鉴于此,广大体育教师首先应掌握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深入分析学情,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对应要求,制订出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然后把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教学环节的目标,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指向性与目的性,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如,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成直腿坐》一课时,首先安排了“低头看天”的游戏,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低头,然后再积极启发他们在“低头看天”的基础上用什么办法能够最快地滚坐到身前的体操垫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到像球似的向前滚翻比跑过去坐着更快,从而体悟到只有低头、团身才能向前滚动的动作要领。此时再通过看教师的正确示范,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再引导学生下颌和膝关节夹手帕进行两手撑垫蹬伸和前滚翻成直腿坐练习。整个教学过程给了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把首次发现权留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资源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教师已经不再是课程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设计者和开发者。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要提高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譬如,笔者在教三年级《快速跑——起跑》内容时,开发了“抓地老鼠”体育游戏,即将3m左右的橡皮筋一头固定,另一头绑着沙包视作“老鼠”。学生2人1组,一人拿着绑有沙包的一端拉至6m左右的位置,一人同向站在旁边做追“老鼠”的准备。当拿沙包者发出“预备-放”的指令时,追的学生要用最快的速度启动向前跑出去抓“老鼠”。学生“玩”得兴趣盎然,在游戏中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又发展了学生快速启动向前跑出能力。此游戏是笔者学校开发的体育校本资源橡皮筋系列游戏之一。这类系列体育游戏的开发,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需要做一名“有心”的教师。如,一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第1课时的《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时,由于学校操场只有2副单杠,教师就充分利用操场上水泥做的乒乓球桌和旁边的与乒乓球桌差不多高的水泥台阶,让学生手撑边沿进行练习,体会原地跳起收腹含胸、直臂顶肩支撑的动作。这种利用资源的意识和操作行为,既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又能克服心理障碍。
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出现较大的改观。当然,体育教师在利用与开发新体育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生活经验、安全、可接受性等方面的因素,提高其利用价值。
4.差异意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关注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执教(水平二)四年级《后滚翻》一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了先练后教的教学方式,促使每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能得到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先讓学生自主尝试后滚翻,然后根据能力进行分层,即A层为能独立翻过去且能做到团身紧、方向正;B层为能独立翻过去但团身不紧,后倒展髋;C层为翻不过去的。接着给各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学练,A层学生练习后滚翻+跪跳起或坐位体前屈+后滚翻等;B层学生练习大腿和小腹之间夹着纸团后滚翻;C层学生安排了在斜坡板上练习,降低难度,在他人帮助下从高处往低处练习后滚翻。最后进行分组展示挑战晋级,各层次学生在展示中达到高一层动作标准可晋级。但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在认识与操作上也会出现偏差。如,一名教师在上《跳上成跪撑——跪跳下》一课时,仅关注了器材的分层,设置了高低不同的4组跳箱,而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性别、个子的高矮等能力水平的分层考虑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实施差异教学着眼点应该更多设计为以学生能力分层为主。让关注个体差异成为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贯彻和努力的。
总之,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力把握和树立上述的“三种关系”和“四种意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依据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与技能水平,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每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得到最优的发展,帮助他们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于素梅.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学习保障[J].中国学校体育,20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