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气氛,创造精彩课堂
2018-06-11朱钧安
朱钧安
【摘 要】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课堂环境、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关键词】主动参与 问题情境 课堂活动
在社会变革的今天,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影响,知识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但未来教育过程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人。为此,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人人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我们目前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
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不仅是学习数学结论,更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课,完成布置的作业,考试考出好成绩,而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对流。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因此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古人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教师应注意适时、适度,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如“好极了”“真不错”“你想到了老师前面”等或一个轻轻的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热烈专注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使学生进入你情感的怀抱,这时学生会没有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吗? 其次,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对于敢大胆想,又超出了你设计范围的学生应在给予肯定鼓励,同时恰当引导,不要简单斥之为“你错了”“怎么想的”。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解方程X2 - 2X=3,大部分学生都知先移项,再因式分解很容易得到答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却是这样解:X(X - 2)=3×1或X(X - 2)= (-3)×(-1),由第一个式子解得X=3,由第二个式子得到X= - 1,这样也得到方程的两个正确的解,大家都知道不移项就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大忌,于是笔者让这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同学们讨论这种解法,尽管说不出解法正确的理由,但都认为答案是正确的,笔者也表扬了他的创造发现,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一般的方程也都能用这种解法?这时学生特别活跃,举出了很多的方程不能用此法来解,因此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还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去探讨:具有怎样特点的方程才能用这种方法解?得到了不少好结论,更重要的是,那位没认真听讲的同学参与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第三,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不要总是只抽举手(或成绩好)的学生发言,而对那些不举手(或存在犹豫心)的學生却鲜少问津,长久如此,课堂气氛会因失去依托而变得冷清,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就不高了。因此应给与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再次为了成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平时,师生情感的交流、民主相处亦是实现课堂主体性参与的平台。例如,在课间、闲暇时候和学生一起谈谈心,说说笑话,摆摆龙门阵,一起游戏,消除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情感,学生亲近你,接纳你,信服你,主动参与便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二、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于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情境。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要获取某种知识,就要把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领略学科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充分发挥问题的独特诱导力,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问题情境,首先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参与者,但在一次次 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须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渐次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主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
三、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能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的环境,学生才可能人人参与,然而教学要求却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集体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因没有能掌握某个知识点而不能参与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能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提高。
同时,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另外,除了师生讨论外,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允许生生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学生更易主动参与其中。
因此,教师若经常性地创设有一定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浙教本第四册《§13.5平行四边行的判定》例1的教学:
题目为:已知:(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E=D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在引导学生完成证明后,我设如下问题:若把条件BE=DF去掉,另添什么条件能使原结论仍成立?让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很激烈,这时教师四处巡视,了解讨论程度和进程,并为遇到困难的小组作参谋,学生得到很多自己认为满意的条件,笔者要求每小组选一个最为得意之作发言,典型有以下几种:(1)BF=DE;(2)AE⊥BD于E,CF⊥BD于F;(3)AE,CF分别是∠DAB,∠DCB的平分线。然后叫其他小组任选一题加以验证,由于可以对同学进行评价,学生的主动力参与热情很高,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只要把上述条件转化为BE=DF即可,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重要的化归思想,也开阔了思路,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能有不同的发展。
又如:在学习第三册《§9.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2》时,我先展开一个纸剪的三角形(如图5),然后撕成两部分(如图6)
问:若再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怎么办?
学生被问题广泛地调动起来,沉浸在对问题的热情探索中。于是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有的认为只需第一部分;有的说只需第二部分;有的认为必须把第一、二部分再拼起来……众说纷纭。但学生在互相争论、说服的过程中,逐渐都悟出来了:只需第二部分,并发现一个三角形只需角边角确定,它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这时让学生翻开书看判定公理,学生兴奋地觉察“我发现了公理啦!”,这一小小的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它足以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喜悦而倍受鼓舞。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愉快的心情中顺利的接受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改变那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状况,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到豁然开朗,从而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增强参与热情,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切磋、研讨,提高学习效率。
四、开展数学活动课,发挥数学学科优势
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形态,从参与角度讲,活动课具有一般数学课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编拟数学问题、数学调查、撰写和宣讲数学小论文等等。因此教师若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教材内容,定期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促使学生认识数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和开展数学活动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數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数学通报,北京:数学通报编辑委员会,2004年第12期
[2]郑洁,中小学数学,北京:北京报刊发行局,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