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应怎样为人师表

2018-06-11李国胜王亚娟许志武孔祥海任涛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身教高校教师榜样

李国胜 王亚娟 许志武  孔祥海 任涛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现状,从不同维度论述高校老师为人师表的五条途径,指出高校教师应让“师表”成为习惯,应“师范”,甚至“世范”。最后指出:既当科学家又当教育家,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终身职业理想。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师表;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270-03

【问题的提出和简析】

华中师范大学不久前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现状》的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师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物质,价值追求功利化倾向明显;重业务,理想信念需要更加坚定;重教书,育人意识淡化;重个人,师表作用不突出。本文主要针对第四个方面的问题,谈谈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一重要的师德修养内容;“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为学生学习、效法的表率和榜样。

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榜样教育特别是身为人师的教师榜样教育,与教育效果之间呈现深度的正相关性。榜样教育,特别是以教师自身的言行作为榜样的教育,可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只有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做出榜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现在的青年学生身体成熟先于心理成熟、智商水平高于情商水平、感性多于理性、效仿能力强于鉴别能力,他们信任教师,甚至模仿教师。教师的品德和学问,甚至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孔子的“万世师表”就是对教师榜样作用的高度概括,说明教师的“师表”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中外在显性的东西的关注和模仿比其内在隐性的东西更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关注和模仿本质的和抽象的内容更多一些,教师的学术造诣和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更强大、更深远一些。

教育的直接感召力来自教师的以身作则;教育的无穷力量来源于身兼“双专业”高校教师的为人师表。

【问题的解决措施】

1.高校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认识到“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不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迷失方向,才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冲昏头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做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教育现实等诸多因素的渊源,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教师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世界观、人生观等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作为学生“领航员”的教师,其世界观、人生观如果不正确,教育的结果很可能是反面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义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导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

由于教师的社会心理角色和职业角色形象在人们特别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一旦教师的社会表现与学生的期待相悖,會引起学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泛化”到对所有人产生不信任感。

人的语言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教师“语言美”,是“言教”的具体要求。教师美丽的语言,能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言语可以被模仿,教师美丽的语言,成为学生的“临摹”的“样板”。

在谈到教师的角色模范时,曾任康奈尔大学校长的罗德斯说,在师生教学关系中,始终存在着使人改变信仰的危险。接受公平和公正理念的约束是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教授既要成为专业角色模范,也要成为个人模范的原因。因为即使是在最正式的讲座中,教授的态度、行为、性格、热情、敏感、公平、客观和表现都反映出其个人的本质。在每一次会议上,通过每一次讲座,他或她都作为一个模范在展示着,或支持或反对某种个人观点。(节选自[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2.高校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教师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思想品德不良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这种教师是不能培养出合格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不懂文明礼貌的教师也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甚至影响学生的品行,妨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每一个教师成为他的学生的榜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热爱知识,不知疲倦地探索求新事物。

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但取舍能力较差。大学生过多地凭兴趣、教师榜样或从众心理进行甄别和选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可见,教师的一切言行品行,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私事。

教师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是教师师表的基础。教师应强化“师表育人”和“人格榜样”意识,加强“人格魅力”修养,不仅成为学生为学的榜样,而且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

3.高校教师务必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出榜样

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习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学习;另一条是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由此可知,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无言之教”,足见亲身示范作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要求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已要先拥有、先学到、先做到。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为人师表的体现,是最有感召力的。一次,我带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一到现场,我没作任何过多要求就首先干了起来。看到我身先士卒,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干劲十足,很快完成了任务。

“身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自己首先做到;不能做的事,教师应当首先不做。为了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和自身安全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时,就应该首先带头按安全规范正确着装,戴上安全帽。

“身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仪表美”。“仪表美”要求教师做到:衣着大方得体、仪表整洁干净、表情自然亲切、风度自信儒雅、气质优雅端庄。

教师的“身教”还应关注一个“性别角色身教”问题。男女性别的正确社会角色定位,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对学生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身先士卒,作出榜样,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和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身教重于言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通规律之一。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为了让学生摆脱“手机控”,不做“低头族”,教师应率先垂范,要摆脱电子化浪潮的裹挟,至少在学生面前“抬头挺胸”“控手机”。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说教是解决学生成才和成长问题的唯一方法,他们过分依赖言语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因素。根据“镜像神經元理论”,我们找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生理学依据,学生自己看见了什么,比教师教他什么更重要。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否微笑、动作姿态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待人接物、人格修养,都是不言之教。这也印证了英语了的一句名谚:“Example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4.高校教师务必学识渊博或技艺高超,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美国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倡导者班杜拉(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理念。观察学习也称为模仿学习,指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social context)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和模仿,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理论”同时告诉我们,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均能被学生模仿。

班杜拉的研究团队同时发现:如果榜样是行业专家、长相宜人者、社会身份地位较高者以及掌握学生权力者,那么学生更可能注意效法和模仿,能让学习更加有效果和高效率。因此,教师应以身示范,向学生展示人师的行为和态度;重视人师的榜样引领。

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学术水平这两个因素与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对年龄越小的学生,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比学术水平的影响力大;对年龄越大的学生,学术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比教学方法的影响力大。

学高为师,教师必须拥有先于人的学术造诣。教师严谨治学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和文化,能使学生见贤思齐,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维持学习持之以恒的动力。

“临摹寻好贴,学生求高师。”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特别是在技能操作层面,没有教师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精湛的技能技艺,就没有学生高水平技能的养成。教师无才,犹如刀剑无刃。

5.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正义感,率先垂范于学生

儒家经典《礼记》中道:“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无数事实表明,若教师对教育工作专心致志,“敬而亲之”,诲人不倦,则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也会一心一意,“亲而学之”,学而不厌,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现代认知心理学上也揭示了一种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即教师的“源知识”对学生的“目标知识”发生“正迁移”的现象。这里的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包括情感、动机、兴趣及行为方式等领域。

优秀教师代表李先盛,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最后倒在讲台上,以身殉职。他的这种教育情结,高扬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也是教师学习的楷模。相反的,有人却对工作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行为的直观“参照物”。由于教师的“权威效应”,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行为标准和规范,甚至经常成为学生的行为目的。

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已毕生的精力,是教师美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外在表现。

高校教师应成为建设、维护“公平、正义”社会的中坚力量。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应有的学术正义感,不敢表达科学观点,屈服于利益欲求,甘愿成为权力或权利的奴隶,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已经成为毁损师表“美貌”的“毒药”。

【结论】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教,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处世方法、学术风范、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教学热情、风度气质、衣着打扮、人格魅力、道德情操,都会被朝夕相处的学生效仿。作为人民教师,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决不能无意“伤师表”,而应有意“师表之”,甚至让“师表”成为习惯;决不能“失范”,而应“师范”,甚至“世范”。既当教育家又当科学家,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终身职业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建设精神文明的生力军。大学是社会公共良俗的最后一道防护墙和道德高地,大学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应以优秀教师高尚职业道德为标杆,不可触碰职业道德底线。作为教育最高层面的高校教师,应“理性而非感性”,要“自觉而非直觉”,“全方位而不只在教学中或只在校园内”为人师表。让“师表”之镜照亮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潘晓良,郑莹.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

[5]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叶浩生,曾红.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对身心二元论的超越[J].心理科学,2013,36(5),1230,1236.

猜你喜欢

身教高校教师榜样
高校芭蕾基训教学中“言传”与“身教”重要性探讨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