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创新发展路径
2018-06-11杨颖
杨颖
[摘 要]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校应当加强创新工作,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创新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 键 词]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创新
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创新,要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入手,不断调整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培养。
一、融合琴房与舞台教学
声乐教学的主要阵地便是琴房,艺术院校拥有可供教师授课以及学生训练的专业琴房。艺术院校专修课程以小课为主,普修课程以大课为主。琴房的面积普遍较小,并且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仅有一架钢琴和少量桌椅,学生在琴房中进行学习会自然地产生压抑感。声乐专业的学生在琴房中唱歌时无法找到真实表演的感觉,因此练习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长此以往,学生若习惯了这种单独或者少量人员表演和欣赏的环境,那么当学生站在舞台上时便会产生恐惧感,表演效果也会随着声音效果的改变而出现极大的问题。
因此利用琴房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声音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练声和歌曲的学习。在锻炼学生声乐能力时,必须使用舞台,将舞台与琴房教学相融合,让学生适应舞台环境。无论是舞台的视角还是舞台表演时的声音效果都应让学生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行真正的表演时正常发挥。声乐教学中应当以琴房教学做为舞台教学的基础,以舞台教学对琴房教学进行拓展。
二、融合钢琴伴奏与伴奏带
声乐课程中,教师已经习惯了使用钢琴伴奏,这不仅是一种习惯,同时也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传统。钢琴伴奏与人声相结合,在琴房中或者在音乐厅中都会呈现出非常古典的效果,不会产生金属的喧嚣,观众也习惯了这样的声乐表演方式。但纯钢琴伴奏下进行演唱的教学形式十分枯燥并且单一性过强。很多晚会中或者在室外表演时,无论采用怎样的唱法,钢琴伴奏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而伴奏带便成了主要形式。如果学生习惯在钢琴的伴奏下进行声乐表演,那么当伴奏方式发生了变化后便会出现非常强的不适应,甚至无法抓住节奏。
声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做好创新和改革工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不应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国情的不同,民众的审美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在我国大多数的民众更加喜欢观看晚会类的热闹节目,而并非典雅的音乐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就业趋势,重视学生的表演能力,将钢琴伴奏与伴奏带做好结合工作,做好学生的外场表演能力培训,使学生既能适应小众的表演也能满足大众表演的需求。
三、融合清唱与麦克风
声乐教学中,传统美声唱法的学习中并不使用话筒,在歌剧舞台上演员完全依靠技巧对演唱进行支撑,要将歌声传递到每一个位置的观众耳中。但当前国内的文艺晚会中,麦克风的使用在美声唱法中也十分普遍,民族与通俗唱法对麦克风的使用更加常见。麦克风在通俗唱法中至关重要。因此,很多歌手在进行演唱时并不会使用公用麦克,而是选择私人订制专用的专业麦克。现代高效声乐教学中仍然以清唱为主,对麦克风的使用仍然较少。高校声乐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必然要走向舞台,因此必须加强对麦克风使用方面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中麦克风的使用。这样便会在需要使用麦克风的舞台表演中更加快速地适应,并且能够熟练使用麦克风,保障表演质量。
四、融合小课与声乐实践
声乐小课不仅包含一对一的教学,同时还包含了练声与识谱。琴房教学便属于小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并不存在其他的声乐效果。声乐实践课程包含模拟演出以及歌剧和音乐剧的训练。一般而言,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咏叹调或者歌曲的创作。咏叹调仅是歌剧的小部分。通过声乐实践课的训练进行歌剧的排练,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声乐时只进行咏叹调的训练是完全不够的,必须锻炼学生的声乐技术以及舞台表演能力。当前的艺术院校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声乐表演的机会较少,本科生与研究生将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毕业独唱上,日常学习中并没有过多的机会进行演出,缺少舞台经验,无法通过舞台得到更好的成长。因此,学校应當积极地举办各类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为学生创造登台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平台。
只有符合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能力成长的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教学方式。艺术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基础,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与专业技术水平,做好教学创新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芳.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室内乐课程构建探究[J].音乐创作,2015(6).
[2]徐建,刘琉,胡家玲.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课型改革[J].民族音乐,2007(5).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