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时空意识及经典品格

2018-06-11蔡宁李剑欣

名家名作 2018年9期
关键词:张若虚陈子昂时空

蔡宁?李剑欣

[摘       要]时空意识,是人们始终关注的哲学命题,诗歌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一面镜子,诗人们对于时空的感怀与思索也势必渗透其中。而唐代诗歌中,由于其时空意识体味得更为强烈和透彻从而具有了经典品格。

[关  键  词]唐代诗歌;时空意识;经典品格

时空,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埋头于个体生命的时候我们或许全然无察,而当我们一旦抬起头来,放眼天地古今,会突然发现自己在时空面前竟是如此的渺小。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时空,就成为人们始终关注的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而这种关注,一定会带入唐代诗歌之中并被强烈地表现出来。

一、时空意识的人文内涵

时空,在中国古代是用“宇宙”一词来表述的。“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但在中国人看来,时间与空间又是浑然一体的。孔子《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已见时空意识的端倪。并且孔子是处在“空间”之中咏叹“时间”,由“空间”的变动,而感到“时间”的流转。可知中国文人的世界,时空意识出现得很早,而且从来都是时空统一的。

应当说,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如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就表现了人类对时间的好奇和渴望战胜时间的强烈愿望。道家的修道炼丹、封建帝王的祈望长生,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我生命时空局限性的困惑和试图突破这一局限的要求和欲望。如果说,诗歌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一面镜子,那么敏感的诗人们对于时空的感怀与思索也势必渗透其中。

追溯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关于时间的基本表达。虽然只是对时空表象不自觉的表达,但已经不难看出诗人们对于时空的敏感与专注。之后,诗人们对时空的关注一如既往并一往而深,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说在现实之中,无数个个体都是偶然“被抛”在空间和时间之流中的孤独者,那么,对空间和时间的抗拒和忧患便成为千古诗人集体性的精神创痛,所以从本质上说时空意识是一种文化意识、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在一定时空维度里对自身价值的观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空意识也在中国文人、诗人的心里不断激起更为丰富深沉的波澜。

汉末魏晋,是一个肆意挥霍、践踏生命的蛮荒时代,诗人们在经受苦难和折磨特别是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倍感生命的短暂与可贵,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敏感和迫切去探究生死和宇宙的奥秘。因此,感慨时光的飘忽不返、叹惋生命的短促无常自然也就成了汉末魏晋这一历史时期诗歌创作中突出的共同主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希,……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曹植《赠白马王彪》)在与天地、金石、四季等自然物象的对比中,诗人们那种人生如行客般匆促,像朝露般短暂,若飙尘般淹忽的顿悟、叹惋和感伤,表达了魏晋诗人对人作为一种个体存在的短暂和脆弱的清醒认识及悲凉的感慨。其中虽有及时行乐的消极和悲观后的放纵,被后人嗤之以鼻。但以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看,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表面看来似乎很无知、很愚昧,很腐败、很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深刻地表现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以及人们在刚刚摆脱了经学桎梏时的那种新鲜的心灵感受,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思索和发现。

二、唐诗时空意识

魏晋之后,进入大唐。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和中国诗歌的巅峰的唐代诗歌,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时空意识?

1.对有限与无限的冲突、永恒的无解话题的延续性思考,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人的价值意识在悲壮与自豪中强烈苏醒。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在政治上具有卓越的才华,却未得到武则天及长官重用,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它凝结着多少悲壮的历史故事,熔铸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思古幽情。当诗人独自登临,极目四望,身边是高台悲风,眼前是旷野茫茫,神思徜徉中,宇宙的空阔刹那间激发起诗人对自我存在的顾怜,时间的无限顿时勾起了他的身世之慨。往事重现心头,积淀于心的仕途的失意,历史兴亡的反思,壮志难酬的痛苦,世道坎坷的体验,都恍如狂潮般汹涌而来。此时此刻的陈子昂,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万种情思就如火山下的熔岩喷薄而出,化为几声宇宙时空的浩叹,在这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从何而去的时空里,一种响绝人寰、摒尽今兹的伟大孤独感喷薄而出——与前代相比,陈的时空意识中有了比前代诗人更为丰富进步的东西,这种进步就表现在:在对有限与无限的冲突、永恒的无解话题的延续性思考的基础上,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使人的价值意识在悲壮与自豪中获得强烈苏醒。

2.人与宇宙的紧密契合,人心与自然的和谐。陈子昂之后,唐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位优秀的诗人,出现了一首同样十分优秀的诗歌——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歌以诗情、画意、哲理的巧妙结合与统一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一首绝唱。其中,尤以蓬勃欣慰的宇宙意识令人耳目一新。闻一多说它实现了“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无限的天地中,诗人由衷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终极性追问,这是对一个极富有哲思性的元问题的思考与追问——张若虚,以一个诗人的身份,承接了一个哲学家的任务;《春》以一首诗的肩膀,肩负起了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两句诗,十四个字,完成了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性思考和叩问。更让人惊叹的是诗人接下来的自问自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此,张完全超越了之前所有诗人的时空观念,以青春的激情放眼人类历史的长河,体察出宇宙浩渺无限与代代人生相伴相依的身影,由此而获得了无限欣慰、爽朗的宇宙时空观——这是唐人面对诺大时空诺大宇宙的一种诗化的强烈的信仰表达。这一信仰的核心即是人生虽有限却可以通过无限的哲思与响彻天地的爱心超越苦难,完成与天地的相伴——这不仅是“少年式的憧憬”,更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精神在盛唐来临之际焕发出来的年轻的生命光华,是诗歌传统、儒家经典信念、佛家色空意境和民间文化,借诗人张若虚之手弹出的一声妙响。

张若虚之后,唐诗历经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虽诗歌主题有所不同,但时空意识在诗歌中始终明显突出。如李白作为盛唐代表以强烈主观意识对自然时空进行错综性措置,并以其特有的醉态诗学思维,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诗酒风流来超越生命局限的更加壮浪澎湃的时空认识。

其代表作《将进酒》诗歌开篇虚空落笔,气吞山河。前两句展开空间,从天的角度,将万里黄河一览无余。后两句展开时间,从人的角度,将人的生命见证于青丝白发。二者都用夸张,却反向使用,于一擒一纵之中把握宇宙人生瞬间与永恒的本质。生命的旋律充满强烈的悲郁感。

全诗在线索上时空错综,在情感上高低起伏,但本质上,它表达了李白在醉态狂幻的情绪激流中对生命宇宙问题的思考探索,即以壮思超越烦恼,以诗情穿越时空。在唐人及中国诗歌的时空意识中,具有空前的开放性、开阔性,成为唐代诗歌甚至中国诗歌史上关于时空意识中一道最绚丽的彩虹、一声最嘹亮的高歌。

总之,在约300年唐代诗歌中,时空意识一直是一条清晰明朗的线索。从陈子昂时空意识的苏醒到张若虚时空意识的确立到李白时空意识的错综和超越,呈现出唐诗特有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也展示了唐人精神、思想的不断成熟与深入。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极高的文学、哲学价值。

參考文献:

[1]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蔡宁(1964—),女,汉族,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李剑欣(1972—),女,汉族,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媒介管理。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猜你喜欢

张若虚陈子昂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陈子昂毁琴成名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生命意识
怀才不遇陈子昂
陈子昂摔琴传诗
《春江花月夜》“月”意象及“神秘”诗境刍议
王小奇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