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人》在古琴演奏中的“忆”境表达探究
2018-06-11卢婷婷
卢婷婷
[摘要]古琴曲《忆故人》表达了诗人在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思念和回忆好友,从而产生触景生情、感伤情怀的音乐场景。文章从音乐结构、旋律特征、节奏中分析了该曲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在演奏中借鉴“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琴乐美学观点,阐释出该曲在古琴演奏中的“忆”境表达。
[关键词]《忆故人》;古琴演奏;“忆”境
一、《忆故人》的音乐特征
古琴曲谱《忆故人》又称《空山忆故人》《山中思故人》,记载于晚清咸丰年间,流传于蜀地的《荻灰馆琴谱》,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乐曲描绘出山中朦胧月夜、潺潺溪水间,抚琴者思愁别绪,想起友人,想起曾经过往的人和事,思念的心情越发强烈,迫切渴望倾诉表达的心境。曲作者多愁善感,追古怀今一发不可收,不知其心思的人怎么能理解他呢?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清澈梦幻,引子婉转低回,主题动人深情,似春雨惆怅缠绵,似骄阳温暖恬淡,似秋风自省安宁,似冬雪清雅高洁,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出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琴者在寂静中演奏此曲,品琴者在“忆”境中触发出对亲友的思念与诠释出“最是思念意缠绵”的感受。
(一)音乐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单声线状音乐特点,古琴曲的内容思想感情发展决定其曲式结构和音乐发展,众多古琴作品的音乐风格可以相同,但是绝少有音乐结构是相同的。根据《今虞琴刊》的曲谱版本,乐曲由六段构成,包括A、A1、A2、B、B1、B2、B、入慢、尾声。旋律重复数次并不是音乐再现,不代表音乐的主题,而是乐曲音乐的发展与递进,以此推进音乐内容。重复再现的旋律,让人体会缠绵不断、依依往复之感;重复出现的歌唱性旋律,起到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的作用。乐曲包括两个主题变奏。A主题为第一段第一乐句,它以泛音开头做引子(见谱例1),第二乐句装饰Al主题(见谱例2),音乐上表现曲作者波动的情绪,第三乐句对A2主题进行变化,音乐中描述曲作者开始的回忆。B主题发展的段落为第二段,音乐进入之后层层递进加重曲作者思念之情。第二段以扩充前部、紧缩后部的手法形成第三段,即是主题B1,音乐将情感推向高点,并以温柔婉转的情绪回归。第三段以变奏的手法形成第四段,即是主题B2,运用了开头撮和反撮、抓起的演奏技法表达内心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见谱例3)。第五段重复主题B,旋律中明显感受到曲作者情绪下落。第六段是主题延伸,情感上掀起波澜,掀起乐曲新高潮,随后推出指法,把二弦和七弦同时带起并托出,并一点点收回情绪,情感恢复平静。尾声以回归泛音,与引子泛音的呼应而结束。
(二)旋律特征
《忆故人》乐谱以商调式旋律递进发展,旋律婉转而优美,形成气韵相连的音乐语气。散板是中国音乐特有的写作手法,有构成气、韵、情、境的中国风格音乐气质。第一段泛音后三个乐句的散板仿佛行云流水,把人引入回忆的意境。第二段三度跳跃,旋律婉转而低回,表达曲作者波动的思绪(见谱例4)。第三段主题旋律向上发展进入高音区,节奏拉宽,充满明亮而开阔的感觉,精巧而轻盈的泛音和欢快的短乐句让人心旷神怡。第四段以连续撮音进入全曲高潮,旋律含蓄低沉,随后以“注”过渡回归主题,律动渐强。第五段是第二段的再现,旋律平和、淡然。第六段前部分,以音色渾厚低沉的徵外音居多,后部分以清新飘逸的泛音,表达曲作者无边的愁绪渐渐归于无奈与平静。整曲旋律古朴流畅,呈线形上下飘动,让人在“忆”的情境中浮想联翩。
(三)节奏特征
《忆故人》以慢板速度演奏,层次变化的技法勾勒出思念、回忆的心境。第一段(引子)以犬附点泛音开始,速度以中速为主,营造空山幽谷、孤家寡人的静谧氛围,随之三个变奏乐句以及延长记号和装饰音为旋律增添了色彩,以慢速表达出曲作者沉思之意。第二段是回忆主题,速度放慢,以附点与切分节奏交融,表达曲作者思念的复杂心情。第三段是回忆的发展,以拉宽的节奏及稍快速度表达曲作者徘徊叹息的心情。第四段是全曲高潮,音乐内容发生了起伏性的变化,以稍快的速度演奏,体现了曲作者含蓄与爆发的矛盾心情。第五段回到原速与第四段形成对比,音乐情绪由迫切地思念转换为伤心地思念,4-6小节对前两句进行变化重复,以突出此时此刻伤怀之情。22-24小节,连续的虚掩、带起,跳跃性节奏(见谱例5),形象地表达了曲作者回忆友人的思绪在夜风中飞扬。25-27小节连续强撮的技法(见谱例6),生动地刻画了关山万重,梦魂难越的意境。最后一小节,由七弦带起、散勾二弦同声的技法,让无边思念的气氛弥漫在夜色中。第六段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节奏上同样使用了第一段的散板创作手法,前半部分节奏可以稍略自由,后半部分泛音节奏须稳定、规整,强弱关系上,最后一个撮音要弹弱些,表现惆怅的思绪渐行渐远。
二、《忆故人》的“忆”境表达
借鉴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赢所著《溪山琴况》中“左芟其荆棘,右熔其暴甲,两手应弦,而又务求上下往来之法。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婉转动荡,无滞无碍”。这段文字详尽地说明了古琴演奏技术的重要性。“要之,审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古鬯,心手自知,未可一一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这段文字有力地说明了古琴演奏不单只有技术,还需要演奏艺术,把音乐表现得细微精致,以感动与触及人的内心深处,达到“超然”的境界。《溪山琴况》作为最具代表性研究琴乐演奏技艺美学的论著,从“弦”“指”“音”“意”的相互作用与关系中,阐述了琴乐审美境界。在《忆故人》演奏中借鉴“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琴乐美学观点,正确阐释其在古琴演奏中的“忆”境表达。
(一)弦与指合
弦与指合即古琴演奏中演奏技术必须达到娴熟自如,包含“欲顺而忌逆,欲实而忌虚”“古琴真趣,半在吟猱”,这都是古琴在弹奏指法上的要求。古琴演奏强调声韵融合,“声”指“按”和“弹”,属于实音,“韵”指按弹音后手指往返滑动、震颤,出现的滑音,属于虚音。“吟猱”指演奏中手指往返滑动、震颤,往复延绵的微弱旋律在吟猱呈现,以空虚、缥缈、幽静、圆润、清雅的艺术魅力,让它与实音之间形成韵意,使古琴音乐形成动静相间的节奏、散中有序的节拍、高低有致的旋律特征。《忆故人》具有声少韵多的艺术特点,从技法开始就以“回忆”点题,为呈现“忆”境做了铺垫。在演奏中,左右手应相互配合,右手勾、踢、抹、挑等指法所弹奏的弦,音色要求明亮清晰,左手吟、猱、注、掐、起等技法要配合右手,弹奏的速度与力度要恰到好处,弹奏出所出音弦悠长的韵意。
(二)指与音合
指与音合即古琴演奏中演奏技术要符合音乐作品要求,“细辩其吟·以叶之,卓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这是古琴演奏在音乐处理中的要求。《忆故人》音乐内容以“忆”贯穿全曲,由“忆”到“思”再到“想”,全曲弥漫着惆怅的思绪,因此在古琴演奏中要把吟、猱、注、勾、挑、泛音、散音、按弦等技法按照乐曲的意思融合于曲谱旋律中,让音乐具有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的处理,让所奏的音乐符合音乐的章法与语气,能正确呈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三)音与意合
音与意合是古琴演奏的审美境界,演奏者“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的演奏艺术来感触自己和品琴者内心深处幽深的情感,让其感悟到弦外之声、声外之意,弦外之境。古琴弹奏是一种境界,赏琴也是一种境界,演奏者用心抒发,欣赏者细心阐释,一呼一应,即像春秋时期伯牙为钟子期演奏《高山》与《流水》,子期能深刻领悟伯牙演奏的意境,伯牙欣喜若狂,感叹寻觅到理解自己演奏的古琴音乐的人。《忆故人》音乐呈现回忆、思念、感触的情境,演奏者与欣赏者内心要深刻感悟才能领会此刻情境,它需要演奏者与欣赏者双方共同达成审美共识。古琴演奏与欣赏《忆故人》的旋律,要通过内心想象、联想、记忆来体验“忆”境,让审美主体内心情感,即感知、想象、联想、意象、意念得以重组,同时引发回忆、思念的内心震撼。
(四)赋诗弦歌
唐代詩人王维所做《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文人墨客崇尚抚琴作诗的场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以琴会友、以琴作诗、以诗作曲。古琴音乐具有叙事、抒情的特点,散发人生哲理与文人情怀,从古琴曲分析来看,很多古诗词与古琴曲紧密相连,以思念为主题所创作的诗词有《送元二使安西》《江城子》《沈园二首》《诗经·绿衣》。古琴曲《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所做《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而谱成曲,充分表现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竹里馆》前两句描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啸声,与《忆故人》中泛音中所刻画的琴音独坐空山中,树影婆娑、清幽泻地的场景脉脉相通,入调之后的长吟更是与“弹琴复长啸”浑然天成。后两句描写空山不见人的情景,与《忆故人》一个人深深思念友人,孤独的情景相互呼应。因此,演奏《忆故人》时可以通过深入理解与“思念”相关的古诗词内容,通过朗读古诗词感受充满失落和惆怅的心情,“赋诗弦歌”感悟古诗词与古琴相辅相成的艺术气质,完美诠释《忆故人》的“忆”境。
三、结语
《忆故人》在古琴演奏中的“忆”境表达,应该在古琴演奏技巧和内心审美中体会,在古琴艺术琴道、琴品、琴境、琴德、琴韵中领悟,从“忆”境中深刻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体会睹物抒情、品琴恩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