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约深美 再铸辉煌
2018-06-11水利肖惠芸侯道辉蔡央钟峻程
水利 肖惠芸 侯道辉 蔡央 钟峻程
[摘要]2018“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8年5月29日至6月2日在南宁隆重举行。通过与“中国-东盟音乐周”重要领导、组织者——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侯道辉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周指挥蔡央教授,“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作曲家钟峻程教授,就东盟音乐周的幕后组织工作、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更好呈现“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风采。
[关键词]东盟音乐周;组织者;访谈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由广西艺术学院于2012年发起创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经过七年的历练,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模式,并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和文化盛会,齐驱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并称为中国三大音乐交流平台之一。“中国-东盟音乐周”以促进东盟十国音乐文化交流,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2018“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8年5月29日至6月2日在南宁隆重举行。会议期间,特邀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侯道辉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蔡央教授、“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及著名作曲家钟峻程教授,畅谈本届音乐周的台前幕后。
访问者提问(下简称“访”):作为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您是“中国-东盟音乐周”组委会副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见证了东盟音乐周的成长,请您谈谈音乐周的创办和广西艺术学院何以创办这一盛会,以及我们的优势在哪?
侯道辉教授(下简称“侯”):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世界有影响需要有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来支撑,我校每年举办“中国一东盟音乐周”,是实现办学目标的生动实践。首先,音乐周向世界宣传了我们学校。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作曲家、演奏家(包括东盟国家与欧美国家)莅临音乐周,这对我校宣传办学成果是一个机会。其次,对我校学科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每年我校老师都要创作出一定数量的作品参加音乐周,近几年,每年都有二十多部(首)作品参演,这些作品包括交响乐、管弦乐、民族乐器、重奏、独奏等,这就激发了我校老师的创作热情。如果一部作品创作出来后未得到演出的机会,全部都锁在抽屉里,那它只能成为废纸。音乐作品只有在舞台上呈现,才能完成作品的最后创作。再次,提升了我校师生的表演能力。每年师生们要参加交响乐团、民乐管弦乐团、合唱团的新作品表演,有些作品演奏和演唱难度很大,但师生们完成得都很好,演奏、演唱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最后,音乐周给我校带来许多音乐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音乐创作变化发展的最新讯息。可以说,我们在音乐周所呈现出的成果都是我们国家顶尖作曲家创作出的最新成果,所以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学术前沿的信息。这一系列活动,对我校的音乐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在全国的学科评估中,我校音乐舞蹈学科获到B级的好评,全区有8个B级,我校就占了其中两个(音乐舞蹈学与设计学,我校美术学获得了B+的成绩)。这说明我们学校在全国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是三个学科多年努力的成果。影响力靠多方面的积累,人才培养、科研、创作、表演、交流、宣传等,所以说东盟音乐周的活动对我校影响很大。
“中国-东盟音乐周”起始于2012年,在此之前我校是见不到这么多的大专家、学者、作曲家来访的。而自从有了音乐周这个平台后,我校才有这么多机会,让老师同学与国内外的大作曲家和大演奏家们交流学习。
此外,从地域来看,我校有两大优势。优势一:广西有壮、汉、瑶、侗等12个世居民族,音乐资源非常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我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凸显广西的民族特色;优势二:我区毗邻东盟国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国等,而且在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方面有相通性,我们一定要用好地域优势来发展我们的学术研究。
访:“中国-东盟音乐周”走过了七年,业已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三大音乐节之一,期间可有困难?您对未来音乐周发展有何计划或前瞻设想?
侯: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紧张,但经过沟通与解释,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也向他们表示感谢!
因为今年我校与上海音乐学院成功申报“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举办权,申办的成功确实是令人振奋的事。说明我校东盟音乐周得到世界音乐学会的认可,也得到上海音乐学院的认可,愿意同我校联合申报音乐节,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将是我校东盟音乐周一个新的起点。
这一届音乐周设菲律宾为主题国,请了菲律宾大学民族乐团来表演,他们还捐赠了乐器。今后每年都设一个主题国,逐个国家来邀请,这样彼此的交流会更深入,更集中,更凸显东盟音乐周的特色和亮点。今后在曲目策划上应该有更高标准,要考虑风格的多样性,使整个演出质量更加高要求,在组织服务环节也要更精细周到。比如说,一个音乐会时段太长会导致观众坐不住,下一次我们会考虑观众能承受的时间安排曲目,全面考虑得更细心周到。在论坛、活动策划、钢琴作品和乐评比赛评比这些方面更加细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继续抓好我校的创作,培养人才,鼓励师生创作出有思想高度、有温度、有情怀、制作精良、接地气,经得起专家、观众、市场检验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们学校在创作上需更多力气去研究,能反映我们当代正能量的生活,用观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来写的作品。
访:学术高峰论坛是“中国-东盟音乐周”为当代音乐发展和研究开辟的学术阵地,您能谈谈这次论坛给您留下印象较深刻的发言吗?
侯:我觉得今天高峰论坛上叶小刚教授讲得非常好,他说:“在创作上一定要经得起观众、专家、市场的检验”,我觉得这点说的非常好。我们东盟音乐周的目标是鼓勵创新,鼓励新音乐的创作,叶小刚也就此给了我们一个建议:要挖掘中国一东盟文化题材。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作曲家写了中国的华工在美国工作的历史题材。那么,我们那么多华工下南洋是否也可以挖掘?”音乐一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他又为我们举例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和《松花江上》这些音乐题材。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火热生活的新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正在迈向强国的历程当中,我认为在这其中就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我们现在就是要扎根生活来反映我们民众的真实感情,在技法上要经得起观众、专家、市场的检验。他还希望我们的音乐周要有意识推动主题创作,展现优秀的作品,要有赤子之心(对祖国、民族的爱)、高格之心(高标准、创作演奏精良)、超卓之心(广泛视野、追求卓越)。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希望我校师生的作品能扎根生活来反映当代民众感情,用观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来写,所以需要推动这类型的作品,使我们的创作更加丰富、有温度、接地气。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教授在此次论坛上对我院发出邀请,希望我校能为明年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蓉城之秋-国际音乐节”献演,我校很希望能通过参加这个音乐节进行学习交流。会上,林戈尔教授为我们介绍四川音乐文化产业,四川省政府为四川音乐学院花重金投资打造音乐文化设施,这次川音即将举办的“蓉城之秋一国际音乐节”为九大音乐院校的音乐节,如果有机会,我们学校可以组成一个团去演出,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也是展示我们学校风采的机会。
访:作为一名学生代表,最后我想代表莘莘学子问您:关于音乐周,您有想对音乐专业学生和广大广艺学生嘱咐的话吗?
侯:期待我校作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学能够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建议大家多听大师们的作品,博采众长,打好基础。鼓励探索有情怀、扎根大地、受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果我们的研究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将大力推荐,如果在下一届音乐周能够有机会拿出一部研究生的作品,我建议用我校的交响乐团演奏。所以,我要为作曲系研究生们出一道题目:把握好创作中的度,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又能为大众接受的作品。我将建议下一届音乐周可以由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演一个专场,专门演奏本科生、研究生的管弦乐作品,期待同学们能拿出好的作品展示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风采。同样,也期待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们,应用好“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丰富的大平台,尤其是学音乐评论与鉴赏的研究生们,为东盟音乐周写出优秀的评论文章奉献给大家。
对我们广艺学生,首先,非常感谢我们的志愿者同学们自愿来服务东盟音乐周,这个音乐周活动长达一周,在不停课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得兼顾排练和学习,民乐团的同学从五一节就开始牺牲休息时间来加班加点参与排练,他们是很辛苦的。但作为一个学生,能够参加这些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过程,同学们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大师们的作品,虽然很累,但机会很难得。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动力,抓住“中国-东盟音乐周”“艺博会”等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其中,多听多看多思考,培养自己多方面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访:“中国-东盟音乐周”自创办以来,您认为音乐周给我们学院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蔡央教授(下简称蔡):东盟音乐周创办至今已有7年,我依然很清楚的记得2009年我与钟峻程老师去中央音乐学院演出,演出结束后同我们的好朋友刘顺老师一块吃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担任此次东盟音乐周闭幕式音乐会指挥),刘顺老师给我们建议:“总是跑那么远参加演出,倒不如自己建一座庙、一个码头,让别人来你这烧香、停靠,何况你们占据东盟这一大地理优势。”回来后,我们便开始准备音乐周相关筹备工作。第一届规模很小,做一个尝试,没有邀请外面的团,开闭幕式皆由我来指挥,中间有几场小的音乐会也是我们演奏,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第二年,逐步有了国外的团体、作曲家参与其中,一直做到第七届,成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的场面、国际影响力都是相当大的。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力是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国内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到我们这里来展示他们的成果,这个平台不仅展示国内的成果,还有东盟各国的参与。东盟各国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具有举办大型音乐节的能力和条件。因此,通过我们的东盟音乐周的平台,让大家来展示,把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带到中国来交流,对他们来说何乐而不为。东盟音乐周这个平台,主要是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但是我们觉得还不够。欧美是音乐最发达的地区,音乐周要有国际影响力不能抛开欧美地区音乐家的参与,因此,我们每一年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欧美乐团和作曲家参与到音乐周中。如,今年有来自莫斯科、美国、卢森堡等欧美国家所带来的室内乐团音乐会,往年我们还邀请了加拿大、波兰、捷克、瑞士等。邀请这些发达地区的优秀演奏家、作曲家,让他们既能看到我们国家的音乐,也能看到东盟地区的音乐,也使大家能看到更高水平的欧美现代音乐,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拓宽我校师生的视野,师生们在家门口、在眼前就可以看到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
访:我校师生们积极参与到音乐周中,您对他们有怎样的评价,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及其建议与希望。
蔡:我觉得我们学校有很好的传统,每一年志愿者报名非常踊跃,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所做的工作非常的认真、细致,责任心非常的强。整个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都非常顺利。如果说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学生自身的问题,一是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另一个是参与翻译工作的同学缺乏专业性,有很多同学不是学音乐专业的,在与作曲家、演奏家交流的时候,表述不够准确,特别是对音乐术语不熟悉。而对于这些同学来说,我相信通过此次音乐周的志愿服務经历以后,他们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比如,那天我碰到一个影传的同学,他从来没接触过音乐,对音乐丝毫不懂,他很为自己能够参加这次东盟音乐周而感到骄傲,并把工作中的情况分享给同学们,同学们都很羡慕他能和那么多音乐大家在一起。他虽不懂音乐,但通过此次锻炼却学到很多音乐词汇,懂得了一场音乐会是经过无数次辛苦的排练以及作曲家、演奏家反复雕琢,才最终呈现给大家一场精彩的演出,这也意味着这位同学无形中学到了音乐。所以,我觉得音乐周对我们整个学校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也是与我们的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分不开的。我对他们的工作是绝对点赞的,只是希望他们今后在英语水平上有所提高,能够在我们东盟音乐周这个国际交流平台中受益更多。
访:请问蔡院长,在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到来之际,对我院的人才建设方面有没有什么展望与建议。
蔡:这次音乐周结束后,我们会马上做一个总结。从明年开始,我们就要为2021年的“世界音乐节”做准备了,不仅是对乐器设备采购、作品收集、演奏水平的提升等做前期准备,还包括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等。由于是三年后,所以对志愿者的培训,主要还是以一年级的学生为主,加上研究生。志愿者会也将分成不同的组别,如接待组、翻译组、采访组等,为2021年进行一些骨干的培训工作。东盟音乐周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它对我校音乐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去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时,结业论文写的就是《“中国-东盟音乐周”助推音乐学院特色发展》,文章对推动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等学科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办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每年我院青年教师参演的作品质量都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音乐周中不仅是作品质量提升明显,在演奏方面,我们广西的交响乐团、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室内乐团以及参演的师生们都有很大的提高。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东盟音乐周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不可能有这样明显的进步,所以音乐周对学科建设的助推作用是非常强的。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到自己与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访:请问蔡院长,这次为了东盟音乐周的演出排练历时多久,您是如何兼顾教学与排练的?
蔡:此次音乐周的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我们只排练了一周,但是,作为指挥,排练只是指挥工作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分析总谱,也就是读谱。读谱对于指挥来说非常重要,我读谱的时间也差不多一周,如果是我的工作很单一的话(光是指挥),读谱可能用不了一周时间,但是我现在白天有其他的工作,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在东盟音乐周之前,我指挥了一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原创歌剧的首演和录音,5月6日才结束,歌剧演出结束后又赶去越南,了解越南国家交响乐团排练情况,回来以后我就马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快把音乐会所有的谱子读完。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专业教师,同时兼任乐团的指挥工作,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再加码的工作了,每天的工作完全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读谱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每天至少要读到凌晨两三点钟,开始排练时,针对排练中出现的问题回到家里还必须不断的看谱,做各种记号,提前将第二天所要排练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排练时告诉演奏家们。另外,我还需要上课,音乐周期间我基本上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停课状态,因为学生在忙演出,我也在忙演出和接待,只能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作为一个二级学院领导,担负这样的工作其实会受影响的,所以我现在上音乐会越来越少,过去我几乎每个月都有音乐会,现在只能参加一些比较重要的音乐会,其他的都没时间去做。
指挥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大家看着很光鲜站在台上,所有人的眼光聚焦在指挥台的位置,手上的动作很潇洒,不同的声音随着指挥的手势一下子流淌出来,这让人感觉到特别兴奋。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作为一个指挥在下面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读谱、分析,甚至要把整个总谱背下来,谱台上的谱子只是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大部分乐谱都要记在脑子里面。指挥现代音乐,特别是新作品,结构比较复杂,调性、旋律性没有那么明确,乐队很难去记忆,完全是靠指挥提示,所以,就要求指挥对总谱非常熟悉,不能有错误。
访:我们的东盟音乐周如何做到国内外交叉传递,把外来的带进来,把本土的传出去?
蔡:今年音乐周邀请的国内外专家有200多人,很多大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这个平台影响力足够大,所以许多作曲家愿意拿他们的作品过来展示和交流。今年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这两个院校,他们把最好的作品、最有特色的节目带过来举办专场音乐会,去年有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每年我们自己也有许多作品参加展示,但与其他院校的作品相比确实有差距,在创作力量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重点打造一些有地域特色、风格突出的优秀作品,让其他院校“我要拿回去演,成为我们音乐会的节目”。目前,我院作品到其他地方交流的还比较少,只有偶尔一两部作品被别人看中,大多数作品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因此,利用“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推出高质量作品,让具有我们地域特色的作品走出广西,走向世界,也是我們的目标之一。
访:请您给有志于参与音乐周的莘莘学子一些建议。
蔡:首先,你们作为音乐学的同学,我建议大家要练好内功,一定要去学一门乐器,掌握乐器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方式,同时,也要掌握一些作曲的基本知识,了解音乐的基本结构,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缺乏深度,文字上写得很光鲜,内容却很空洞,无法把音乐内容真正的诠释出来,不具备说服力。现在一些音乐学的同学在这方面还有缺失,我也希望音乐学的同学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演奏出来是什么感觉,才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其实,很多音乐评论家本身就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写出的评论才能做到准确、到位。现如今,很多音乐评论是不痛不痒的,基本上是只说好话,不找问题,更不敢客观的去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音乐评论对于推动音乐创作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每年都在做的东盟音乐周的当代音乐评论比赛,我们本校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上还有待于加强,因为音乐评论的比赛比较少,举办这个比赛就是为了给我校师生一个交流学习机会。与全国各地的评论家同台竞技才会发现差距在什么地方,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报名,踊跃参加,特别是音乐学系的同学们。
最后,“中国-东盟音乐周”是学校的一件大事,郑校长在今年两会时强调我校的发展理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东盟音乐周,只有我们学校有,别人没有,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强项。在去年教育部本科和研究生评估中,所有的评审专家对我们的东盟音乐周都特别感兴趣,觉得我们做得很成功,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为中国与东盟各国音乐家的交流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所以,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特色,做精做强,让音乐周的影响力覆盖面更大。
关于东盟音乐周我还想说明一下,我们举办的音乐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不只是单纯演绎现代作品的,除了现代的作品,我们还有很多传统作品,很多东南亚各国的民间表演形式。去年我们邀请的东盟十国乐团以及今年的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演出的作品都是传统的,很有地域特色。参加的乐团有管弦乐团,也有民族乐团(开幕式管弦乐,闭幕式民族管弦乐)、混合乐队,但是这个音乐周毕竟还是专业院校举办的活动,学术性是一定要有的,技术上占有很大比重的,这也是我们办节的特点,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音乐学院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单位,尝试新的音乐表现方式,探索新的音响途径,也是我们的责任,但是这种尝试性作品不能说我们听不懂它就要去排斥它。现代音乐发展在欧洲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也有很深的土壤,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欧洲听现代音乐作品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我们这里很多人认为,现代音乐“只有院校弄,只有专业的人士听”,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欣赏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是习惯问题,传统音乐注重旋律、调性的发展,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现代音乐它是很具象的东西。比如,传统音乐要描写一个云彩,可以通过一段旋律来表现,让你感觉到蓝天白云。现代音乐通过不同乐器的音响、和声等手段描绘云彩在飘动,一会儿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一会儿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非常具体。其实,音乐对事物的描述是多维度的,都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大自然所有的事物,揭示人的一种心情。所以,我们的老师、同学们都应该去接触一些现代的作品。学习音乐的人不应该太保守,不应该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类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里,凡是音乐都要去欣赏,去了解。现代音乐把很多很难的技术运用到表现音乐思想和内容,所以演奏、演唱这类作品是非常难的,从技巧、调性变化、节奏变化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老师、学生接触这些现代作品之后,从技术层面、视谱能力、视唱练耳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明显提高,演奏过现代作品的人,回过头再去看大多数传统的作品,就会发现比过去轻松很多了。
访:您作为“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请您谈一下当时创办“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目的。
钟峻程教授(下简称钟):最初目的是想更多展示自己的作品,看到别人做音乐节能够呈现很多作品,自己刚好热衷于创作,为了推广作品,就想做一个这样的活动。适逢2009年去“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音乐学院的刘顺教授跟我和蔡央院长说:“为什么不自己建个庙,让别人来这里烧香。”正是这句话,成就了我们的音乐周的开始。第一届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及研究生们呈现一些新作品,做了五场音乐会,规模虽小,但起码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创办过程中,我们在逐渐壮大自己各方面的实力与声誉,架起与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交流的桥梁,这无论是在促进我们自身创作还是宣传作品等方面,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并且让全中国、全世界的朋友觉得我们这个地方值得来,也玩的开心。
访:请问您认为“中国-东盟音乐周”成功举办七届,它最大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什么方面?
钟:最大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切人口,切入的比较好。我们广西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能够抓住自身的地域优势,越南跟我们比邻,来回会很方便,所以这次越南交响乐团能来参加开幕式,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也正是因为这个地缘优势,使得我们在办音乐周的时候,可以代表着中国。我们国家音乐的中坚力量在北京、上海,也很有幸得到了北京、上海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乐意跟我们一起交流,使我们的腰杆子硬了,可以说代表中国。如果我们只局限在广西东盟或者是南宁东盟,我们就称之为“中国东盟”,是没有意义的,既不会得到别人承认,我们自己也“玩”不下去。真正想做好东盟音乐周,一定是需要真正的代表中国,全世界觉得东盟音乐周名正言顺,愿意参与进来,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实质更重要。
第二,我们音乐周之所以可以在短短七年内得到这样长足的发展,跟我们学校以及我們音乐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强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学校和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协助,使我们的音乐周在整个举办、组织上,都让人耳目一新,别的不说,我们的志愿者就会让来参加的所有人大吃一惊。志愿者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学校给的相关政策,比如给所有的人创新学分,无疑是给了很多人鼓励作用,这就证明学校支持的力度,证明学校很重视这个事情,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学生确实也可以在整个志愿者活动过程中锻炼自己,虽然很累,但我相信过后,学生们自己会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无疑是得到了一种锻炼和提升。
最后,我们音乐周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每场音乐会场场都会满座。对于作曲家也好,演奏家、歌唱家也好,希望更多的人来听他们的音乐作品,看到这种场面都会是很兴奋,所以这也是我们音乐节非常重大的一个特点,我们也会很自豪地跟他们说,在我们这里开音乐会,会有很多的观众。场场满座,这也是体现我们音乐周举办的成功之处。
访:钟老师,昨天开幕式上所呈现的您的作品《尘III》,您能分享一下选这部作品在开幕式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意义吗?
钟:这个曲子是今年寒假写的,每年我都会写东西,写完东西就想把作品呈现出来给大家,关于《尘III》,我的理解在节目册上已经写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也好,人类生存的一种感受也好,像类似于这种感受,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我们始终都会面对的,这也是一个永恒的,需要我们去发掘的一个主题。当然,还有很多的主题需要我们发掘,所以很多实质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究。
访:首次设立音乐周主题国是我们本届中国一东盟音乐周的特色之一,请钟老师谈一下本届音乐周由菲律宾担任主题国国家以及在今后如何加强主题国有何未来设想?
钟:一直以来,“交流跟融合”是我们音乐周永恒的主题,但像东盟博览会他们设有主题国,我就想我们也向他们学习一下,恰好上次去访问菲律宾时,跟菲律宾达成了一个协议,所以就由他们担任本次音乐周的主题国。这样一来,菲律宾的活动就变多了,专门设立的菲律宾乐器展、主题国论坛、两场音乐会以及散落在各场音乐会中的他们的作品,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也变大了。主题国的好处就是呈现了富有特色的东西,像开幕式中菲律宾音乐与我们广西民歌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很有兴趣,很新颖。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要坚持下去,明年越南或是印尼,请他们来组织相关活动,关注点会更在他们国家身上,今年菲律宾总领事也来了,说明他们国家也很关心这个事情,很重视这个活动。其实,大家对文化的交流,音乐传播上的交流非常重视,所以这也是我们好的一个优势的地方。
访:您作为广西艺术学院代表成功申请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的举办权,请问钟老师您对未来东盟音乐周的举办,进而成功举办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有什么计划或建议要谈一下?
钟:首先,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我们学校与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共同获得了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的举办权,那我们最近这三年需要做很多工作。虽说现在“中国-东盟音乐周”,号称是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共同形成了中国当代音乐的三大品牌之一,但实话说我们的软实力还是弱一些,比如说作曲、演奏、演唱等。在这些演绎方面,北京、上海本身就有很强的力量,这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些问题是需要长时间去解决,但我们如果不在这方面多做努力,我们音乐节的质量就很难再突破,很难更上一层楼。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的要求是很高的,全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来到这里,自然会很挑剔,如果我们做的不好的话,对我们以后的影响肯定很不好,所以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好在北京的叶小纲教授和上海的温德青教授都对我们支持很大,他们不仅仅代表个人,其实也代表了北京、上海和全中国音乐界对我们的支持。
其次,“中国-东盟音乐周”已经走了七年,到2021年是第十年,也是挺值得期待的年份。对我个人来说,东盟音乐周一定是我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可以说,我之所以能够在全中国、全世界音乐界有这么多大师级的音乐家朋友和有着一点的影响力,是东盟音乐周给我带来的。我作为创办者之一,并不是说随着我年纪渐渐增长,音乐周将来就不存在了,可以说我们所开创的这一切,就是在为年轻的作曲家们铺路,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会上有不少的年轻作曲家都在不断的展示他们的作品。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我相信我们的东盟音乐周,一定会越做越好。并且在我们学校的支持下,音乐周会对我们音乐领域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因为音乐周使我们整个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像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很多的地方艺术院校甚至很多专业音乐院校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很羡慕我们。尽管目前我们软实力方面有所欠缺,跟北京、上海相比有所差距,但我相信在音乐周的推动下,不仅学校会慢慢的吸引人才促进团队的建设,而且我们通过东盟音乐周这个平台,高跟低的一种融合、交流,一定会达到一种大家相等对待和水平接近的一种局面,是我觉得音乐周应该把握的一个事情。
总的来说,音乐周的举办对我们学校,当然对我个人也起到了很大促动作用,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珍惜这种时代机遇。既然音乐周已经走了七年之久,并且呈现给大家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全体的人应该团结一起,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深信所有参与的人都会从中受益的。对于我们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来说,在活动中能够直接接触到各国出色的音乐家,并从中得到交流学习,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提高,这些东西上课其实都是学不到的,倘若没有这种交流,那我们可能永远只是井底之蛙。通过这种交流,使我们打开眼界,对专业上也会有所帮助。在外面听到很多的声音也是夸赞我们志愿者的,甚至成了我们音乐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个在全世界都没有的。我参加过很多的音乐节,没有一个音乐节可以做到像我们这样能有这么多的志愿者投入这个工作,而且是充满热情、不知疲倦地工作。其实这段经历对成长会有所帮助,无论你在哪里工作都会是你人生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参加志愿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很感动志愿者的存在,希望我们能够成功顺利的将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举办成功,继而在世界新音乐节的带动下,我们能够再拔高一个台阶,接着往前走,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