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初中学生肥胖运动干预成效研究
2018-06-11缑奇锋王润平
缑奇锋 王润平
摘 要:探索初中学生肥胖产生的原因,为初中学生的肥胖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兰州市选择10所初中二年级全部在校肥胖学生(1411人)为研究对象。并以学校为单位对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785人)、对照组(626人)各5所学校。干预组对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6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干预组身高、腰围和胸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对肥胖中学生的减肥有一定作用,运动干预的负荷量对减肥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兰州市 初中生 肥胖 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247-02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愈演愈烈。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引发了高血压、高血脂、自闭症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兰州市肥胖中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探索少年儿童的减肥模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兰州市四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选取教学环境、学生背景相似的10所初中学校(随机分为对照组5所、干预组5所),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全部在校的肥胖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中干预组(785人,55.6%)、对照组(626人,44.4%);男生(769人,54.5%)、女生(642人,45.5%)。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生活环境、家庭收入、父母肥胖率等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干预前对受试学校、学生和家长均签署了安全保障书。干预后,对受试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等身体形态进行测定,又对受试对象的50m跑、肺活量和脉搏等进行了测定。
1.2 方法
1.2.1 访谈法
采用与受试学生、家长访谈交流的方式,了解受试对象的生活情况、身体和心理反应。
1.2.2 人体指标测量
采用仪器准确测量实验前后受试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等各项身体指标,采用同一方法测量实验前后受试对象的50m跑、脉搏和肺活量等各项生理指标。各项指标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3 肥胖评价标准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是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数字。
1.2.4 运动干预
干预组的5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实验,干预过程:(1)按运动项目制订干预计划;(2)培训体育教师;(3)学生选择项目并由体育教师指导。
1.3 统计分析
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运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情况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重、身高、BMI、腰围、肺活量和50m跑等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运动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情况
运动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体重、身高、腰围和肺活量上要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体重、身高、腰围、肺活量和50m跑等指标上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3 干预组的项目影响因素
干预组影响肥胖学生BMI减小的主要项目因素有中长跑、健步走、爬楼梯、踢足球和打篮球5项因素,其关联系数均在0.78~0.99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而健身操、打排球、打羽毛球3项因素的关联系数在0.47~0.56之间,其关联程度较小;其余因子:走路和打乒乓球的关联系数很小,认为对肥胖学生BMI值的减小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4 运动负荷对减肥效果的影响
实验研究发现运动项目不同、运动负荷不同,所达到的减肥成效也不同。选择合理的减肥方式和最佳的运动负荷,能有效的指导中学生的减肥活动。
以减肥效果BMI减小和BMI增大为因变量(BMI减小=1,BMI增大=2,BMI不变=3),以性别(男=1,女=0)、单次运动时间(<15min=1,15~30min=2,30~45min=3,>45min=4)、干预时间(<1周=1,1~4周=2,4~12周=3,>12周=4)、干预强度(<20%HRmax=1,20%-60%HRmax=2,60%~65%HRmax=3,>65%HRmax=4)等四个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减肥效果BMI减小和BMI增大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结果显示,单次运动时间30~45min、干预强度60%~65%HRmax和干预时间>12周是BMI减小的显著因素(P值均<0.05)。单次运动时间<15min、干预强度<20%HRmax和干预时间<1周是BMI增大的显著因素(P值均<0.05)。
3 讨论
当前,我国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兰州市作为我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对兰州市少年儿童肥胖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少年儿童的肥胖干预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待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少年儿童的肥胖预防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教育,做到合理膳食搭配,控制饮食,加强锻炼。避免单次运动时间过短(<15min)和运动强度不够(<20%HRmax)。在少年儿童的减肥方面,要做到培养少年儿童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活动氛围,使少年儿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运动时注意把握合理的运动负荷(单次运动时间>30min,运动强度在60%~65%HRmax的“稳定有氧状态”和持续时间>12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易军,冉清泉,付道领.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師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9):189-194.
[2] 祖晶.阳光体育理念下江苏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及影响因素[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4):97-100.
[3] 陈金鳌,蔡浩刚,陆阿明,等.少年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2):121-126.
[4] 王翎懿,王宏,管佩钰,等.基于学校环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0):1070-1073.
[5]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