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方向刍议
2018-06-11张振峰
张振峰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城市社区体育在城市群众体育工作中地位,并从从硬件建设、运行模式和实践方式上探讨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指出加速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 社区体育 群众体育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217-02
加速发展群众体育是城市居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优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城市社区体育将成为城市群众体育的终极落点,是体育工作者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贯彻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最前言、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1 加速发展群众体育是提高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
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给我国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这种变化趋势必更加明显,国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和生活方式优化问题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1.1 群众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体征就是生产领域的高度工业化和生活领域的日趋现代化,这对社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心脑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现代文明病”成为城市居民的三大健康杀手,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總死亡人数的92.06%。在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及国民福利的四大类八种负面因素中,各类疾病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负影响估计在1.08%~2.2%,排在各影响因素的首位。另外,老龄化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给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此可以看出:疾病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两打破化因素。面对亟待解决的这些问题,政府已经意识到全面健康是社会发展必须追求的国家建设目标之一,而群众体育无疑将成为促进全民健康最重要的手段。
1.2 群众体育是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
生活方式在社会条件的制约下,一方面显示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样式和方法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生活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消费观念和经济收入等差异,又会表现出生活取向上的个性特征,从而导致生活方式多元化和消费层次化。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不良生活方式以不同的形式大量存在着。借助体育手段能够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人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安适和更高尚优雅的生活方式。在第八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上,专家、学者们重申了“大众体育是个人、社区、社会安定幸福的基本要素,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主要致因”的重要观点。群众体育是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
2 城市社区体育在城市群众体育工作中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区对于城市居民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城市社区体育以它最贴近市民、最贴近家庭、最贴近生活的特点,成为新时期体育工作者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贯彻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最前沿、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如何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需要我们对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认真地研究,对其运行模式、硬件建设、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努力探索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方向。
3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中老年人为主体,以人缘、地缘为契机,以小型、分散、多样为主要形式,以健身、保健、娱乐、休闲和广泛参与、乐群交友为主要目地,通过非组织化的社区体育群团利用自然环境或辖区单位的体育场地自发组织开展。多在早、晚进行,一般以项目为群分,充分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点。
除此之外,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社区居委会每年还组织相关导向性活动,提供健身路径,小篮板等健身器材,方便社区居民健身。一些社区体育发展更好的城市,例如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已经开始尝试平民化体育的实现方式,即建立以公益为主,不以营利为主要目地的健身俱乐部——宣武区天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正处在一个由自发展阶段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让城市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方向
4.1 运行模式
今年来,和谐社会的理念渐入人心,以人为本思想也渐成社会主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其以人为本的本质,最能体现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以及时代进步,必将在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城市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政府来主导管理的运行模式仍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这也从客观上要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把握。在政府部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辖区单位甚至居民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区体育项目的运行模式也将长期存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体育社会化、体育生活化、体育产业化的必然趋势。
4.2 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历来是体育界的“软肋”。体育场地被挤占、挪用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高档体育场馆群众消费不起,学校的体育场馆群众进不去。因此,妥善解决场地、设施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到目前为止,已经通过在社区安装健身路径、小篮板、乒乓球台等措施解决了部分公共体育设施问题。通过开放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地缓解了场地不足的问题。但这不是治本之策,将来还要采取建设、开放、开办、合办、利用等多种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在开放中、小学校体育设施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层次的关于开放国有体育设施的立法。打破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部门所有制,推进国有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将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的组织,统一安排学校学生、职工与社区居民对体育场地的使用。
4.3 实践方式
(1)晨、晚练形式。
这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最普遍、最传统、最具生命力的实践形式。目前全国各地的晨、晚练点仍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晨、晚练点在各级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2)休闲、娱乐形式。
参与这种锻炼形式人群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安排上的随意性。这些人在空闲时兴趣来了就去活动一下,绝对不向晨、晚练点那样有人组织和发动,也不固定在早、晚进行,多表现为家人之间随意找块空地打羽毛球、在健身路径上活动一下腰身等等。这类人群的规模随着社区健身路径等器材的增加正在不断扩大,很有希望发展为体育人口的群体。
(3)经营性的球馆和各类健身俱乐部。
一些精明的商家看到体育产业化带来的商机,开办了一些经营性的球馆和健身俱乐部。他们在满足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居民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实践中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
(4)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以北京时宣武区天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代表的一种新型社区体育实践方式正在试点之中。这种由各级政府部门资助建立的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将在城市社区体育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将引导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
(5)科学健身进社区。
当前社区居民基本上时根据兴趣和已有的习惯选择参与何种健身活动,这一方面很难保证选择到最符合自身需要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健身进社区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将成为科学健身进社区的最佳载体,国民体制测试系统的运用将成为最佳途径。
让社区居民根据测试结果开具的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健身,一方面有效加快了科学健身进社区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实现了重大体育科研成果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转化,甚至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反馈得到的信息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测试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科学健身进社区不但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群众体育科学化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安君,王玉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4-26.
[2] 徐群连.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策略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6(5):18-19.
[3] 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50-52.
[4] 刘文华,陈东崗.中国城市体育发展趋势和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59-61.
[5] 刘平.中国社会现代化与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