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的研究

2018-06-11王乃茹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高职体育培养模式

王乃茹

摘 要:文章采用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知识构成、技能构成、实踐构成、课程架构与进程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预实训、实习、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养、创业指导、就业和(或)创业团队的组建方式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就业/创业规划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高职体育 体育保健与康复 培养模式 就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18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data method, research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sport health care and recover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goals, specifications, knowledge composition, skills composition, practice composi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proces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formation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covery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From the pre-internship, pre-employment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employment practice and entrepreneurial guidance, employment and / or entrepreneurial team form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ngle for the employment / business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powerful evide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sports; Sports health care and recovery; Training mode; Employment direction

1 研究现状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增设的新专业,是培养较系统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专业。目前,社会上对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了解较少,宣传力度欠缺,不能完全了解体育保健与康复的真正含义和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而如今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社区体育、体医结合等正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快速兴起的一些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目前全国部分高职体育院校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高等院校,目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还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够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强、部分课程设置与工作实际有所脱节的现象,对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对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向的研究成为该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掌握中医保健、康复养生和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教学、训练、健身指导、健康管理及社区保健、健康咨询、疗养院、康复理疗机构的保健护理和治疗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

2.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运动训练基地、健身机构、康复中心、体检中心、福利院、疗养院、休闲养生会所、营养及保健品行业、体育用品/器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在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膳食指导与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工作,具有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健身指导、保健康复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培养规格

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掌握强健体魄的科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保护健康和增强体质的表率;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具有从事各项保健康复和健身指导活动所必需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等。

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运动健身指导与保健康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运动项目中常见的损伤的现场诊断和处理方法;具备基础营养知识,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品等。

综合职业能力:具有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传统疗法、体疗的应用能力;康复理疗仪器的应用能力;健康评估与管理、运动健身、体适能测评和膳食指导能力等。

2.3 培养模式的知识构成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主要知识构成包括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职业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在理论知识的构成中要注重体现高职高专职业性、技术性的特点。

2.4 培养模式的技能构成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培养模式的技能课包括专业技能课和获取职业证书的支撑课程。

健身教练员、运动处方师、运动健康指导师不仅应具有体育健身能力,而且应当具有运动人体科学及医学基础理论支撑下的运动健身与康复指导技能。

当前全民健康的背景下,强调体育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在全国大中城市已普遍建立社区保健康复中心、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运動健康指导中心等体医结合机构。对保健康复对象的身体机能进行诊断,明确不同人群的保健康复目的,开出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应体现体育康复的鲜明个性和针对性。体育保健与康复的核心一般是根据机能诊断结果确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方案。

运动健身指导技能与保健康复的效果评价技能成为保健康复技能的首要构成,其效果主要是看其前后的反应情况及适应水平的变化。健身和康复前后的功能测定是效果评定是健身运动与保健康复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2.5 培养模式的实践构成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计划的制定围绕实践教学的内容,确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尽量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把一些必备的技能(如针灸、推拿、按摩、体适能测评、运动处方、膳食评价与指导等)教给学生。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基本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

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环节包括运动健身指导、健康评估、营养指导、保健康复、美容与化妆、服务与礼仪训练、企业体验与实训等。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环节包括专业实训、毕业实习与论文和企业实践、预实习、顶岗实习等。

2.6 培养模式课程进程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的执行是通过实施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导师制、选课、开放式教学培养模式(见图1)。

3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就业方向

3.1 实习前的预实习

实习前的预实习即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岗位轮换实习,初步了解和体验实习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后期的顶岗实习期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和学生自主选择做好准备。

如在实习前安排定一的时间在养生会所、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身场所、运动健康中心营养配餐中心等岗位预实习并进行轮换。要求学生要充分掌握各类运动健康指导和保健康复基础知识,了解各岗位所服务对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专业的服务,有利于学生选择相应的实习岗位。

3.2 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养

推行“双证书”制度,努力做到“课、岗、证”的融合。使毕业生既具备上岗的准入资格,又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融合。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使课程设置更合理,缩短了教学与行业、企业实践的差距。

对传统考核方法的弊端进行反思、改革,构建新的考核体系——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把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行业、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评价、技能考核及实习期间客户的评价等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相关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可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学生随时可以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可以在各种体育用品销售企业、保健养生企业、健身会所、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运动健康中心和运动训练基地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

3.3 就业实习及创业指导

就业实习不仅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对体育保健专业进行多个专业方向的探索,在体育保健专业内设置健身指导与保健康复等专业方向采用校内外健身实训基地、医务所及养生会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养与健康类的企事业单位等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多种机会。

在创业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创业教育缺乏,创业氛围不浓,创业技能欠缺等。专家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亟待强化创业型教育。

因此,高职体育院校在创业指导方面:首先,应设置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其次,是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奖励和资金融通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

3.4 就业团队

许多研究者都高度重视团队精神,把它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团队精神帮助大学生快速融入并适应社会,同等条件下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获得就业机会;相反团队精神较差的大学生,即使其他素质再好也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团队的建立可以从多个方面形成。横向方面是在同学间建立团队。如学院的09届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几名学生经过学院健身实训基地的实习及一段时间的培训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健身教练员团队。先后被浩沙、宝力豪等健身会所聘任为健身教练员,担任不同种类的操课教练岗位,这也就是团队精神的一种体现。11级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几个学生组建团队,开设运动康复中心,现已有4家连锁店。

纵向方面,往届生带动应届生形成团队。不仅加强了往届生在社会的公信度和集体团队的领导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在社会地位和人脉优势,把丰富的校友资源转化为就业资源。如09届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开设的养生会所,已与学院签约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直接招聘合格的毕业生为员工,拓宽了学生就业范围。

综合方面的团队是现今主流方法。由教师队伍中具有“双证”的良好师资带动学生组建团队,辅导学生的就业、创业的同时也开拓市场,建立院校企业和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

4 结语

本文从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构成、技能构成、实践构成、课程架构与进程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进程图。从预实习、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养、就业实习及创业指导、就业和(或)创业团队的组建方式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就业/创业规划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做到学习课程有依据,实习就业有岗位。建设多种渠道的实习基地和岗位,注重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主动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利用多种资源和人脉关系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团队,加强培训与交流形成默契协作。

参考文献

[1] 刘玲,黄超,时殿辉.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23(6):100-101.

[2] 杨鸣亮.社会体育保健康复方向的课程体系建构[J].体育科技,2007,28(1):15-39.

[3] 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111.

[4] 谢军,吴初竹,李学武.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51-52.

[5] 王次,农倪超.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93-94.

[6] 罗平,孙小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6):69-74.

[7] 钱应华.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2010, 31 (2):117-119.

[8] 张路萍. 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及可行性分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70-72.

[9] 陈元武,蔡仲林,黄元讯.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6(3):79.

[10] 陈佩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87-89.

[11] 季守祥,冯磊,李雅静,等.体育保健与膳食营养对老年人体质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5,18(5):9-10.

[12] 黄琴英.福州市10个社区健身活动管理工作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4):17-18.

[13] 覃荣周,王琪琳.体育保健專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讨[J].教育界,2013(3):167-169.

[14] 邢维新.面向市场,打造品牌,构建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4):34-35.

[15] 晏绍文.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与前景[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81-84.

[16] 张素珍,沈步乙.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1):78-81.

猜你喜欢

高职体育培养模式
应急逃生能力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浅析微课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