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2018-06-11张利
张利
摘 要:心理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要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本文对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一方面心理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再一方面可以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策略,一是加强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二是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三是根据比赛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心理训练方法。
关键词:心理训练 运动训练 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b)-0043-02
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专门的训练方法,来改变或加强运动员某一心理因素,以提高竞技状态和水平。在当前竞技体育得到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人类的生理极限。因此,人们开始转向心理训练领域,希望通过心理训练的手段来帮助运动员达到更好的竞技状态,获得更好的竞技水平。我国对运动心理训练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一些体育院校开始开设运动心理训练课程,设置专门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室,涌现出了一批运动心理训练方面的专家。高校作为我国运动竞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和输送途径,加强对高校运动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竞技状态,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取得更优异的竞赛成绩。
1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1.1 提高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及心理训练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使运动员获得并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在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最担心的就是发挥失常。运动员在竞赛中,不仅靠良好的运动素质和熟练技战术,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国著名运动训练专家提出,对于初级运动员而言,竞技发挥80%靠生物、力学因素,20%是心理因素;而高级运动员则相反,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学因素。心理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方面所起作用如下:一是可以控制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强度。高校运动员作为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参与比赛的经验不足,在赛前或赛中容易过度兴奋。然而心理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运动员身体能量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采用专门的心理训练方法,比如放松训练、比赛动机训练、自我认识训练法等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赛前及赛中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动机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二是可以挖掘心理潜能。我国运动心理学专家张忠秋教授提出,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战胜东道主并获得金牌,就是典型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中国女排心理上的发挥,就没有里约奥运代表团的精彩收官。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注意控制训练、正念训练、意志品质训练来挖掘运动员的心理潜能。
1.2 提高运动水平
心理训练虽然是从心理层面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但心理训练可以对运动员的训练发挥间接的作用,即通过心理训练的手段来加强运动员运动训练地效果,对运动员运动技战术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通过表象训练法帮助运动员快速掌握相关运动技术;采取放松疗法能能让运动员的肌肉和心理处于放松状态,快速地恢复体能,提高訓练的质量和效果。
1.3 促进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为运动训练、竞赛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促进运动员自身健康水平。但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训练作为对运动员运动心理、竞技心理进行训练提高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发挥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高校运动员长期进行艰苦、重复的训练,需要承受比常人大得多的运动负荷,在比赛中也会遇到很多压力、挑战,甚至挫折和打击,对其心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采用心理训练方法来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必要。运用心理训练一方面可以促进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比如采用认知训练的方法来帮助运动员养成积极、阳光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运动员消除心理障碍。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对自身的心理调节不好,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障碍,比如动机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饱和障碍、激活障碍、攻击障碍等。根据心理问题和障碍的类别,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心理训练的方法,帮助高校运动员尽可能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
2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应用策略
2.1 加强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
必须对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传统的训练理念和思想,树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关键内容。一是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帮助其对心理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让其在对运动员的训练中能自觉地采用一些心理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二是配置专门的心理教练,为高校运动队配置专业的心理教练,指导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三是设置专门的心理训练课程,针对一些常规的心理训练及高校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运动员有效调整心理素质。
2.2 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
心理训练的方法众多,调节的心理内容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选取的过程也不是盲目地选取,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根据运动员的个人实际情况,而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一是要对运动员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当前的运动水平和训练状态、个人目标、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等,在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之后,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训练方案,并发挥出实效。二是根据训练重难点进行心理训练,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从心理层面出发,采取合适的心理训练方法对高校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帮助其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2.3 根据比赛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心理训练方法
赛前、赛中、赛后,运动员的心理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且不断在发生变化。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对运动员状态调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赛前主要让运动员保持恰当的动机水平,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赛中主要让运动员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赛后主要让运动员放松心情,恢复体能。因此,在高校运动心理训练中,根据赛前、赛中、赛后的训练目的采取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全过程的心理训练,为运动员养成良好的比赛心理提供保障。
3 结语
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状态。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开展心理训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教练员、运动训练管理者及运动员本人需要认识心理训练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科学、高效地进行心理训练,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优异竞技成绩的取得。
参考文献
[1] 王朝金.探讨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9):45-46.
[2] 贺奇乐,卫廷,孙德乾.浅谈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5):104-105.
[3] 徐万彬.运动心理训练现状与发展动向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4):55-57.
[4] 潘志琛.竞技体育运动中心理训练方法的应用(综述)[J].体育科学,1988(2):69-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