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研究

2018-06-11李恒祥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发展策略

李恒祥

摘 要:本文在传播学的视角下对中小学武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三大传播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回顾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只有提升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地位,加强武术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模式,德艺并进,才能实现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振兴。

关键词:学校武术 武术教育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a)-0173-02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曾说过:“文化兴,则国运兴。”武术是中华民族幾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技艺,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兵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武术成为了通过身体习练方式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优秀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所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播成为研究热点。

1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困境

1.1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1914年徐一冰上书教育部提议将武术列入学校教育的必修科目,次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武术正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武术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发展近乎停滞。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只涉及武术中一些简单对抗内容。1961 年武术第一次以大纲形式成为教材内容,规定了明确的课时数和武术教学内容。1966年至1977年武术教育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的教材大纲中首次增加了武术攻防动作。改革开放以来,1987年,1992年和2000年的教材大纲中的武术内容不断被丰富,增设了武术器械、健身功法和自选套路等。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对学校武术教育更加重视,学校武术教育迎来良好发展机遇。2014年5月6日,国家颁布了《关于印发〈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通知》将武术段位制工作纳入了国家体育发展战略[1]。2016年国家公布《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加快《武术段位制》与《武术健身操》在校园的推广普及,推进武术列入各类学校课程[2]。

1.2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困境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2005—2007 年对全国中小学武术教育表明:仅有19.3%的学校实施了武术教学计划;79.7%的学校课外活动没有武术内容;9.9%的学校组织过武术比赛。从近些年的调查研究显示,现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大概只有29.7%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3]。“在中小学体育课上,武术沦为“教材有、课堂无”的教学内容”[4]。其中,武术师资匮乏现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比较严峻。

由此可见,武术虽然已经进入中小学校园,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武术教育面临着:“学生武术认知水平低”、“学生喜欢武术,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等现象。深入分析种种现象,当今学校武术教育真正原因要归结于,武术教育虽早已进入学校教育范畴,但并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始终依附于学校体育之下。使学校武术真正得到重视,改变其尴尬局面,突破其现实困境,必须从国家层面将武术提升到传统优秀文化高度,像国学、国医一样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2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传播者—培训在职师资,培养高等院校专业人才

传播者是传播要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播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来说,传播者就是现任中小学的武术教师和未来毕业的师范类或专业院校的武术专项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不稳定性,教师是他们人生路上的指路人。因此,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武术技术,还要有丰富的武术文化底蕴,以此才能成为中华武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针对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师师资匮乏,教学水平较低,高校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与中小学能力要求不对接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第一,招聘高校专业人才,提高福利待遇;第二,对中小学在职武术教师进行再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制定奖励制度,评选优质课程,树立优秀的教师榜样;第三,丰富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的课程,增加培养计划学时,要求不仅有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武术文化素养;第四,改变以武术竞技体系模式培养的方式,增加拳种培养模式。

2.2 传播内容—以学生为本,德艺双修

传播内容决定着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影响传播效果。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套路和格斗是武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武术教育内容既能传承武术文化,又能实现演练与技击并进。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内容,应以学生为本,优化套路增加对抗,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练习武术的攻防动作中学习到武术文化,没有文化滋润的武术技术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校武术教师在教给学生套路动作时,拆招讲解拳的动作的来历与功能,示范动作的攻防含义,以增加学生练拳的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不同,学习武术的动机也不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师针对学生设计不同的武术课程,例如小学生以武术操、简单的对抗游戏为主,中学生以拳种教学模式或散打等具有攻防对抗的技击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所包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此外,“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徳立,德为艺先”这些武德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武术教育要培养“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人才。正如楼宇烈先生所言,“一个对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解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没有自信心和自尊的人,是很难让他生起爱国心的。”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是教育的核心对象,培养青少年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途径。而以德育为先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学生通过接受武术教育,从习练武术技术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学生成为爱国自强,文武双全的现代人才。

2.3 传播媒介—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改变教学模式

中小学武术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上课就跟随老师反复练习生硬的技术动作,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也难以记忆,对此改变练习方式是吸引学生练习武术的途径之一。首先,通过观看武术影视作品,武书报刊,浏览武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武术比赛,武术表演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之中,自然就增加了学生练习武术的动力。其次,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学生易学易懂,适合中小学生练习武术套路和武术游戏,让学生从游戏开始一节的武术课程。最后,增加教学资金投入,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保障学生练习安全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在教学过程中统一服饰、器械,贯穿武术道德礼仪,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3 结语

从教育本质出发,以传播学的视角对中小学武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三大传播要素,分别提出不同发展策略,以实现武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更好的推广。中小学武术教育作为振兴中国武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必当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坚定改革路径使武术更好地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传播,弘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我国中小学生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9-130.

[2] 郑薇娜,王宏.“规划”助推学校武术践履文化使命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537-540.

[3]《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发展策略
论武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论素质教育视阈下武术教育的作用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武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