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视阈下武术教育的作用
2016-12-16郭通通周万辉
郭通通+周万辉
摘 要:从素质教育视域出发对武术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历经时代洗礼和优秀思想浸润下,其教育作用日益凸显。武术包含的技击技术和文化内涵在锤炼人的心理素养、提高人的可塑性、培养人的品质等方面均具有独特教化作用,武术以其包容性的特征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素质教育 武术教育 武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075—03
兴起于上世纪中后期的素质教育狂潮,在时代风帆的助推下历久弥新且不断深入,仍然是当今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命题。通过剖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提高国民素质,即身心素质及其他素质的结合;其次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即是国民可塑性的造就,可以多方面施展自己才能的储备;最后是人格品质的锤炼,此乃人一生都无法逃避的课题。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传统项目——武术,在经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动荡的沉浮和不同文化沉淀的熏陶下,已经茁壮成长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和文化表现形式,其所涵盖的内涵和多种教化作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需求多有不谋而合之处。本研究从素质教育要素,如心理素养的锤炼、可塑性的提高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等方面,来阐释武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为界定武术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新的视域。
1 素质教育视域下武术对心理素养的锤炼
心理素养,是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习得各种优秀素质的综合表现,决定着主体为人处世的风格和态度。《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表明了素养与能力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也表明素养是个人实现心中抱负的重要支撑。然而,当今社会因为小事而群殴同学并扒其衣物者的校园暴力屡见不鲜;因为老师或家长的训斥而轻生者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真可谓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种种现象,除却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足是致因外,很大程度上都归因于当今时代的年轻人薄弱、不堪一击的心理素养。
起源于人与兽、人与人搏斗的中国传统技击术——武术,走过了“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命的书呆子”[2]的军事武艺的时代,走进了和平发展的当今时代,同时也经历过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洗涤,借鉴并汲取了大量优秀的思想精粹“……包括借鉴其他某些文化领域的理论观念,但它绝不是简单的移植或搬抄,而是将这些理论观念经过文化整合后将其建立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3]而形成武术自身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方式和民族,以及由它们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4]武术文化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母体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但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将母体文化内化吸收并将其以独特方式呈现出来:武技——武德——武道,这样一个由技入道的修炼层级,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内涵。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武术在修炼的每一个层级都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依托,对习武者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洗涤和锻炼,使得武术人在长期的武术训练过程中练就了一副坚强的身躯和一个强大的心理。
武术人的武术生涯中伴有学习、训练和竞技等等过程,这是每一个武术人都无法回避的。“未学打人,先学挨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武术谚语表明,武术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同时也是磨练人的心态,培养其忍耐性和坚毅品质的过程。唐代诗人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拳打千遍,其义自现”等更加说明武术训练和成长的长期性。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就是训练人实战过程中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受对手攻防的支配,像平常自己训练一样,随意发挥自己的技战术,从容不迫,始终把握住主动权。这种状态的获取,不是一朝一夕所得,乃是在长期实景模式训练下不断成长起来的,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武术人的心理素养潜移默化地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改变着自己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进而完成自己心态的转变与升级。
相对于武术的训练过程,武术竞技的成败得失对于武术人心理成长更是其心路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武术竞技不仅仅是比武术运动员的训练储备,更主要的是比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古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说,但是也有“胜败乃兵家常事”之语。凡是参加武术竞技的运动员,都是经过训练的,他们能够上场参加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冠军只有一个。但是却不见他们因为失败而自暴自弃,相反,看得见的是他们因为心中的冠军梦而更加刻苦训练,淋漓尽致的展现顽强拼搏的精神。若不是有宽容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支撑,是无法做到这样看淡成败得失,一心追求强大自己的目标。
2 素质教育视域下武术对可塑性的提高
人的“可塑性”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有“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称的赫尔巴特在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可塑性”,论证接受教育的必要性。[5]那么何谓“可塑性”?《新华词典》给出的定义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影响下,某些性质能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新类型的特性。”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结合的完美化身,本身包含着教育性,同时也具有改变生物体某种性质的潜在能力。那么,武术对于人的可塑性的培养有哪些作用? 笔者认为,武术对于人的可塑性培养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武术运动锻炼了人的协调性,使其为转行其他体育项目打下良好的身体机能基础;二是武术运动所内含的文化和精神造就了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理性的心态迎接并战胜人生路途中的困难和挑战,展现出其强大的内在潜能。
武术运动是一种全面发展人体机能的综合运动,基本功中的“正踢、侧踢、里合、外摆、侧踹”等腿法无一不是活动髋关节的动作,同时也提高了武术运动员下肢的协调性。腰是运动的轴心,是每一项运动项目都必须重视的核心,而武术基本功当中的“叉步翻身、乌龙盘打”等动作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腰的灵活性,从武术谚语“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也可以看出武术运动对腰的灵活性的重视程度。“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外摆莲、旋子”等腾空动作又将武术运动员的空中本体感觉进一步提升,发展着其对空中动作的掌控能力。不同的武术基本功训练内容,并非是单独起着作用,而是相互照顾,共同承担着提高人体协调性的重任。简单的武术基本功足以发挥出武术运动能够更好发展人的协调性的功效,相对于更为复杂和难度更大的套路、格斗和功法的训练,对于提高人的协调性的功效更是无需多言。任何体育项目都要以协调性为基础发展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然而大多数运动项目对身体的协调性的要求并没有武术运动要求的高,所以武术运动员通过训练打下的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其日后转行其他体育项目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拳击是男人的运动”时常流行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其充满野性和暴力。殊不知,武术的产生就伴随着暴力和野性,只不过其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跌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的野性和暴力被掩盖起来,以一种更易于人们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因为武术具有暴力和野性,凡是善武之人都相应匹配更为高尚的精神引导和道德约束来制约其暴力和野性的显现,同时这也给善武者在武术这一社会活动中通过长期的磨练储备多种潜在的能力提供契机,为其日后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以“不服输”的健康心态,理性地看待所遇到的磨难,让自己能够以不同的特质去处理,展现自己的多面性。
3 素质教育视域下武术对塑人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人,是人一辈子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更是人一生都必须经营的重大课题,然而塑人又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是需要时时刻刻都悉心经营的行当。“人的个体确定性不仅不是天资和环境确定性的直接结果,而且也不纯然是教育一手‘制造出来的,而是由个体和社会的实践造就的。”[6] 武术塑人的机制在于武德对于人行为活动的约束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武术学习过程中没有明文规定但却以道义为基础约定成俗的武林规矩对人们行为的制约。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大凡论人知道,才品兼长,固尾甚善……但才胜于品,虽一时图饰可观,而心志不诚、根本不固,将来荡检逾闲,必至难驾驭。若品胜于才,虽一时肆应不足,而心术端方,操守廉洁,将来扩充历练,必将不愧循良。”论证了贵为人之必须的两大核心要素之间品德优于才能的重要性。从“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无拳无德”“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等等武术谚语中不难看出,武德的必备是武术学习过程中重要性大于武术技术掌握的,更是一个武术人能够成为武术家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气场来源。历代武术家中,更是不乏以高尚的武德和崇高的精神修为以及大情怀名留青史之人,如清末民族英雄霍元甲,创办精武体操会,致力于团结中国志士仁人,振兴中华;又如民国一代宗师叶问,谨遵师父陈华顺“一条腰带一口气”之训诫,在日军占领佛山时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再如已故“神拳大龙”蔡龙云,在民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一次次掀翻外国拳手,振奋民族气节。正是这样一位位武术大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振奋国民之心,并以其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境界感染着每一代的武术人。“质而言之,武德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在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这是古今武术教育都没有变化过的教育规律。”[7]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 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8.
[4] 温 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8-14.
[5] 孙元涛.人的可塑性与教育——从赫尔巴特到本纳[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37-41.
[6] 孙元涛.人的可塑性与教育——从赫尔巴特到本纳[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37-41.
[7] 李 龙.武 德:矢志不渝的武术教育思想[J].搏击·武术科学,2008(9):20-21.
On the Role of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Guo Tongtong Zhou Wanhui(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video observ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t tactics of 2015 National Taekwondo Championships athletes and their general application situations, and finds the tactics application in the womens taekwondo athletes in Chinese tea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from women 67kg players application of tactics and training, makes some proposals for the womens competitive tactics improv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aekwondo coaches to guide athletes training in China and the actual competitive game tactics application.
Keywords:Taekwondo female technical and t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