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园体育文化与健康校园

2018-06-11喻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小学核心素养

喻林

摘 要: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滑为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敲响了警钟,学校作为守护青少年健康的主阵地应采用多元化途径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青少年所特有的育体、育脑、育心作用能有效的促进青少年思想健康、体质健康、精神健康、行为习惯健康以及校园环境健康。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师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c)-0133-02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社会和众多体育学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实数据告诉我们解决此问题已刻不容缓。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与2010年相比,7~18岁学生中除少数组别外,多数组别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学生的健康与健康校园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校园体育文化角度寻求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是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建设健康校园的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1]。我国拥有两亿多在校学生,他们的健康状况并未与日益丰足的生活条件成正相关。要改善这一状况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但社会资源的有限、家庭运动意识的淡薄让学校成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主阵地。因此,健康校园的建设事关教育的百年大计、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葛惟昆所说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一样,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亦可理解为文化问题。长久以来,“唯成绩论”早已在教师、家长和学生意识里根深蒂固,十几年苦学获取的升学机会却是以身体健康的下滑为代价。校园体育文化的缺失让他们得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感受不到参与其中的快乐,更不能理解体育育体、育脑、育心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健康校园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为学生普及健康知识和营造健康环境的涵义不谋而合。

3.1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

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物质条件的最大满足会让在校学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同时也会滋生出诸如攀比、浪费、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这种不良思想一旦在意识里扎根,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便无从谈起,还会严重损环学校立德树人的社会形象。因此要预防和改变这一不良之风,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育人等功能[2],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无论作为观众在一旁观赏还是作为运动员参与其中都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其身临其境的情感和潜能势必会被周围同伴的表现所感染和激发。大到国际级、国家级体育大赛,小到校际、院系之间的体育联赛,运动员和观众都会体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内化于心便形成了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同学、爱集体、爱祖国的正能量思想意识。

3.2 校园体育文化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在电子信息时代,面对各式各样电子产品的诱惑,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早已让他们忘了自己是天生的运动家,其结果就是久坐不动而体重飙升,久视屏幕而视力下降,从而引起身体一系列不良变化。有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的休闲方式选择体育运动的学生仅有27.67%,而这27.67%的学生中只有56.6%的学生一周运动三次及三次以上[3]。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意识相较于网络信息活动完全处于劣势,要改变这一淡薄意识让他们重新回到运动场可以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活动竞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并且要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3.3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精神健康

在学校阶段,造成学生精神问题的诱因主要来自升学压力。独木桥只有一座,要想通过只有经过残酷的竞争。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自杀占5.36%。面对这样的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必不可少,但是外界因素介入的效果始终没有通过自身调控得来的效果好。在国外,已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抑郁症与我们体内血清素的缺乏有关,而运动能释放出一连串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和生长因子从而扭转血清素的缺乏[4]。运动能让参与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运动后的轻松愉悦感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此外,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还能锻炼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和改變自我,从而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3.4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健康

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心理活动等。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一旦养成便会对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发达的信息技术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在校学生的生活休闲方式,运动场上已不见他们身影,通宵上网、不规律饮食、抽烟喝酒已成为很多学生的生活常态。要改善这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着重要作用:首先,长期有组织的、有规律的体育文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自律开始;其次,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获取的健康运动知识能增强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再次,体育文化活动中规则的制约能让学生学会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尊重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仪容;最后,体育竞赛中的成败能让学生学会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缺点。

3.5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校园环境健康

校园环境包含校园建筑、设施及校容校貌等,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与优美的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校园环境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同时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又能促进校园环境的健康发展。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代表着学校的发展理念,其形成的体育建筑风格、设施布局、环境绿化等能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其形成的体育精神环境代表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其形成的体育人文环境能教导学生以人为本;其形成体育制度环境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解毅飞,刘旭.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简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15-17.

[3] 刘金玉,董亮.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与锻炼态度调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1-223.

[4] 约翰·瑞迪,欧里克·哈格曼[美].运动改变大脑[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小学核心素养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